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
菩薩摩訶薩云何以布施饒益眾生?」 「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布施,
隨其所須飲食衣服、車馬香華瓔珞,
種種所須盡給與之,若供養佛、辟支佛、阿羅漢、
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等無異,若施入正道中。
人及凡人下至禽獸,皆無分別,等一布施。
何以故?一切法不異、不分別故,
是菩薩無異無別。布施已,當得無分別法報,
所謂一切種智。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見乞丐者,
若生是心:『佛是福田,我應供養;禽獸非福田,
不應供養。』是非菩薩法。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作是念:『是眾生應以布施饒益,
是不應布施是眾生。』布施因緣故,生剎利大姓、
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乃至以是布施因緣,
以三乘法度之,令入無餘涅槃。
若眾生來從菩薩乞,亦不生異心分別:『應與是,
不應與是。』何以故?是菩薩為是眾生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分別簡擇,便墮諸佛、
菩薩、辟支佛、學無學人,
一切世間天及人呵責處:『誰請汝救一切眾生?汝為一切眾生舍,
一切眾生護,一切眾生依,
而分別簡擇應與不應與。』復次,
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若人若非人來,
欲求乞菩薩身體支節。是時不應生二心:若與、若不與。
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受身,
眾生來取,何可不與?『我以饒益眾生故受是身,
眾生不乞,自應與之。何況乞而不與?』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如是學。
請教 恩師 師姐
此段見解為何呢?
三輪體空 為何分別布施而布施?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