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性成佛-第5集-
一、般若智慧無知?
答:見解百般亦是障道,如稚子般率真本質,方可成佛。
二、禪定念無?禪無念?
答:禪定無念,指妄心之意,此乃無記空。
不戀相乃無念,才能不走火入魔。
三、如何無有我所?
答:修行先得忘我,才能無有我所。所是心,心是地;法不定,理貫穿。
四、小功?大功?
答:小功:善好,修好。
大功:德好,行好。
五、如何不著任何相?
答:定心觀萬物。
靜心度眾生。
六、《密嚴經》:「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也……」?
答:無修元神稱阿賴耶,真如元神才稱如來藏識。一體兩面凡夫皆知,此因五濁惡世,眾生愚昧,不解其中之道,盡論其中之理。佛此話乃告知眾生,真如非凡夫可得,靈提升,人性盡散,才稱清淨識。阿賴耶乃未清淨之如來藏識。
七、清淨至無餘?
答:清淨,菩薩涅槃。
無餘,大涅槃。
八、空法、法空不同?
答:空法即不執法。
法空乃法無定相。
九、般若法門?
答:空法,學無學之意。
十、驕貴?傲慢?
答:驕與貴不同。驕乃造作而得,貴氣乃自生。
傲與慢不同。傲者自命非凡,我慢乃刁蠻之本。此皆學佛弟子常犯之毛病。
十一、何以空體有體?
答:空體有體,指幻化之體。
十二、空道有道嗎?
答:空道無道,自然法則罷了。
十三、不正常的常,視為常與未測中之無常?
答:整體的大變動,乃由小變動而來,僅是小變動察覺較不容易。
此是要汝居安思危之意。
十四、成佛沒有男女之分嗎?
答:亦有男女相之分別,僅是靈本身無此問題存乎。
十五、恩師您覺得修持何種法門最好呢?
答:吾覺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四十八願度眾生最好。
密宗菩薩正念度眾生最好。
禪宗如來釋尊無分別,度無邊眾生最好。
十六、作人之本?成佛知本?
答:作人之本:禮、義、廉、恥。
成佛知本:六度般若。
十七、生死兩者何劃分?
答:生,不滅。
死,無常。
十八、不是風月不能轉,乃是識根不能轉?
答:良徒,事在人為。
識根不能轉乃指第八藏識永恆存乎。
十九、覺性生於無心之時?
答:然也。
二十、靈氣與靈體有何不同?
答:靈氣乃無覺之靈,不識方向。靈聚產覺性。
靈體,指法身,此乃有修之靈。
二一、成、住、壞、空?
答:成,和合。
住,緣起。
壞,乃四大分散。
空,性空是也。
二二、應日日持詠經咒迴向歷代祖先嗎?
答:若有空閒可持,然吾覺迴向十方法界眾生,非局限於自身祖先。祖先以投生
者居多。
二三、為何要為亡者作七呢?
答:無修之靈死後茫然,捨情割愛非易事,做七乃安撫亡魂之用。
二四、過去無明但能熏起後念無明,若無無明,起心即不伴隨罪性嗎?
答:定然,良徒。
此乃無念狀態之念念無念,淨心是也。
二五、規則?法則?
答:規則,受限。
法則,較無設限。法的原則,四兩撥千金之用。
二六、性淨,心靈尚有染性之用?
答:然也。
涅槃並非意識作用盡無,乃指心體無染者,然心體本具之能力尚存。
二七、西藏生死書:「當你認真觀察,就可以發現萬物本身並不真實的存在,這種非獨立存在,我們稱之為空。」?
答:此指因緣和合而生之萬象,本空體。
二八、心善因於念善?
答:心善是念,念善是空。
二九、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
答:同樣錯誤,找不到著力點,或肯修不能改,謂之懺而不悔。
三十"、恩師請教你,易經用來觀天文地理,進入虛空藏之修行捷徑嗎?
答:然也。
然而尚須般若空智。
若入虛空藏,能不入六道輪迴也。
三一、觀像念佛?
答:乃佛弟子之基本,自見本性是也。
三二、住心?
答:隨意生境,謂之住心。
三三、三身?
答:報身,生死悠悠無定止。
法身,體若虛空勿涯岸。
化身,千處祈求千處現。
三四、無由之修,無法成佛?
答:無由之修,智慧受障之修,不解佛心自求,成佛何由。
三五、有由之修,無法成佛?
答:因於心生念,魔境自現。
三六、自見?
答:僅見自本心,尚未見自本性。
心與性合而為一,然見時分之為用。
三七、本性?
答:本自清淨之自性,無知無染之真如元神是也。
三八、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答:因於心攀緣。
三九、自性之菩薩,覺體。
自性之佛,靈覺體。
四十、大德之基本?
答:德乃作為存留之物,無愧於大地自身,大德之基本。
四一、覺?不覺?
答:覺,理性。
不覺,因於感性且感情用事。
四二、命乃因果,事在人為?
答:《袁了凡四訓》,可參閱。
四三、如何止息?如何止觀?
答:寧靜,止息心火之基本。
定,乃止觀之基本。
四四、精神分裂?人格分裂?
答:受逼迫無力還擊,導致意識生病,謂之精神分裂。
人格分裂乃自擾所引,甚多修行道法者偏差而不自知覺即屬此症,此乃刺激所導致之人性問題。
四五、周易中:「雖見其禽,而無其虞」?
答:因於真求不取。
四八、悟佛之見?
答:了達經義,通理達道。
四九、善惡從何而來?
答:皆一心造。
五十、為大眾服務而遭誹謗?
答:服務汝之事。
誹謗他自由。
五一、業障病?
答:業障乃習染,造作成因果。
業障本無,何病之有。
五二、楞嚴經是假嗎?
答:非也。楞嚴經乃佛陀真語,真實不假。
五三、出家人干政?
答: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五四、靈?靈體?
答:靈即元神。
靈體乃聚氣成形之體。死後人之靈體即人形,狗之靈體即狗形。
五五、自然之修行?
答:不為定所拘,不為靜所攝,不沉空沉寂,入三摩地而不地。
五六、無有法義為何?
答:法相論理不論義,因於法無定相。
五七、何以染著源於自性不清淨?
答:功用智本自存乎,然而染著盡存乎於第八藏識之中。
五八、第八識累世習染能盡除否?
答:習染一世可盡除,然而累世習氣染著,來去幾回投生才能盡除。
五九、••••見在汝前••••?(楞嚴經)
答:自見之意。僅見自本心,尚未見自本性,此乃自見。
佛見無見。
六十、••••分別有實,彼見無別,••••?(楞嚴經)
答:有分別性,無分別智。
六一、••••物能見我•••?(楞嚴經)
答:借假修真。
六二、••••若空非見,云何見空••••?(楞嚴經)
答:空見非無,即用即寂是也。
六三、••••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楞嚴經)
答:有分別心,無分別心,受心所制,故生分別。
六四、••••有眼人處於暗室••••?(楞嚴經)
答:色見。
透過識田觀相謂之色見,不納入識田謂之無見。
六五、••••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楞嚴經)
答:眼為緣即媒介;因緣和合生萬象。
識生其中,識住其上乃作意;則為心在,謂之住境。
六六、••••是義觀,前塵自暗,••••?(楞嚴經)
答:動念才有明暗。
六七、••••明覺,覺非所明••••?(楞嚴經)
答:以覺為覺謂之明覺。
有覺即非真覺,真覺無覺,靈覺。
六八、別業妄見?同分妄見?
答:不同習染產不同執見,稱別業妄見。
同分妄見即所謂之共業。五濁人間眾多眾生偏差而不自知覺。
六九、十地菩薩?
答:指菩薩乘十地,即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霊地。此十地是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個十位,於此漸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已屬聖位。
七十、為什麼稱佛、法、僧,為三寶呢?
答:佛,最高圓滿。
法,解脫生死之道。
僧,眾生一體之意。
故稱三寶。
七一、超度亡靈有用嗎?
答:雖道於人間種種造作行為定其投生之處,然而念轉性遷,中陰階段投生未定,亦可能因此助緣而獲益。
七二、焚燒紙錢對亡靈有用嗎?
答:無用。因於亡靈去處未定。
不同境界自有其謀生之道,於鬼道投生之眾有用。
七三、皈依是拜師嗎?
答:拜師不同於皈依。
皈依乃皈依外緣之常住三寶。
然而乃以自性三寶為真正皈依處。
七四、拜師是否愈多愈好?
答:然也。博學多聞,而後如何因材施教由此而得。
七五、何以有上師言:「兩個師父即兩世成就,非一心故。」?
答:佛心無心,無分別,無此問暊存乎。
七六、道德經中,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答:此乃道於虛中求之意。
七七、無漏道行?
答:戒、定、慧。
七八、眾生?
答:《法華文句,四》曰:「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
七九、一心一德?
答:佛心自求不外求。
八十、無極道業?
答:學無止境之意。
八一、四種無量心?
答:慈、悲、喜、捨。
八二、助悟?自悟?
答:助悟是良善知識。
自悟才算是真悟。
八三、直心
答:沒有存在任何意念。
不以感覺為感覺。
八四、法與法門不同?
答:法,無定。
法門指派別。
八五、什麼是外道?
答:心外求法是也。
八六、先修後行?先修後學?
答:先修後行乃頓悟而後漸修。
先修後學乃漸修頓悟。
八七、根不動時,淡性常在?
答:本自清淨之意。
八八、提識理?
答:就凡夫而言,提識理即動功用智。
就行者而言,提識理指識開理通。
八九、所知障?
答:修行行者,多數以其所知成其自然,而不自知覺錯誤••••。
九十、如如不動之基本?
答:動靜一體即是如如不動之基本。
九一、法身本具否?
答:有修之靈才具法身。
九二、破緣?
答:不正不攀、破緣。
九三、五停心觀?
答:止貪減慾,不淨觀。
停止瞋恚,慈悲觀。
滅除愚癡,因緣觀。
清淨業障,念佛觀。
心不散亂,數息觀。
九四、爭菩提?
答:從無想心,進而淨菩提。
九五、思所引之動念?
答:受陰魔生。
九六、想所引之動念?
答:想陰魔生。
九七、幻象
答:行陰魔生。
九八、如何想陰不生呢?
答:有感而發之時,覺不提。
九九、習以為常?
答:貪所引。
一00、空之放下不易?
答:因生心而後作意的同時,念頭受擾所引,使之發生反作用力。
-----------------------------
見性成佛-第6集-
一、墮入無以空?無記空?
答:無以空,意識入無色之境。
無記空,意識進入空白之境。
禪定無境界可言。
二、心空法空?
答:性空法虛。
三、止觀法門?
答:止觀乃禪定之基本法門,乃為淨化自性之用。
修佛修禪,止觀必習。
四、攝耳之規範在那裡?
答:在於無偏激之心。
五、有問必答?一問一答?
答:有問必答乃解惑。
一問一答乃對話技巧。
六、何謂虛中解實,實中有虛呢?
答:此乃虛實並存之意。
七、此地無銀三百兩即是自欺之心存乎?
答:然也。此心態即是染濁尚存是也。
八、瞋心起,狂心起該如何?
答:瞋心起,棄執提大愛。
自性解放之時,時而產狂心乃正常。
懺悔能除狂心。
九、德乃將智慧而已?
答:原因於待人處世,若無智慧相伴,容易言行舉止無所約束,造成不善的結果。
十、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
答:因緣和合法,乃自然法則,故無定相,不取不著謂之不取法相。
若言有法,乃心能自生萬法,此法僅是自然之道,若取反成非法。
不取不捨任何一法,故無所知之障礙。
十一、本空之心,何以能生萬法?
答:因靈覺真如本具。
十二、楞嚴經云:「異性人同,同生亦滅,名進垢地。」
答:因緣和合生萬象,故解其中之道不同,如知曉此四假合,終將分化一般,故不捨不離謂離垢。
十三、修?
答:心轉性移是也。
十四、三因佛性?
答:正因佛性,定體,本具之佛性是也。
緣因佛性,聽經聞法,聞思修入三摩地,佛性顯靈謂之緣因佛性。
了因佛性,自覺。
十五、萬法生續之因?
答:妄念尚存乃其主因。
十六、淨緣?
答:起因不攀緣。
十七、靈與性不同?
答:靈即識心。
性乃習染。
十八、識心?識田?
答:識心,本自清淨之如來藏識。
識田,習氣染著之阿賴耶識。
十九、念轉性移?
答:起心皆妄,轉阿賴耶成如來清淨藏識,使之念轉性移。
念轉性移,轉識成智是也。
二十、本性與自性相同嗎?
答:本性,淨白無污。
自性,有染著。
二一、照閱?觀照?
答:照閱,離境脫俗,見解獨特。
觀照,淨心無染,見自本性。
二二、無性亦無生?
答:性空而後佛心自見。
二三、靈修?
答:可聚氣作形、成汝靈體法身。
二四、如何在得失中取一平衡點?
答:視之因果,放下。
二五、養生之道?
答:貴在生氣化氣,道教謂之練丹,佛教謂之禪悅。
二六、開發圓通?
答:六根互用。
二七、如何選擇派別法門?
答:有人旁敲側擊可通,有人根自利器,有人持戒自淨••••順其自性,尋門而入。
二八、思惟?思惟觀?
答:思惟即止。
思惟觀即念念自見本心的當下,作轉識成智的動作,亦名止觀。
二九、用即有生滅嗎?
答:未必,良徒。
即用即寂即無此問題存乎。
三十、輪迴涅槃?
答:此意乃指長久安居於人間不易,菩薩道行者,願力不離不捨眾生,故大德高僧中,部份自幼即禪定狀態時而有之。
三一、佛教裡說的「不可說、不可說」?
答:法無定相,法無定法故。
三二、業障怎麼來的呢?
答:起因貪、瞋、癡、慢、疑。
三三、佛菩薩能否幫助眾生擔業障?
答:然也,眾生解脫,佛菩薩方能圓融。
三四、如何辨別誰是真正的明師?
答:人間明心見性者寡,故依法不依人。
三五:某法師對病人加持?
答:何方神聖謂之加持。
三六:持咒是否易遭魔考?
答:無此問題存乎。
三七:覺?靈覺?
答:有感而發謂之覺。元神定位即有覺性。
無中生有乃靈覺。
元神投出投没,靈覺則不生不滅得永生。
三八、朝夕相處不解其性,為何因?
答:直心不夠。
三九、世間智慧?出世智慧?
答:為理明而學之,乃世間智慧。
內心明覺,依正法之教而產之智慧謂之出世智慧。
四十、皈依有什麼利益?
答:拾報之利益。
四一、種性、眾生皆相同嗎?
答:種性即根器、元靈,人人各異。
四二、《圓覺經》曰:「輪迴,愛為根本。」《四十二章經》曰:「使人愚蔽著愛與慾也。」
答:貪物染著名之為愛,凡夫之愛,貪引欲即難離輪迴,該解真求不取之道理為何。
四三、心念局限自己的角色與作為?
答:所以怎樣的性格,給出怎樣的人生內容。
四四、猜疑心?
答:無足夠安全感會引起猜疑心,使之設防,無法見之真性情。
四五、死而後生?
答;涅槃狀態。
四六、權利慾?佔有慾?
答:權利慾失掉原本天真性格之一部份。
佔有慾縱使獲得亦無人讚許。
四七、空、地、水、火、風、空,之空大?
答:此乃魂魄所居,投生於人與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之色身,合稱為靈,因起作用故謂性。
四八、法身?
答:本自清淨之覺體。
四九、不經意時亦會提識理嗎?
答:所謂不經意乃識理自行運作,鬆散而無條理。
不經意時亦會提識理,僅是自然。
五十、若因緣和合而成該有變化,何以七色彩虹同一個樣呢?
答:良徒細聽吾語,彩虹同樣一個樣,起因光源同一盞。
五一、大乘觀?
答:空觀。
五二、何謂加行?
答:明心見性謂之加行。
念念自見本心,才能步入修道正位。
五三、四加行?
答:即四善根、暖、頂、忍、世。
就小乘而言:暖,智火生。頂智慧長。忍,住心不移。世,指智最高極限。
就大乘而言:暖,覺性提。頂,悟性生。忍,無功用智。世,心中極樂現。
五四、五時說法?
答:第一華嚴時,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最初三七日講《華嚴經》。
第二阿含時,於鹿野苑等處,約十二年講小乘《阿含經》。
第三方等時,約八年廣論四教,均益利鈍之機。
第四般若時,約十二年間論法空之義。
第五法華涅槃時,約八年說《法華經》,會三乘於一佛乘。又以一日夜講《大般涅槃經》,顯常、樂、我、淨義。
五五、回想?
答:回想無妨,入境即是陰魔生。
五六、借假修真?
答:靈非體之物,借體為用,故云借假修真。
五七、易之動,卦相生?
答:內文解,智始生。
五八、開始無相似品?
答:玄學法門之論。
五九、心無住境,亦無住心?
答:境非心生,因緣和合所導致。
六十、空心觀,何觀之有?
答:空觀無見,能自見。
六一、慧智無言?
答:解其義,知其理。
理通法融。
六二、受困?
答:因為有我。
六三、無明?
答:無明乃造惡之本。
無明無法淨化,對境起修才能自淨化。
六四、有為法?無為法?
答:有為之法,乃入世造業之因。
無為之法,乃出世之法。
六五、什麼是佛法?
答:應機說教。
自化之法。
六六、我所心即是執法之源?
答:執法之為,成全同時亦擾人。
他人之法自有其原由。圓融乃人間觀感,盡力即是完美。
六七、法義?
答:法發揮之作用,謂之法義。
六八、住心看境?
答:執法之意。
六九、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
答:因於無我故行菩薩道,度化眾生即是度化自身。
七十、空大?
答:心,能辨別,一有知覺之物。靈魂是也。
七一、識大?
答:佛心,已經透徹空,不以知覺為知覺,靈體是也。
七二、無無明?
答:無所失,無所住。
七三、不動地?
答:心不受意轉罷也。
七四、責任牽絆?
答:我重是也。
七五、何謂柔軟心?
答:逆來智化勇承受。
七六、震撼人心之逼問方法?
答:刁蠻性格。
七七、讚歎單一人,得道者極少?
答:此性格乃巧偽相伴之習染尚存。
七八、氣血循環之氣,相通於靈體嗎?
答:養精氣神於靈修極為重要。
七九、無心仍然會動心嗎?
答:然也,僅是淨心之時意能自攝。
八十、神若鬆散,邪魔即侵?
答:此乃龍天護法菩薩之職責。
八一、人壽剎那,永恆何來?
答:歸後殊途。
八二、道德經中:「將欲歙之,心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答:此乃陰陽和合之道,月圓還缺之理。
八三、如何自見身習染呢?
答:對境起修同時反聞自性。
八四、法忍?
答:生法對抗自性之不足謂之法忍。
八五、對現今主張大量放生之行者,恩師何觀此人做法呢?
答:良徒,放生本非壞事,此行者起心良善,執己針孔知見,白費功夫修行,僅屬任性作為,實非行者本分該做之事。萬物各有其道,自然平衡非人為能更改,汝勿憂擾。
吾前言放生乃於自然機緣下。
八六、此乃修行保護自我之自然反應?
答:知道識道者甚少,人之靈性五濁乃其主因。
八七、菩薩戒?
答:菩薩行道依循之法規。
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不說過罪、不自讚毁他、不慳、不瞋、不謗三寶。
八八、心行正處?
答:所謂三昧是也。
法用於當下。
活用乃指無執。
八九、仰賴自我受想的直覺意識?
答:此乃覺性提。
九十、如何行法?
答:應機說教。
九一、覺外有智?
答:覺外無覺,何來智。
九二、念頭起?
答:念頭乃指念之收藏,源頭第八藏識。
九三、心活化氣所產之法?
答:謂之心法。
九四、如何除迷斷妄?
答:迷是受陰魔動。
妄是想陰魔動。
九五、陰魔生?
答:受困即是陰魔生。
放根出門染塵即色陰魔生。
九六、何以法有法性,但色性本空?
答:法無自性,然法有其本質。
色性本空,因於因緣和合所生皆幻化不實。
九七、法不離自性?
答:萬法心造之意。
九八、法華乃天地共作?
答:然也。
九九、自己說服自己?
答:此乃自我催眠之一,此謂自醫自症。
一00、沒有所心法?
答:故無法執問題。
心無法,心無魔,何所之有。", "2008-12-23", "1", "", 0),
(33, "新書發表", "", "見性成佛七至十九集(第十九集中.含妙音淨喬{維摩結所說經答問}之一部份.)", "2009-04-26", "1", "", 0),
(34, "見性成佛第7、8集", "",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
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諸天、龍神、夜
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土諸來
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劫,
有佛號日月淨明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
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訶薩,七十二恒河沙大聲聞眾,
佛壽四萬二千劫,菩薩壽命亦等。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
,及以諸難。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垂寶華旛,寶瓶香爐
,周遍國界。七寶為臺,一樹一臺,其樹去臺,盡一箭道;此諸寶樹,皆有菩薩
、聲聞而坐其下;諸寶臺上,各有百億諸天,作天伎樂,歌歎於佛,以為供養。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是一切眾生
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
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
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
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旃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又
雨海此岸旃檀之香。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作是供養已,從三昧
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旃檀、薰陸、
兜樓婆、畢力迦、沉水膠香,又飲薝蔔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於
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燃身,光明遍
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
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
、末香、塗香、天繒、旛蓋,及海此
岸旃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
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
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
供養已,命終之後,復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於淨德王家,結跏趺坐,忽然化生
,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 我經行彼處
即時得一切 現諸身三昧
勤行大精進 捨所愛之身
供養於世尊 為求無上慧
說是偈已,而白父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眾生
語言陀羅尼,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頻婆羅、阿婆等偈
。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白已,即坐七寶之臺,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往
到佛所,頭面禮足,合十指爪,以偈讚佛:
容顏甚奇妙 光明照十方
我適曾供養 今復還親覲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猶故在世。爾時日月淨
明德佛,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涅槃時到,滅盡時至,汝可安施床座
,我於今夜當般涅槃,又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於汝,及
諸菩薩大弟子,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諸寶樹寶臺
,及給侍諸天,悉付於汝;我滅度後,所有舍利,亦付囑汝,當令流布,廣設供
養,應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淨明德佛,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已,於夜後分,入
於涅槃。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見佛滅度,悲感懊惱,戀慕於佛,即以海此岸旃
檀為,供養佛身,而以燒之。火滅已後,收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
萬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剎莊嚴,垂諸旛蓋,懸眾寶鈴。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
復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供養舍利。便語諸菩薩大弟子,
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眾: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作是語
已,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燃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
,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爾時諸
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喜見菩
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於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大
眾中,立此誓言: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
。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
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其所捨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
萬億那由他數。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
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
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
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宿王華!譬
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
最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
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
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
諸闇,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
此經亦復如是,於眾經中,最為其尊。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
是,諸經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
、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
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
,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
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
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
;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
,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
得船、如病得醫、如闇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闇。此
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若人得
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
若書是經卷,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旛蓋、衣服;種種之燈,蘇燈油
燈、諸香油燈、薝蔔油燈、須曼那油燈、波羅羅油燈、婆利師迦油燈、那婆摩利
油燈供養,所得功德亦復無量。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
量無邊功德。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盡是女身,後不復受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
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
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
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
諸佛如來。是時諸佛遙共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
受持讀誦、思惟是經,為他人說,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火不能燒、水不能漂,汝
之功德,千佛共說不能令盡;汝今已能破諸魔賊,壞生死軍,諸餘怨敵皆悉摧滅
。善男子!百千諸佛,以神通力,共守護汝,於一切世間,天、人之中,無如汝
者,唯除如來。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禪定,無有與汝等者。宿王
華!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隨喜讚善者
,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旃檀之香,所得功德,如
上所說。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
,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鳩槃荼等,得其便
也。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所以者何?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
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
,應以青蓮花,盛滿末香,供散其上。散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
於道場,破諸魔軍、當吹法螺、擊大法鼓,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
道者,見有受持是經典人,應當如是生恭敬心。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八萬四
千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讚宿王華菩薩言:善
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
無量一切眾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藥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見性成佛︾目錄
︻見性成佛︱第七集︼
化生?共生?一
恆常?永生?二
佛教是宿命論嗎?三
餓鬼和地獄是不同的生命形態嗎?四
學佛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嗎?五
慈母面貌,剛強語氣?六
學佛一定要受戒嗎?七
何以禪宗無法?八
無法做本來的自己?九
寂然有定相,若不察之,放定生染,貪著禪味,今觀定心,心尚無心,定在何
處?一
不動法性經云:﹁一切法自性不生,體性不住,離一切業作諸邊;超越知與不
知之行境﹂,與自生萬法?一一
對境起修?一二
如何自然隨順?一三
依所行?一四
巧智?無智?一五
道法自然?一六
行者基本?一七
非自身見內?非自身見見?一八
少力易成之法?一九
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二
生忍?法忍?無生法忍?二一
何謂功德鬼?二二
心是自淨的,性是即相離相?二三
用一種架勢之人?二四
出家?二五
體空?二六
空體?二七
道德經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二八
思無量義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修菩提心?何者是菩提心?﹂二九
元靈失落?三
其元靈失落,如何尋獲?三一
念力如何相通?三二
何以情緒有障礙?三三
生則從體起用?三四
滅則攝用歸體?三五
以空聚想?三六
自識宿命?三七
惡派多異?三八
阿賴耶識?如來清淨藏識?三九
自性乃元神?四
念頭?四一
心,可造能生萬法?四二
空心視物,何物之有?四三
六根體空?四四
無我為本?四五
無相為體?四六
無念為宗?四七
真性常在?四八
靜時淨土,動用成濁土?四九
自性裡面有個自我?五
所謂人性未能盡除者?五一
如何止觀?五二
念無念,收攝六根真方便?五三
思惟觀之思惟?五四
觀自在?五五
收攝根塵,住心看境?五六
不住心?不看境?五七
觀自在,所觀何物?五八
心先染濁,意方生念?五九
究竟無增上慢?六
荷澤宗法門?六一
理體法性?六二
何時能自見?六三
無畏之犧牲,衝門之風動?六四
真入道?六五
靈覺並非真體?六六
施與受?六七
六識站起站,止修法門?六八
生懼?六九
如何頓悟?七
不取相即可無相,然未必意成身?七一
五蘊皆空蘊?七二
自迷?七三
感行於覺之前?七四
如何做到平等愛呢?七五
何謂功德力?七六
能生法、能自見、能生相、能想念……?七七
於動功用智時之資料來源?七八
思念生,使之自生自滅,無需自我安慰?七九
如何使萬象盡納其中?八
修至後來,僅存性,不存心?八一
唯心淨意法門?八二
識心空轉法?八三
無非是定慧等持真空原理?八四
命門一點可觀靈性定位?八五
何謂五行自運法?八六
信心倍增之時?八七
如何運法?八八
唯識?唯心?八九
空觀論相,所空何物?九
真性自如如?九一
古色古香觀世音?九二
才能等級?九三
功力是心經的德?九四
犯魔犯?九五
覺察而後能觀照自醫自症?九六
取相同時多翻滾?九七
八月望月……?九八
甚多眾生至死尚不知自己是外道?九九
如何迄達空源?一
︻見性成佛︱第八集︼
極樂世界和天堂一樣嗎?一一
只要心中有佛,何必吃素?一二
佛性與佛心?一三
魂魄離體?一四
意識離體?一五
自淨同時般若提昇嗎?一六
第一義?一七
佛之真心?一八
無住涅槃?一九
初藏祿旺得失?一一
強者?一一一
相對論?一一二
如何見常理?一一三
恩師,請教您,萬法唯識嗎?一一四
境非心生,非因緣和合所導致?一一五
何謂玄門?一一六
靈修?一一七
靈氣四竄?一一八
雙修雙運?一一九
雙修雙運屬神交嗎?一二
觀相念佛?一二一
佛言,凡所有,皆是佛法?一二二
六根盡閉?一二三
雪山肥膩更無雜?一二四
純出醍醐我常納?一二五
永夜清宵何所為?一二六
霧露雲霞體上衣?一二七
尋不了真如元神即無法聚氣成形?一二八
何謂氣通?一二九
漏盡通?一三
感覺因何而來?一三一
空菩提心?一三二
住相?一三三
何故謂六識染塵?一三四
覺明為咎?一三五
明妄非他?一三六
空自有聞,何關汝入?一三七
何以無見?一三八
相滅相生,即解心居何處?一三九
靈覺性能互通?一四
何謂法身?一四一
住劫國?一四二
緣覺乘修圓融?一四三
金剛不壞法身即已離六道輪迴嗎?一四四
金剛不壞法身即已無量壽嗎?一四五
法身乃氣魄嗎?一四六
法身即是金剛不壞法身嗎?一四七
正念?一四八
正信?一四九
正覺?一五
成佛因於派系有異,形成不同法門?一五一
凝心壁觀法門?一五二
聞聲相應?一五三
放心?觀心?一五四
新習染如何形成?一五五
舊習染如何形成?一五六
所謂之熏習?一五七
唯識學法門?一五八
種子?習氣?一五九
何以修必行?一六
晚來修行,成就甚少?一六一
無光明者,憤世嫉俗?一六二
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一六三
提識理而後經心作意?一六四
如何遊戲神通三昧?一六五
今天可一分為二?一六六
如何無相?一六七
不在境上生心?一六八
僅是無所住心?一六九
代謝生滅?一七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心法雙亡性即真? 一七一
直覺能力很強,有什麼好?一七二
自重心放於何處?一七三
明白心觀於何處?一七四
早療乃為痊癒之需?一七五
轉識成智何用?一七六
自我催眠也算靈修嗎?一七七
莫執反找後執?一七八
佛菩薩如何莊嚴自己?一七九
無持為兵,之後出家?一八
一修?一行?一八一
自性非絕對性?一八二
一者燈附,二者著力?一八三
若眼自能見色者,何故待緣方能了?一八四
觀察覺了名智慧,了知諸法名智人?一八五
諸法自性無所有,亦無觀察了知者?一八六
善非智行,自然流露?一八七
蘇格拉底:﹁相能自見,你都懂。﹂?一八八
轉法?法轉?一八九
無法,心法?一九
法非自生?一九一
變化乃動態?一九二
法?一九三
何以舉心即是妄?一九四
前五識乃無心之眼?一九五
放根出門,所染何塵?一九六
色身?法身?一九七
意亂情自迷,為什麼意會亂?一九八
識,順其自然的運作?一九九
心生念依境界生?二
荷澤神會︽顯宗記︾二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一二
三皈依二一六
一、化生?共生?
答:化生|幻化,法乃其主因,不經父精母血是也。
共生|同一體性,相互依靠。
二、恆常?永生?
答:不生不滅謂之恆常。
了脫生死,解脫,性自如如謂之永生。
三、佛教是宿命論嗎?
答:非也。
宿命論消極迷信,佛教乃因果之論,積極誠信,看破、放下、解脫。
四、餓鬼和地獄是不同的生命形態嗎?
答:魂魄受制無法自由乃地獄眾生。
餓鬼道之魂魄居無定所,飲食缺乏。
五、學佛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嗎?
答:學佛乃為淨化自性,使之恢復本自清淨之原貌。
學佛無由。
六、慈母面貌,剛強語氣?
答:柔軟心腸,自恃心態。
七、學佛一定要受戒嗎?
答:該言持戒。
戒律乃於起心動念的當下。
八、何以禪宗無法?
答:解其中之道,方能論其中之理故禪宗無法。
九、無法做本來的自己?
答:無尋了凡。
十、寂然有定相,若不察之,放定生染,貪著禪味,今觀定心,心尚無心,定在
何處?
答:良徒,禪定乃狀態,既是狀態,何來常態?然定中仍持常態心。
十一、不動法性經云:﹁一切法自性不生,體性不住,離一切業作諸邊;超越知
與不知之行境﹂,與自生萬法?
答:自性不同佛性,佛性才能自生萬法,此之謂一切自性不生,乃因自性中尚含
著染濁。
十二、對境起修?
答:放六根出六門染六塵,即是自修之同時。
十三、如何自然隨順?
答:心入身中,自然有著;心無所住,自然隨順。
十四、依所行?
答:菩薩行道,情不入境,無力感無,即用即寂,自生萬法為其所依,此乃對境
起心之意。
十五、巧智?無智?
答:巧智|天生聰穎。
無智|知識、常識不足。
十六、道法自然?
答:定門自尋,理路自通。
十七、行者基本?
答:知理解義,心正念直,口心合一。
十八、非自身見內?非自身見見?
答:無心無見。
十九、少力易成之法?
答:甚多。
吾擇數法授汝,空觀法門、聞思修法門、玄門、三輪體空法門……。
二十、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
答:生空智|尚屬有生忍。
法空智|人性盡除。
一切智智|自生萬法。
二十一、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答:生忍|煩惱尚需轉菩提。
法忍|提化色心成佛心。
無生法忍|真如自起念。
二十二、何謂功德鬼?
答:疑自己之作為。
二十三、心是自淨的,性是即相離相?
答:無無明。
二十四、用一種架勢之人?
答:自恃甚高。
二十五、出家?
答:維摩詰居士言:﹁無利無功是為出家。﹂
二十六、體空?
答:地、水、火、風、空,假合之身軀本不存乎,故體本空。
然靈覺真如元神不滅。
二十七、空體?
答:空體因於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相是也。
二十八、道德經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答:天體運行,看似無德,實為天之至德。
凡夫不解,德乃作為遺留之物。故無得失心相伴乃真德。
二十九、思無量義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修菩提心?何者是菩提心?﹂
答:佛告思無量義菩薩:﹁菩薩修菩提心者,非於眾生,菩提心者不可得。此心
非色、非見,法亦無有得者。何以故?眾生空故。
三十、元靈失落?
答:人皆有一不滅之靈稱謂元神或元靈,六神無主之時,稱之元靈失落。
壽未盡之怒魂,無法捨離屍體,色身雖死,意佔死屍,無法承受種種難自控
之情緒,謂之元靈失落。
三十一、其元靈失落,如何尋獲?
答:除非亡靈陽間親人借法力引度。
三十二、念力如何相通?
答:念力通,因於自然提昇之靈淨。
三十三、何以情緒有障礙?
答:心中有怨氣。
三十四、生則從體起用?
答:轉識成智。
三十五、滅則攝用歸體?
答:性自如如。
三十六、以空聚想?
答:不以想為想。
三十七、自識宿命?
答:見性成佛。
三十八、惡派多異?
答:造作特別。
三十九、阿賴耶識?如來清淨藏識?
答:第七識於清淨時稱真如元神。
未清淨時,則不單稱阿賴耶,阿賴耶識乃未清淨之第八藏識。
四十、自性乃元神?
答:八識田中之第七識是也。
四十一、念頭?
答:即如來清淨識,八識田中之第七識。
四十二、心,可造能生萬法?
答:此心指識田,即第一至第八識。非僅指第八藏識。
四十三、空心視物,何物之有?
答:此乃指心離境之意。
四十四、六根體空?
答:乃指六塵與六根之間持淨之意。
四十五、無我為本?
答:此時真空自妙有。
四十六、無相為體?
答:性空自妙有。
四十七、無念為宗?
答:此乃成佛之本,淨空妙有是也。
四十八、真性常在?
答:無住涅槃,真如自起念。
四十九、靜時淨土,動用成濁土?
答:意識即是罪源所在,自淨於動念之時。
五十、自性裡面有個自我?
答:故無法融於自然。
五十一、所謂人性未能盡除者?
答:菩薩道行者。
五十二、如何止觀?
答:內自醒為主。初為轉識成智後成定慧等持。
五十三、念無念,收攝六根真方便?
答:念無念,思惟自成思惟,見乃達觀。
五十四、思惟觀之思惟?
答:意指轉識成智。
五十五、觀自在?
答:收攝根塵,住心看境,謂之觀自在。
五十六、收攝根塵,住心看境?
答:所住之心成虛空,所觀之境不取相。
五十七、不住心?不看境?
答:不住心|不住相生心。
不看境|因於情識住空。
五十八、觀自在,所觀何物?
答:觀內靈透澈。
五十九、心先染濁,意方生念?
答:故言經心作意。
六十、究竟無增上慢?
答:佛告優波離:﹁若於一切不思議法,無所執著,是名究竟無增上慢。﹂
六十一、荷澤宗法門?
答:宗系禪宗,大乘次第法。
大多數人修行採單面修行,如坐禪、思惟觀……
荷澤宗採易經正反同存、陰陽同體之理,修一體兩面,止善圓融之道。
六十二、理體法性?
答:理體即法性之本質。
六十三、何時能自見?
答:即相同時就會起欲,此時能自見。
六十四、無畏之犧牲,衝門之風動?
答:關卡之前,停、看、聽。
戒持於此。
六十五、真入道?
答:修行者,識開理通,自見法身,乃真入道。
六十六、靈覺並非真體?
答:靈覺尚未修成。
真體乃指靈覺體。
六十七、施與受?
答:滿足與幸福。
六十八、六識站起站,止修法門?
答:人性盡除,才能如此,此謂意成身。
六十九、生懼?
答:當人性盡除之後,因何生懼?
七十、如何頓悟?
答:任何頓悟之法,皆於忘我無念狀態下可得。
七十一、不取相即可無相,然未必意成身?
答:覺性提,當下空過放下。
七十二、五蘊皆空蘊?
答:色受想行識乃如來藏本具之功能,僅是生處滅處,不取不著。
七十三、自迷?
答:感覺在感覺裡面,此乃自迷,沉溺於狀態之中。
七十四、感行於覺之前?
答:此時收攝六根,使意成身。
七十五、如何做到平等愛呢?
答:沒有分別心,才能有平等愛。
七十六、何謂功德力?
答:此乃靈性提昇之動力。
若無功德力,福報享盡,意識失落,死後困於所執之意識之中。
七十七、能生法、能自見、能生相、能想念……?
答:皆屬第七識。
七十八、於動功用智時之資料來源?
答:第六、七識互用,根塵互推,念念不斷,第八藏識乃資料儲藏。
七十九、思念生,使之自生自滅,無需自我安慰?
答:自我安慰即是動功用智。
八十、如何使萬象盡納其中?
答:心性起伏平和,心開似三摩地同時,萬象盡納其中。
八十一、修至後來,僅存性,不存心?
答:第八藏識透澈,無見解,即無法縛。
八十二、唯心淨意法門?
答:僅一佛心,別無他物。意念起陰魔產,淨化意,不生心。
八十三、識心空轉法?
答:識心本元靈所居,元靈有作用力,然暫且不用,使識不生心。
八十四、無非是定慧等持真空原理?
答:識心本無心,賴緣生萬象,使之空轉乃累劫習染盡拋除。
八十五、命門一點可觀靈性定位?
答:靈療法之一。以集中念力,收放氣穴。
此乃五行自運法。
八十六、何謂五行自運法?
答:此法乃體氣成形之需。
此乃意念自控,納天地之氣。
八十七、信心倍增之時?
答:覺先提,而後感。
八十八、如何運法?
答:通理自會運法。
八十九、唯識?唯心?
答:乃一兩面。
唯識乃從心修起。
唯心乃空觀論相。
九十、空觀論相,所空何物?
答:即空如來藏。
九十一、真性自如如?
答:真空妙有,真如自念。
九十二、古色古香觀世音?
答:觀音元靈即屬透澈。
人中之無色無香,亦屬凡夫。
九十三、才能等級?
答:一級,智高無憂,神清氣爽。
二級,才學縱橫,引經據典。
三級,文雅閑靜,自立自強。
四級,粗俗低級,辛苦度日。
九十四、功力是心經的德?
答:無分等級,開啟般若門,靈性能入上上級。
心經啟蒙自性,進而開己智慧之密咒,實為重要。
九十五、犯魔犯?
答:自特赦,是先失自性,而後才入魔。
九十六、覺察而後能觀照自醫自症?
答:人之陰暗面難覺察。
正念生,使魔心歇者,寥寥無幾。
九十七、取相同時多翻滾?
答:情緒是波浪,識田多翻滾,平息之時,事過境遷。
九十八、八月望月……?
答:寄情即是情緒最低落時。
九十九、甚多眾生至死尚不知自己是外道?
答:心外求法。
一OO、如何迄達空源?
答:追究識心運轉。
一、極樂世界和天堂一樣嗎?
答:極樂世界,究竟解脫,極樂是也。
天堂乃不究竟之樂,天界即屬。
二、只要心中有佛,何必吃素?
答:非也。
佛視眾生皆如己出,故不忍食其肉。
三、佛性與佛心?
答:佛性人皆有之。
佛心,成佛方得。
四、魂魄離體?
答:禪定狀態。意識隨魂魄,但可自由來去。
五、意識離體?
答:正定狀態。忘我,魂魄無需離體,享悠遊之福。
六、自淨同時般若提昇嗎?
答:定然,此乃意念自控是也。
七、第一義?
答:指心自生之法。
真實義。
八、佛之真心?
答:空無一物故。傷不及、感不到、覺不提、念不依、思不慮、憂忘記。
九、無住涅槃?
答:起念的時候,眾生的念和汝之念是一體,此謂之無住涅槃。
十、初藏祿旺得失?
答:一般初學之修行者,罣礙生計問題,使之無法捨,故佈施於初學者極為重要
。
佈施非捨財,乃要眾生捨棄心中之憂。
十一、強者?
答:力量用對地方即是。
十二、相對論?
答:互補之法,陰陽之法,相對之論。
十三、如何見常理?
答:常態心故見常理。
十四、恩師,請教您,萬法唯識嗎?
答:唯識、唯心皆相同,一體兩面罷了!
十五、境非心生,非因緣和合所導致?
答:此乃玄門之理論。玄門之法乃自生化之法。
十六、何謂玄門?
答:此門乃無師自通之法門。
無儒道佛之分。
玄門無門。
十七、靈修?
答:性格種種缺失形成互補吸引稱之為靈修。修行,親近善知識即屬靈修。
十八、靈氣四竄?
答:時而靈氣四竄,禪悅是也。
十九、雙修雙運?
答:靈修者體內產氣,此氣非凡夫能取,雙修雙運為此而設。
雙修乃靈體合修,若非同宿同修正緣夫妻即屬犯戒。
雙修雙運,非肉體結合。
二十、雙修雙運屬神交嗎?
答:雙修雙運靈交同時亦神交。
神交未必靈交,神交乃精神之愛。
此不同於止觀雙修之自性覺與靈覺合修。
二十一、觀相念佛?
答:觀相無佛,心自念佛。
二十二、佛言,凡所有,皆是佛法?
答:因於眾生根器有差異故,八萬四千方便法門,因此而設。
二十三、六根盡閉?
答:自淨之需。
六根盡閉,六根收攝之意。
二十四、雪山肥膩更無雜?
答:清淨。
二十五、純出醍醐我常納?
答:極樂自生。
二十六、永夜清宵何所為?
答:無為。
二十七、霧露雲霞體上衣?
答:調和五行非凡夫能為,心氣自化,自運轉,長生不老因此而得。
氣化之物成體謂原靈,佛學稱靈覺。
二十八、尋不了真如元神即無法聚氣成形?
答:神魂顛倒乃其主因。
二十九、何謂氣通?
答:任脈督脈一氣可通。
三十、漏盡通?
答:成佛才能漏盡通,從此煩惱不生,性淨大涅槃。
三十一、感覺因何而來?
答:源於虛妄。
三十二、空菩提心?
答:覺性不提。
三十三、住相?
答:身體因於接觸而陶醉其中,謂之住相。
三十四、何故謂六識染塵?
答:根本無塵。
三十五、覺明為咎?
答:有見產妄。
三十六、明妄非他?
答:源於自性。
三十七、空自有聞,何關汝入?
答:為空所攝,何來汝之覺。
三十八、何以無見?
答:法無定相,相無定相。
三十九、相滅相生,即解心居何處?
答:因於住相生心。
四十、靈覺性能互通?
答:非真耳能成眼。
四十一、何謂法身?
答:有修、已修、真修,終將成佛之身。
四十二、住劫國?
答:尚未無量壽。
四十三、緣覺乘修圓融?
答:即可得金剛不壞法身。
四十四、金剛不壞法身即已離六道輪迴嗎?
答:正確。
四十五、金剛不壞法身即已無量壽嗎?
答:尚未無量壽。
四十六、法身乃氣魄嗎?
答:於人而言。
四十七、法身即是金剛不壞法身嗎?
答:於佛才謂金剛不壞法身。
四十八、正念?
答:無須轉識成智。
四十九、正信?
答:安心是也。
五十、正覺?
答:唯有靈覺,圓滿究竟。
五十一、成佛因於派系有異,形成不同法門?
答:雖分門別派,然皆屬大乘成佛。
五十二、凝心壁觀法門?
答:使心成隔絕狀態。
以慧性自養。
五十三、聞聲相應?
答:觀音玄門。
五十四、放心?觀心?
答:放心|是觀心論。
觀心|乃心觀之基本。
五十五、新習染如何形成?
答:身、口、意,造作形於外,同時內受薰染,謂之新習染。
五十六、舊習染如何形成?
答:舊習染又稱習氣,乃累生累劫,日積月累之習染業力疾病。
五十七、所謂之熏習?
答:慢慢受之影響,謂之潛移默化。
五十八、唯識學法門?
答:此乃大乘菩薩法門。
採相應法,即是對境起修。
五十九、種子?習氣?
答:種子指新習染。
習氣即是舊習染。
六十、何以修必行?
答:看太少,孤陋寡聞;學太多,失衡。故修必行。
六十一、晚來修行,成就甚少?
答:老人識動,心茫然。
六十二、無光明者,憤世嫉俗?
答:魔心是也。
此乃自擾所導致。
六十三、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答:開佛知見|空心論。
示佛知見|達觀論象。
悟佛知見|心識合一。
入佛知見|深入經藏。
六十四、提識理而後經心作意?
答:此乃內緣運作。
六十五、如何遊戲神通三昧?
答:意生身時,法力無邊,才能遊戲神通三昧。
六十六、今天可一分為二?
答:識之天及心之天。
六十七、如何無相?
答:心不起念,能使萬象歸空。
六十八、不在境上生心?
答:生心即招妄入第八藏識。
六十九、僅是無所住心?
答:真心能居內,亦能見外。
七十、代謝生滅?
答:不動功用智時,功用智依然存在。
七十一、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心法雙亡性即真?
答:借境除塵。
七十二、直覺能力很強,有什麼好?
答:較不會自困自擾。
七十三、自重心放於何處?
答:進退得宜即是自重。
七十四、明白心觀於何處?
答:色見生時,能覺察。
七十五、早療乃為痊癒之需?
答:無法痊癒,療為何用?
七十六、轉識成智何用?
答:乃為識開理通之需。
若人性尚未盡除,皆需轉識成智,淨化習氣染濁。
七十七、自我催眠也算靈修嗎?
答:自我催眠不算靈修。
靈修非催眠,乃自醫自症,自淨化。
七十八、莫執反找後執?
答:自然修行即是,無須推翻自性。
七十九、佛菩薩如何莊嚴自己?
答:持齋。
法喜食、念食、願食、解脫食、禪悅食。
八十、無持為兵,之後出家?
答:修行養德為首,養德淨心為主。凡俗德不同出家之德,凡俗德於行,出家人
德於無由無求之成就成全眾生。
八十一、一修?一行?
答:一修,五蘊皆空。
一行,直至六根盡攝。
八十二、自性非絕對性?
答:種性方為絕對性。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