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性成佛第四集】
一、求佛尚無門?
答:咫尺心頭方寸地,即是法之門。
二、定慧圓明不滯空?
答:定慧圓明乃因定生慧,慧攝定之故。
智慧如法理一般,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定慧等持即是因為這般原理。
三、真如元神空無一物,何來定生慧,慧攝定?
答:空相有相,不攝罷了。空體有體,不拘罷了。此乃真如自起念狀態,真如自起念即襌定是也,自然能定生慧,而慧攝定。
四、直心道場?
答:用佛心平等愛,於自然狀態下,待人接物時,妄心不起,謂之直心通道場。
無推理巧偽之心,才是能見真相之佛心。
五、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大佛頂首楞嚴經)
答:無染之心,真如起念。分別能力本俱,此時僅是不以分別而分別罷了。
六、襌宗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何意呢?
答:意指任何境界現前 皆視之虛妄。
七、心?性?
答:心是空體,本無一物。
性是習染,可習可存。
八、上迷?下迷?
答:上迷迷親,下迷迷惘。
不迷自明,不惘暢達,不迷不惘圓通。
九、幻樂?
答:虛假非真實之樂,謂之幻樂。
十、我重?
答:心重義輕。
性重理輕。
十一、忍辱?
答:業障現前之時,莫可奈何接受同時,所產之無力感,卻又逼迫自性承擔。
十二、我不認識以後的我?
答:因為無我,而不識這個我。
十三、三淨戒?(金鋼心總持論)
答:佛言:第一惡心去盡;第二善心學滿;第三度盡眾生。是名:「菩薩三種淨戒」。
十四、修行只有靈不靈,沒有形不形?
答:修,非外貌,乃內在習染盡除,靈性自然提昇。
十五、不知一法守空知?
答:如吾師所云:「心能生萬法,然若無良善慧智何來法力無邊。」
十六、為什麼修行先得忘我?
答:心有自己,若有眾生,誰擺第一,此番弟子,成師何理。
十七、經云:「三世一切劫,解之即一念。」?
答:念轉境界轉。
十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何意呢?
答:修行用常態心,隨順自然法則,若以言語形容狀態種種,定然無法契入不同境界。此段經文之意告解眾生,思慮合一處,即不著生滅相。
十九、無求、無由、即無失落嗎?
答:定然。
良徒細聽言語,凡俗人等修行善道,心有期盼,不解淨心為何,淨道即佛道,空道是也。
二十、經言:「由共相身故,一切諸佛,畢竟不成佛也。」?
答:八萬四千法皆有其存在必要乃其因也。視眾生如子;其愛勝於愛自身,悲憫稚子迷途未知返,乃此言之意也。
二十一、靈淨與涅槃?
答:靈淨未必涅槃,涅槃定然靈淨。
二十二、如何轉識成智呢?
答:收攝六根即是。
轉識成智即是要汝於起心動念同時,隨順自然罷了!
二十三、權利?義務?
答:權利乃爭取所得。
義務乃因果關連。
二十四、修行何以不可以感同身受呢?
答:修行可以如己飢己溺,然不可感同身受。身有感受,耽誤提昇,起心動念皆是罪,
情若入境白費修行。
二十五、意念即念頭嗎?
答:非也。
念頭乃識心,意念乃層面問題,非凡夫可解其中之道為何。念念自見本心,所見乃指念頭,然而靈性若無法提昇,即無能力控制意念。
二十六、第八識是無事生非之識,卻本身無意念為何呢?
答:阿賴耶識是元神本身,如來清淨識真如元神是也。本身無意念指真如本空性。
二十七、如何離不善之法?(僧伽吒經)
答:佛告藥上:「善男子!法聚者,名曰淨行;淨行者,能離一切不善之法。」
二十八、靈體是否就是理體?
答:理體即靈體,靈修之體是也,成佛歸空方稱理體。
二十九、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答:性空,染著盡除,無色見即是離一切諸相,此時淨心達觀萬象乃佛見。
三十、輪迴?涅槃?
答: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 輪迴。
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 涅槃。
三十一、提昇靈性之捷徑?
答:襌定是也。
三十二、十二支因緣?
答: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是十二支因緣之生相。
三十三、如何不受擾?
答:沒有我執即不受擾。
三十四、妄法薰習?淨法薰習?
答:妄法薰習,無明薰習,妄心起,執著我所,以致造業輪迴,相續不斷。
淨法薰習,真如起用,得涅槃樂。
三十五、靈覺?
答:清楚明白自身之氣動謂之靈覺。
靈覺之感,襌悅是也。
三十六、離境?
答:心能控制意念即是離境。
三十七、八風?
答: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稱八風。
修行者該解,非僅此八風。佛菩薩無此問題存乎,定即可不為境所拘。
三十八、頓悟漸修?
答:覺悟之後提昇般若智,乃為菩薩行者之需。
悟道容易,修行難。
三十九、意識住所?
答:離三界後,即意識住所。
四十、攝意?攝心?
答:攝意,根本不用攝,六、七識空轉。
攝心,根本不用攝,直心罷了。
四十一、恐懼不同?
答:恐,乃危險意識。
懼,乃疑心所引,臨危自亂。
四十二、無為閑道人之「無為」?
答:此乃指不提識理。
無為,道法自然之為。
四十三、火供(護摩)?
答:為息妄念故。
密甘露王續云:「做火供者,為得成就故,為息妄念故,燒焚物等,何得名火供。」
四十四、念無?無念?
答:念無,無功用者,亦是人性盡除之意,真如自起念,淨心是也。
思則當下空,無念是也。
四十五、打坐?真襌?般若襌?
答:襌無分別,然而打坐乃養精氣神,非屬襌。
真襌亦非襌,息不傳息,屬法力。
般若襌,行起坐臥。
四十六、慌張時迷失於境界之中嗎?
答:眾生皆是時而迷失於境界之中,非僅慌張之時。
慌張定然不安,不安未必慌張。
四十七、易經?
答:易經,萬象盡納其中,象變化萬千,非凡夫能及,然而易經可解其中之道,行者皆該具足達觀之能力,使之足夠能力助度生眾。
學易,非是為眾生破迷解難,乃為提昇內在修為之用。
四十八、意識離體,沒有意識可言?
答:魂魄離身之時,意念停止運作,飄渺無依,因此而得。
四十九、無緣無故被羞辱?
答:當作對方糊裡糊塗罵錯人。
五十、襌悟之道?
答:貴在明心。
證悟本來,一通百達。
五十一、經云:「心性是一者,此據法性體融為一也。云何能生種種果報者,謂不解無差別之差別,故言云何能生種種果報也。」?
答:心為體,性為用;一體兩面是也。業力習氣謂之性,人各有異。人性盡除,般若體空,真如佛心,人人皆同。
五十二、經言:「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諸賢聖,然後可食。」?
答:念念有佛之意。
五十三、動念頭?
答:動念頭即提識理,然而每個人遇事所動之念頭有異。
五十四、經言:「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相,無有佛涅槃。」?
答:執法修空,反成障礙。無法,自然歸空。
五十五、無能證所證?
答:即無能為力故,名為無分別智。
五十六、無意識不同於意識停止?
答:無意識,意識交結之時。
意識停止,死亡。
五十七、如何自淨化?
答:心空之時意自起念,自控容易簡單,自淨於此。
五十八、性情左右一生?
答:人性貪、瞋、癡、妄。
性格左右因果伴。
五十九、學佛?
答:習佛慧力為利益 眾生不足汝盡力
放鬆緊張本一體 能緊能鬆能自己
份內事兒守法度 隨緣盡份即可以
強求容易白費力 順其自然就是理
六十、阿修羅?
答:天道之一,福足德不足。人間無阿修羅眾,然心性若如
阿修羅眾歸屬阿修羅界亦正常。
修善道法眾生,淨利相伴,有求之修即是此道常客。
六十一、自身會分身?
答:自身無法分身。法力才能使之靈體離開肉身,非凡夫能及。
凡夫庸愚與邪靈交涉,借其法力皆屬自害。
六十二、色見與佛見?
答:色見有局限。
佛見無障礙。
六十三、恩師,請問阿羅漢與大阿羅漢相同嗎?
答:不盡相同。
大阿羅漢無漏,阿羅漢則尚存些許法執。
六十四、眾生心性?
答:無明、妄念、乃眾生心性,無中生有自攀緣。
六十五、如如?如如不動?
答:隨順當下叫如如,乃動之不動。
如如不動,乃情不入境。
六十六、何謂此生的自然中陰?臨終的痛苦中陰?法性的光明中陰?受生的業力中陰?
答:自然中陰,靈體是也。
痛苦中陰,捨報是也。
法性的光明中陰,有修之靈。
受生的業力中陰,投生之意。
六十七、法師如何引導神識走過死亡?
答:神識走過死亡,意指進入昏迷狀態,此時元神出竅,飄渺無依,意念停止,意識尚存,僅是無法自控四大分散之痛苦,魂魄離體辛苦非常,心若生依,捨報身恐更加難,此時須法師引導,痛苦才能解除。
六十八、起慾?
答:因有無明心性,才易起凡心慾念。
清心而後慾止。
六十九、空智?
答:有修之靈,才能夠淨化自性,自淨同時,般若性空,
使之淨化之人格正念自生,謂之空智。
七十、有修之靈?
答:人格無絲毫偏差。
若無此,意念定然無法自控 。
七十一、定中修?隨緣對境修?
答:定中修,指內觀自性之修持。
隨緣對境修,行、住、坐、臥之中。
七十二、日而時中?
答:此指以佛心為主之意。
七十三、無住?
答:不在思惟即感覺上停留,謂之無住是也。
心不住相,也不住境。
七十四、蠻荒之始,非於天地之間?
答:無極即是蠻荒之始。
混沌結束才有天地。
七十五、心經中,無苦、集、滅、道,為何意呢?
答:無心何苦之有,無苦何集來哉,故無須滅,道法自然。
七十六、生氣,自然嗎?
答:生氣乃自然之法,自然沒有別人,於是我用於沉澱智慧。
沉澱之智慧,非謀略之需,乃為不誤眾生,教化之用。
七十七、涅槃與大涅槃有何分別呢?
答:涅槃屬狀態。
大阿羅漢即可言涅槃,然不及佛之法力無邊。大涅槃即已經成佛,永恆無量壽之歸空。
七十八、魔境?
答:自迷起因貪慾,所貪之境界自然現前,謂之魔境。
故經云:「所有相皆虛妄」。
七十九、常態心?無心?
答:常態心,人心,往往使對方得寸進尺。
無心,不同於常態心。無心聖心,能達觀萬象,解牽一髮動全身之道理為何。
八十、平和心?情緒心?
答:平和心,感性而不感情用事,較理智且無激昂。
情緒心,感性且熱情,較易感情用事亂其方寸。
八十一、羊、鹿、牛,三車?
答:比喻願力之大小。
羊車,形容自度,菩薩行未能圓融之聲聞乘。
鹿車,形容自度,善緣無法廣結之緣覺乘。
牛車,形容自度,且能助度眾生之菩薩乘。
八十二、法身有相?
答:法身理體,幻相罷了。真如金剛不滅法身具形相,然亦同人身之報身與元神一體為用般。
汝言靈體本身具身體否?或該言靈體可投生於不同形貌?
八十三、三密?
答:身密,大日如來釋迦牟尼佛法身遍十方法界。
語密,一切音聲,為其語密。
意密,周遍之識大,為其意密。
八十四、緣理菩提心?
答:緣理菩提心,亦稱中道菩提心。
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於此中道實相,而成就上求下化的願行,此乃最上乘的菩提心。
八十五、地藏?
答:地藏王菩薩,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地藏菩薩,於釋尊滅度之後,彌勒未生之前,擔負救度眾生的責任。
八十六、恆沙定?
此定即同於汝吾所言之大定。為大願地藏王菩薩每日晨朝所入觀察眾機之禪定。
八十七、淨德?不淨德?
答:一心一德即是淨德
愛污染心,淨利相伴之修行謂之不淨德。
八十八、禪想非禪?
答:幻象重生,自擾之源由所在,自然狀態而昇起之感謂之禪。
八十九、欲?慾?
答:欲與慾,念不同。
欲,想要,放縱自性。
慾,乃執情所引,謂之貪愛。
九十、觀點有異?觀點相近?
答:觀點有異,實而有之,起因於立場不同,原則不同是也。
觀點相近,智能相差不遠。
九十一、何謂入定,何謂出定?
答:入定即所謂之禪,禪僅是種狀態,若能言語表白,即非真禪。
此問題乃一般禪定者之通病,乃為能力(法力)增強之用,習法者定然慾除。
入定,行起坐臥皆可。
出定,坐臥行起之間。
九十二、恩師,打坐何用?
答:靜心之用。
靜心,寂然無所為。
寂然,無不安存乎。
靜之時可解周遭一切變動。
九十三、誑?
答:狂,引發誑。
凡心凡性面面觀。
自失分寸偏激長。
九十四、寶鬘論云:「涅槃無實尚不可,何況涅槃有實耶?」?
答:涅槃乃狀態,無實無不實。
九十五、佛像開光何用?
答:佛像開光,佛光普照之用。
然而甚多邪道借此機緣迷惑無明眾生,行善之徒皆無須此特別造作。
修行,誠信。迷信屬魔道。
九十六、菩薩地論云:「菩薩善知識若具八相是為圓滿。何若為八」?
答:(一)多聞大乘經典。(二)持守菩薩戒律。(三)具足修行證悟。(四)悲心濟眾。(五)無有畏懼。(六)忍耐謙和。(七)心離悔戚。(八)善於言辭。
九十七、斷、證二種圓滿何意?
答:斷,我執、我見,盡除之意。
證,福慧雙修之意。
九十八、經云:「深厭輪迴欣涅槃,慈悲心小傲慢大,秘密師承喜獨居,識者知為緣覺性。」?
答:亦屬不究竟,雖涅槃狀態,然並非性淨涅槃是也。
然非真正涅槃狀態不可謂涅槃。
(此之意如止觀與真禪定)。
九十九、空,一乘法?
答:清淨修行,非屬上乘。
修行即是行於空道,修與行同步圓融眾生,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屬上乘。
一00、自心真空?
答:非自心真空,該言自性真空,自心之中有自性即元神。
【荷澤神會《顯宗記》】
無念為宗,無作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
夫真如無念,非想念而能知;實相 無生,豈色心而能見!
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即生實相。
無住而住, 常住涅槃;無行而行,即超彼岸。
如如不動,動用無窮,念念無求,求本無念。
菩提無得,淨五眼而了三身;般若無知,運六通而弘四智。
是知即定無生,即慧 無慧,即行無行,性等虛空,體同法界。
六度自茲圓滿,道品於是無虧,是知我 法體空,有無雙泯。
心本無作,道常無念,無念無思,無求無得,不彼不此,不去不來。體悟三明,心通八解,功成十方,富有七珍,入不二門,獲一乘理。妙中之妙,即妙法身;天中之天,乃金剛慧。
湛然常寂,應用無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用,便成妙有。
妙有即摩訶般若,真空即 清淨涅槃。
般若是涅槃之因,涅槃是般若之果。
般若無見,能見涅槃;涅槃無生 ,能生般若。
涅槃般若,名異體同,隨義立名,故云法無定相。
涅槃能生般若, 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號如來知見。
知即知心空寂,見即見性無生,知見分明,不一不異。
故能動寂常妙,理事皆如,如即處處能通,達即理事無礙 。
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識不生,即如如之力。
心如境謝,境滅心空,心境 雙亡,體用不異。
真如性淨,慧鑑無窮,如水分千月,能見聞覺知,
見聞覺知而 常空寂。
空即無相,寂即無生,
不被善惡所拘,不被靜亂所攝,不厭生死,不樂涅槃。
無不能無,有不能有,行住坐臥,心不動搖,一切時中,獲無所得。
三世 諸佛,教旨如斯,即菩薩慈悲,遞相傳受。自世尊滅後,西天二十八祖,共傳無 住之心,同說如來知見。至於達摩,屆此為初,遞代相承,於今不絕。所傳祕教 ,要藉得人,如王髻珠,終不妄與。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行解相應,方能建立 。衣為法信,法是衣宗,唯指衣法相傳,更無別法。非衣不傳於法,非法不受於 衣;衣是法信之衣,法是無生之法。無生即無虛妄,乃是空寂之心,知空寂而了 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増不滅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落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堤薩婆訶
摩訶般若波羅蜜(三稱)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隨意多念)
《三皈依》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