普門清淨海
心經無知智
靈感非感覺
無念法自生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精解 》目錄
1.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
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一
2.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
音聲,皆得解脫 。」
··································三
3.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五
4.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七
5.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 、銀 、琉璃 、硨磲 、瑪瑙 、珊瑚 、琥珀 、真珠等寶,
……名觀世音 。
··································八
6.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十二
7.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
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十四
8.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
壞,即得解脫 。
··································十六
9.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是菩薩能以
無畏施於眾生 。
··································十八
10.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
』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
··································二一
11.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淫欲,……便
得離癡 。
··································二三
12.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二六
13.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
眾人愛敬 。
··································二八
14.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 。是故
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
··································三0
15.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
人功德多不?
··································三三
16.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
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
··································三五
17.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三八
18.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
佛身而為說法 。」
··································四0
19.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
而為說法 。
··································四二
20.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四四
21.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五二
22.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是故此娑婆世界
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
··································五四
23.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 。」「仁者!愍我等故
,受此瓔珞 。」
··································五六
24.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受是瓔珞 。」··································六0
25.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
婆世界 。」
··································六二
26.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
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六五
27.弘誓深如海 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六八
28.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六九
29.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 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七一
30.或在須彌峰 為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 墮落金剛山
··································七三
31.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咸即起慈心
··································七五
32.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七七
33.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咒詛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著於本人
··································七九
34.或遇惡羅剎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繞 利牙爪可怖
··································八一
35.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 氣毒煙火然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迴去
··································八三
36.雲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眾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八五
37.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八七
38.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八九
39.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暗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九一
40.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諍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九三
41.念彼觀音力 眾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九五
42.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九七
43.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
…功德不少。」
··································九九
44.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0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答問》目錄
爾時?······一0五
偏袒右肩?······一0六
若有?······一0七
何以觀世音菩薩能觀其音聲?······一0八
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一0九
由是菩薩威神力故?······一 一0
若為大水所漂?······一 一 一
稱其名號,即得淺處?······一 一二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一 一三
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一 一四
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一 一五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一 一六
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一 一七
若有罪、若無罪?······一 一八
杻械枷鎖,檢繫其身?······一 一九
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一二0
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一二一
眾商人聞,俱發聲言?······一二二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一二三
菩薩有如是大威神力?······一二四
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一二五
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一二六
宿植德本,眾人愛敬?······一二七
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一二八
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一二九
白佛言?······一三0
娑婆世界?······一三一
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一三二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一三三
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一三四
施無畏?······一三五
仁者?······一三六
何謂普門品?······一三七
人於險逆之境,持誦觀世音名號真能得菩薩相助嗎?需要有什麼條件呢?······一三八
有人嘴裏念佛,行為離道,觀世音菩薩如何觀看此事呢?······一三九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大綱為何?······一四0
解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該有何等作為呢?······一四一
為何無盡意菩薩取其瓔珞供養觀音,是否為多餘之造作呢?······一四二
入於大火火不能燒,此火是否指人間一般之火呢?······一四三
菩薩與佛是否有職責之差別呢?······一四五
為何念求菩薩無得菩薩千處祈求千處現的靈驗呢?······一四六
三十二應塵剎?······一四八
百千萬劫化閻浮?······一四九
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一五0
何謂普陀琉璃世界?······一五一
如何是對觀世音菩薩最好的供養?······一五二
為何觀世音菩薩須現百千種化身而為說法?······一五三
如何從關自在進入觀自在?······一五四
何謂梵行?······一五七
有觀音法門嗎?······一五八
現千手眼照見法界?······一六0
何以心中須有觀音,又說眾生唯有自度呢?······一六一
心經的德?······一六二
《心經詮釋》目錄
觀自在·····一六五
菩薩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一六六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一六八
色不亦空 空不亦色·····一六九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一七0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舍利色·····一七一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一七二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一七三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一七四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一七五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一七六
無苦集滅道·····一七七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一七八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一七九
究竟涅槃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八0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一八一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一八二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一八三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解釋 : 當下,無盡意菩薩出定,恭敬自謙向佛合掌,言語以下這段話:「世尊!
觀世音菩薩為何取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
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
▲解釋 : 佛對無盡意菩薩說:「無盡意菩薩!譬如恆河沙眾,劫塵未除,觀此觀世
音菩薩普門品,而受其薰陶者,即可得觀音相應之加被,能離困境 。」
3、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
▲解釋 : 倘使能夠信願不退,忘卻假我,好比自困火中而不受其焚燒,信願具足者
自能安心於佛力之加持 。
4、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
▲解釋 : 譬如心性沈浮自困自性海波浪中,心感意應之菩薩力,眾生得以安心 。
5、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
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
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
▲解釋 : 倘使云云眾生,慾求不滿,心難安住,一心向佛,聞菩薩名號不退其念者
,能心想事成,困於貪瞋癡三毒,自性迷茫入於心意識攀緣之魔境,因緣和合業
報相招感之眾生,因果關聯難以獨善其身,欲出離自性五濁者,即可得菩薩之加
持,終將解脫因果循環,觀音知眾生苦,且能救拔,所以稱號觀世間之音聲大慈
大悲觀世音 。
6、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解釋 : 因果和合無住者,業障現前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學習觀世音菩薩者,能斷惡
緣,心安而無所畏懼,出離障礙 。
7、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
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解釋 : 自然法界中,因果循環之報應定有原由,未能往生淨土者,定有業障之牽
絆,心性污濁者,考驗定然時而有之,雖道冤有頭債有主,然而虔心向佛行菩薩
道者,即刻念轉性移,業因不再 。
8、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
斷壞,即得解脫 。
▲解釋 : 更有眾生,心有罪性、心無罪性,或者無心之過,或者有心之為,罪性已
定業障現前,心向菩薩虔誠修善能得菩薩加持,惡緣得以了結 。
9、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
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
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 。
▲自性之十方法界,眾生之吶喊,劫塵之顯露,好似商賈自困於榮華富貴招
感險境之中,禍事臨身,能覺醒者,能使富貴不成其形累,眾有緣之善知,戒持
於當下,心無罪性意自清安,學菩薩之德行轉凡成聖,習觀音菩薩之大悲無我有
他 。
10、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
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
▲解釋 : 菩提大道,覺性清明,譬如觀音之菩薩道圓融,惡緣自離,有緣眾生,一
心向佛,同心同德,讚嘆菩薩,常持名號,不退願行,共轉法輪,能離輪迴。
11、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
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
薩,便得離瞋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
▲解釋 :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菩薩之神能無邊,能引眾生出離迷途 。解釋倘若,難以出離自性貪瞋癡慢縱性而為之眾生,念菩薩、習菩薩能轉凡成聖。三毒居於塵識中,瞋恨之起因,因人而異,故除之實不容易,若能得菩薩加持,才能離瞋欲,癡情貪愛亦然 。
12、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
▲解釋 :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菩薩之法力無邊,能令世間眾生獲大利,心無雜念,
出離三毒者,能時刻得菩薩護念 。
13、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解釋 :禮敬觀音行善德本,生兒育女自然可心想事成 。觀音無量壽以來修得之福
慧無漏,所以得佛讚嘆,受世間人之敬仰 。
14、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
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
▲解釋 :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菩薩有無邊法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
田自種,學習觀音之大慈大悲成人間菩薩,乃至功德圓滿 。
讚嘆菩薩功德之力,亦以此譬喻之說,方便引貪欲尚存之眾生,同登淨土 。
15、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
、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解釋 :無盡意菩薩,有人累劫修持,有人立地成佛,靈淨者善解三心不可得之理
,故修行實無先修後學之劃分。
16、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
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
德之利。」
▲解釋 : 無盡意菩薩回答世尊說:禮敬諸佛者,功德無量是也。
釋尊說:「如果有人恭敬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尚且學習其德行者,與禮讚
諸佛獲益無有等差。所以無盡意菩薩,眾生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能獲大利。」
17、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
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解釋 :無盡意菩薩請示佛說:觀世音菩薩無住涅槃,分靈神識轉生於有始以來,
度化眾生,如此之存心作為,令人讚嘆。
18、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
現佛身而為說法。」
▲解釋 :佛告無盡意菩薩:「十方法界居於娑婆五濁眾生之心意識中,累劫修得非凡
之脫俗者,禮敬諸佛且從善如流,能得菩薩相應善法,護持正念。
19、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
身而為說法。
▲解釋 :或有習聖行菩薩道者,菩薩以方便之力使其心不感而意自應,使其思維善
能。亦有性未淨,心有眾生者,菩薩亦隨緣度化,使其靈光顯露。
20、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
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
,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
。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
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
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
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
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
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
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
、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
神而為說法。
▲解釋 :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現,皆因施無畏同體大悲,譬如:於孩童即現孩
童能相應之法,婦人則示現婦人能依循之教法……無分別之平等愛等同佛之四攝
法。無邊法力故能度無邊眾生,若有眾生欲學習菩薩,而至成佛者,菩薩道行者
,當捨己念,常作梵行,得菩薩之靈感相應,作為方能無罪性。
21、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解釋 :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菩薩令眾生依循足以成道之佈施,己飢己溺解眾生之
苦,令眾生得以出離自性苦海。
22、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
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解釋 :汝等定當依循觀音德行,己飢己溺,悲慈雙俱,是觀世音菩薩是大菩薩,
眾生於心生恐懼苦無助力之時,觀音能無所設限之施予,於是人間行正道者,皆
稱觀世音菩薩為大慈大悲觀世音。
23、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
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
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解釋 :無盡意菩薩說:我也要習觀世音菩薩之德行,發揚菩薩之所行,無盡意菩
薩同時捨無價身外之物,禮敬於觀世音菩薩,恭敬的說:大菩薩!受吾之供養,
欲習施無畏之德行。觀音並未接受,無盡意菩薩再度恭敬觀世音菩薩說道:大悲觀世音,悲愍我等尚未究竟,助我益他,望汝接受此供養。
24、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解釋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希望觀世音菩薩悲愍眾有德之菩薩道欲行者,接受供養。
25、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
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
遊於娑婆世界。」
▲解釋 :於是觀音接受供養,將此法供之瓔珞寶物,一分為二,分贈予釋伽牟尼佛
及多寶佛塔,令諸佛共作佛事,悲愍眾生成就道業。觀世音菩薩心無設限神遊無
間,無住生心。
26、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解釋 :這時,無盡意菩薩心有感悟問曰:讚嘆釋迦牟尼佛之德相,望能助我破迷
解悟,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成就佛道,取名觀世音,實相莊嚴,佛言無盡意菩薩
當解觀音之德行,千處祈求千處現,解眾生疾病之所在。
27、弘誓深如海 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解釋 :大願利眾無所設限,正念行於佛道未有停歇,供養三世一切諸佛,度化眾
生得以究竟。
28、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解釋 :吾略為解說,使無盡意菩薩了解觀音之行願,念之相應,心自清淨,無明
眾生煩惱得以轉菩提,念惡心隨意自害,心性污穢入五濁。
29、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 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解釋 :念念有觀音,能得加持力,惡緣不相親,煩惱成雲煙。茫然癡迷狀態,設
限於自性法則難出離,隨即心淨則佛土淨,萬緣自生滅,心性自如如。
30、或在須彌峰 為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 墮落金剛山
▲解釋 :修行進退乃正常,明心能自見業之起伏,故不為困境所招感而失衡,念念
常自淨,明心自見性,無明則能無所遁形,心性難安住,起因惡習伴因緣,遇緣和合,劫塵顯露,情難自禁。
31、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咸即起慈心
▲解釋 :念念有觀音,信己之佛性,五蘊不成魔,貪愛起瞋恚,疑心自難安,心性
互抗抵,無智慧自縛,習聖容己念,自性能自度,平等視心海起伏識田之眾生相。
32、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解釋 :無法避免之因果報應,令人無力無奈感生,生不如死,當令觀音之悲慈,
能安撫己業之無力,罪性不再生,惡緣自遠離,更有難解之困境,無力伸張之命運安排。
33、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咒詛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著於本人
▲解釋 :解因了果菩提次第大道不退轉,放下萬緣,心性無執苦自消散,常與無常
皆能平常心理之,才能人格不扭曲,當心力疲憊之時,信誠莫忘失,罪性本空無
。
34、或遇惡羅剎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繞 利牙爪可怖
▲解釋 :他人之加害種種,因果自有公平審判,菩薩行道者自得佛加持,處於逆境
中,自性難伸張,眾苦難齊臨。
35、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 氣毒煙火然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迴去
▲解釋 :念力常自警,為行菩薩道,無心何來苦,無由惡念生,自業自薰陶,常循
菩薩道,習氣不障道。
36、雲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眾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解釋 :心意所起之萬象,起因劫塵自薰陶,信己正念不退轉,更得菩薩加持力,
淨土濁土眾生相,智者莫困境界中。
37、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解釋 :當習觀音悲慈力,柔軟氣化己剛強,靈鑑本不滅,神力本具足,眾生劫塵
自蔽隱,難離五濁入世間。
38、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解釋 :觀音止觀眾生苦,眾當戒持常精進,莫要沈悼難解脫,度己化他不容易,
觀音清淨觀眾生,但解無住不生心。
39、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暗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解釋 :隨緣度化諸有緣,己飢己溺有眾生,無心自生其大悲,眾當敬仰兩足尊,
慧心淨白平等覺。當無所顧忌己念之生滅,時刻明覺察意識之動向。
40、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諍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解釋 :進而習佛,般若自生,菩薩之底蔭,能使迷疑眾生得以心安,安神則煩惱
自除,外緣所引因果關聯,心意所產之抗衡,往往使自性更加迷惘。
41、念彼觀音力 眾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解釋 : 誠信觀音加持之力,能使瞋心消散惡緣不結,觀音之德行與名號,能撫平
眾生心海之起伏,於五濁惡世帶業之眾生,自當信觀音之法力加持。
42、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解釋 :時刻明自覺察,自症自醫,信誠觀音可淨化惡習,使惡業不再造因產力而
成惡果,學習觀音之德行,淨己濁性,進而習聖菩薩行,心存感恩,時刻莫忘菩
薩之德行,即是對菩薩之敬畏與供養。
43、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
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解釋 :此時,持地菩薩出定,前白佛言:世尊!有道眾生依觀音之法門修持者,
本具之淨性,得菩薩之相應,此番因緣,神識自能顯能。
44、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解釋 :世尊讚嘆觀音普門品能令眾生獲益無窮,聽聞此法者,即刻發大菩提心,
轉不退法輪,得佛授記,發無上正等正覺之菩薩大願終將究竟解脫。
《觀世音普門品答問》
1、爾時?
答:爾本無常今識識,念念相續不停歇。此乃眾生之眾生相。
2、偏袒右肩?
答:左貴右卑,尊貴居左。
3、若有?
答:譬喻說。
4、何以觀世音菩薩能觀其音聲?
答:菩薩無覺感之交替,然有相應之能力。
5、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答:假設說法;不困逆境當中之意。
6、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答:因其心念中有觀音,故得觀音護其念而安己之心。
7、若為大水所漂?
答:人之慾求如水患難,困於慾中無法自拔。
8、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答:大悲觀世音,能度眾生離苦得樂,此眾生即汝眾生相劫塵是也。
9、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
答:人之貪慾無窮擴大,五濁眾生業因相近,習染等同。
10、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
答:迷於五慾六塵,貪得無厭,成惡鬼道。
11、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
答:外緣引起己念之起伏,信己佛性者,能斷惡緣。
12、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
答:藏識田有如國土,汝念起伏有如眾生吶喊,自勝階段實為艱難,心有菩薩能
得加持。
13、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
答:擾己心性者謂之魔,心有眼,則取己念之惡相,持正念者能自勝。
14、若有罪、若無罪?
答:無法透視罪性之根源,平淨心有些許起伏,然而不解如何處理。
15、杻械枷鎖,檢繫其身?
答:根塵識互緣相,劫塵與現行念,成一合相,罪性因此而生。
16、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
答:譬喻五濁心性中,有滿中怨賊,遇緣開發得以從善,本有無數法財,奈何出
世法與入世法之矛盾,時產退念。
17、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
答:無所畏懼之施稱之無畏施,無畏施者方能千處祈求千處現。
18、眾商人聞,俱發聲言?
答:行道於人間正業之商人,更結法財勝於人間珠寶,不困於己之貪慾中。
19、若有眾生多於淫欲?
答:俗人之習性,起因於己念之罪性,欲除淫慾當內自醒。
20、菩薩有如是大威神力?
答:能坐大法船,載眾至彼岸,堪稱菩薩大威神力。
21、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答:學習菩薩之德行,能補足己念之不足,般若因此而生,起因菩薩能常應眾生
之心念,故名靈感相應觀世音。
22、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答:人人皆俱清淨本質,遇緣開發,慧自提昇,神識清朗,心無旁鶩,故能心想
事成。
23、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答:有人重業輕報,有人福慧雙修,起因累劫德行積累。
24、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
答:學習菩薩之德行,即是禮敬諸佛之最好表現。於人世間而言善有善報,於修
行者而言,煩惱得以轉菩提。
25、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答:無盡意菩薩禮敬學習觀世音菩
薩。雖言心善是功念善是德,亦得時刻精進、持戒,學習菩薩。
26、白佛言?
答:下對上之尊稱,徒對師之請教。
27、娑婆世界?
答:時空等差,娑婆世界範圍甚廣,人世間亦涵蓋於其中,娑婆世界眾生因其罪
性尚存,故名煩惱世界。
28、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答:觀機授教,解其病症對症下藥,能令眾生出離自性塵世。
29、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答:聲聞身者,採聞思修法門而授教之。
30、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
答:人間菩薩不同於觀世音菩薩,末法修行善道者,當解菩薩道行眾當習之。觀
世音菩薩僅有一人。
31、施無畏?
答:即是無所設限之施予。
32、仁者?
答:對德高望重者之尊稱。
33、何謂普門品?
答:法華會中,諸佛菩薩讚嘆靈感觀世音菩薩行道品,普聞世界平等法施,眾隨
其法則,入此普化之門,時刻莫忘菩薩道行,同入佛道普門品。
34、人於險逆之境,持誦觀世音名號真能得菩薩相助嗎?需要有什麼條件呢?
答:口誦觀音,心不違之,靈感觀音即得感應而助之;前提乃非為一己之所私慾
。
35、有人嘴裏念佛,行為離道,觀世音菩薩如何觀看此事呢?
答:因果還自身,業性所相隨。
36、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大綱為何?
答:此品乃無盡意菩薩與牟尼佛採答問之方式,令眾生知解觀世音菩薩之威神力
及其德行。
37、解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該有何等作為呢?
答:應眾之所需,化眾疾於有形無形,行者皆當學習其施無畏精神,轉凡成聖,
同登極樂。
38、為何無盡意菩薩取其瓔珞供養觀音,是否為多餘之造作呢?
答:此即所謂結緣供養,善緣廣結,非同於塵世間有求之禮尚往來。
39、入於大火火不能燒,此火是否指人間一般之火呢?
答:身心受苦是假,不滅靈魂得以超脫乃真;言心入境則取著,神識不依假合,
起因初發之心,信、願、行。
信佛及菩薩之威神力,願學習德行,往生彼處。行則為精進不懈怠,不枉此生之
行者轉不退法輪之職責。
40、菩薩與佛是否有職責之差別呢?
答:如人世間,良舉行善無由者一般,共襄盛舉於益他之行者,皆可概稱菩薩。
就法身而言,圓滿究竟,法力無邊者謂之佛。
41、為何念求菩薩無得菩薩千處祈求千處現的靈驗呢?
答:一心稱名,乃一心不亂,心無雜細惑;信願奉行者,方能淨心得菩薩相應之
助力,倘使心有罪性,舉心成妄,定然無法得菩薩庇護。
42、三十二應塵剎?
答:靈感觀世音,無處不現。
亦指:靈感觀世音,悲慈常加被於眾生。
43、百千萬劫化閻浮?
答:因觀音菩薩或現不同的音聲、形象,利眾無數。
44、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
答:心有菩薩,菩薩即得感應。
45、何謂普陀琉璃世界?
答:淨土之一。
46、如何是對觀世音菩薩最好的供養?
答:轉法輪,使正法能延續,利益眾生。
47、為何觀世音菩薩須現百千種化身而為說法?
答:應根攝化故。
48、如何從關自在進入觀自在?
答:眾生心多疑惑所產之雜思,困擾本自清淨之種性,故無法尋回本我之自在。
空過,放下談何容易。
空過,不侷限於自困自擾之狀態中。
放下,則須般若補足。
倘使能空過放下,才能破己之牢關。
囚牢之中無般若
般若即汝清淨心
般若本非識中物
運化無形成有形
49、何謂梵行?
答:清淨無為之行。
此清淨指無雜細惑之直心。
50、有觀音法門嗎?
答:有,是觀音如何行道之法門,授予有因緣、善根者,能於念生時得其護念。
所謂心法乃清淨自生之靈感。五濁眾生舉心是妄,故需得護念才能生出清淨法。
51、現千手眼照見法界?
答:法界說法有二。
一、為正法普照之處。
二、為眾生本自清淨之識田。
眾生之法界乃己念不定之無常態。
52、何以心中須有觀音,又說眾生唯有自度呢?
答:答案在有眾生佛學網站:
http://www.peopletw.com
53、心經的德?
答:皈一。
三魂七魄歸一體
十方法界歸一身
《心經詮釋》
1、觀自在菩薩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解釋:識田運作如同自然之循環,萬象何等自在,未曾停歇。
2、觀自在菩薩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解釋:深入智慧經藏,通往自然虛空之道;行經轉經,自化化他,同登彼岸,此
時見沉浮之心中經藏智慧海,任由其陰魔自生自滅,情識住空,不取於相。
3、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解釋:自了自症,魄氣自產。
4、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色不亦空 空不亦色
解釋:萬象緣起虛空藏,空性無定相之形貌。和合萬象之法,成無恆常定相解說
。
5、色不亦空 空不亦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解釋:種性之習染本不存乎,故言色性本空。空體之中有淨性存乎。
6、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舍利子
解釋:受陰魔生,想陰魔續,行陰無由,陰魔本具,皆由魄氣傳導。
7、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解釋:心生法生,即相離相,不困其中,空性空用。
8、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解釋:因此,因緣和合之萬象,無存乎之恆常性。
9、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解釋:神識之中,六根本清淨,根不染塵,何色之有。
10、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解釋:分別心生,設限反成自障自道之眼塵,分別有相,再度納入無記識中。
11、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解釋:覺性明朗,覺空無念,性心如來,佛之淨性,不生不滅。
12、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解釋:小乘生忍,業習薰染;無心無苦,道法自然。
13、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
解釋:有修有証,於大乘菩薩道而言即是背道而行。
14、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礙 無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解釋:心經乃安心法門,引導眾生,出離輪迴。
15、究竟涅槃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釋:大乘菩薩無住涅槃,千變萬化之授教方式,無非助度眾生同証佛果。
16、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
苦 真實不虛
解釋:喚醒神識,明朗慧性一超佛地,真實不虛。
17、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解釋:觀音心經乃觀音自証之心法,行經同時經行於法海,轉心海法輪。
18、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解釋同八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