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雲淨玉回答專區 /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六3(一者念佛菩薩。二者念施。三者念戒。 四者不忘菩提之心)

傳舜 說道:
2015-08-19 08:48:39
時王千子及以內宮。獲得四念。
何者為四。一者念佛菩薩。二者念施。三者念戒。
四者不忘菩提之心。得此念故。
若晝若夜常得見佛及諸菩薩。後於一時。
淨莊嚴王及其眷屬。為聽法故往至佛所。時彼如來。
為欲教化諸菩薩故。於大眾中現種種神變。
爾時淨莊嚴王。前白佛言。世尊。
頗有神變能過此耶。佛告大王。如來復有殊勝神變。
所謂了知過去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生。
無心心所。而說三世心心所法。
於一味中說三解脫。於一滅證說四聖諦。開示諸法空無相願。
成熟顛倒苦惱眾生。說無相無為。
成就菩提。於不取不捨。說檀波羅蜜。於無住無作。
說尸波羅蜜。於無我法。說羼提波羅蜜。
身心寂靜。說毘離耶波羅蜜。不亂不攝。
說禪波羅蜜。離彼此岸。說般若波羅蜜。
無所動念而行方便。離依怙相修習於慈。
以無作法修習於悲。以離欣悅而修於喜。
以不住法而修於捨。以無所見起於天眼。
無所聞故起於天耳。無所攀緣起他心智。
離於前際起宿命智。身心不動起於神足。不住於法修於念處。
以無生滅修四正勤。非根說根。非力說力。
諸法寂靜說菩提分法。無差別修八聖道。
不住寂靜修奢摩他。遠離法相修毘缽舍那。
本來寂滅而說涅槃。彼佛
  請教  恩師   師姐
此段見解為何呢?
  合十
0 unlike | like 1
妙雲淨玉 說道:
2015-08-20 07:05:23
諸法寂靜說菩提分法。無差別修八聖道。
不住寂靜修奢摩他。遠離法相修毘缽舍那。
本來寂滅而說涅槃
然也   念佛 念施 念戒 不忘菩提之心 此四德 修行者在所難免
五濁眾生  質差性邪  是非雜細惑需先除 才能空相無我 習佛正法
0 unlike | like 1
傳澈 說道:
2015-08-20 08:35:27
幾乎都是否定的語法。就像金剛經的「莊嚴佛土,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中的第二句。
菩薩稱法行,除了發願精進外,還要把修法得益,有所得的心拿掉,也就是去除法執,然後才合於法。像我這樣的人,通常第一階段--「作意修法」的部分都做不到,有為法的部分都還不能圓滿,就不用刻意去想放下修行成就,去除法執的部分了,對嗎?ㄧ旦全心投入,盡量做到止於至善,就自然會進到渾然忘我,無我無法,不用刻意在修行時特別去想去除二執,只需專注於修行的方法即可。
這樣想,對嗎?   請教導,合十。
0 unlike | like 1
妙雲淨玉 說道:
2015-08-20 17:25:53
修行即在日常生活之中
起因眾生求法於己身之外 不見觀他非之自性
甚多誤認忍耐強忍為忍辱 故遇事選擇不面對使他人成不義
見人之過自當提醒 見己入境住相則該出離 尚且同時觀自性所行象 使情不入境
0 unlike | like 1
傳澈 說道:
2015-08-21 02:02:19
請問:1「遇事選擇不面對使他人成不義」的意思?
            2「誤認忍耐強忍為忍辱」   如果遇到不能就事論事的人,除了強忍,還能如何?我等凡夫尙                     
             無定力,也無法當下轉識成智,只能忍受不堪。戒律告訴我們不可惱害他人。只好收攝心力
             ,但對境界還是無能為力。有了定力才不用強忍。在為明心見性之前,就只能盡量避免識性
             的纏縛,盡量轉念。要當下轉識成智似乎不可能。所以六波羅蜜中才有忍辱ㄧ項。經忍辱的
             鍛鍊有可能破我執,使我們能到彼岸,修行圓滿。凡夫除了忍耐,強忍,來承受不堪,隨緣
             消業,用般若來平復心情。除此之外,要外境能講道理,幾乎不可能,在這五濁惡世。雖然
             確認因果,欣然接受是最好選擇,但沒定力,沒智慧,很難做到。忍下來,對凡夫而言已經
             是高尚的修行。沒有與真性相應的般若空智,無法當下即空,是凡夫必須接受的現實。心中
             能存佛念,慢慢化解所受的扭曲。弟子不知有何較佳的處理模式,可超越凡夫的困境?
             請教導,合十。
0 unlike | like 0
第一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最後頁
搜尋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