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見性成佛第2集

【見性成佛第二集】

 

一、真有因果問題?
答:有生即有死,有今即有初。如有天有地般,真如虛無、夢幻現世。
隔世確實存乎因果問題。

二、自律自醒在觀照裡?
答:非也。
自律即是自行規則自性行為言語。
自醒即是不迷不惘。
觀照是自理。

三、以月像房,以真似幻,離成佛呢?
答:以月像房,已可出神之禪境界。以真似幻,即以真正進入行起坐臥皆禪定。
離佛境尚有近半路遙也。

四、終減倒推?至死倒推?
答:終減倒推,事到定點,往回尋頭,有因有果,有理有由,推事論理也。
至死倒推,事到源頭,無力感生,反觀種種,推理論人也。

五、定、靜?
答:眼神不思不慮,定之基本。
自然無擾之狀態謂之真靜。

六、因緣和合,而生疑惑?
答:因緣和合是來自虛妄。
疑惑則是生於自性之無明。

七、憂?不安?
答:憂乃無力感所引。
不安乃自擾引發之疾病之ㄧ。

八、何惜?
答:最危險第一名。
最惜什麼,最貪什麼。

九、道法?佛法?
答:道,玄能無中生有。
佛,空能無所不容。

十、何以產生幻像?
答:來自無明和妄念混為一體時。

十一、障道姻緣?
答:於不同機緣下,影響心情起伏,有形無形之人事物,謂之障道姻緣。
然而有修之靈,不再隨著自己業力習染造因,了解沒有人能障道,是自己障了自己的道,即無此問題存乎。

十二、君子與小人之差?
答:君子與小人之差,在於行為上的動機。
君子無求自然,小人放利於行,多怨。

十三、轉法輪?
答:釋尊成道後,首先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諦法,稱為「三轉法輪」。即示相轉、勸修轉、作證轉。

十四、示相轉?
答:為上根利智之人說四諦法。
即「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十五、勸修轉?
答:佛為中根之人說四諦法。
即「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十六、作證轉?
答:佛為下根之人破除疑慮,說四諦法。
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己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十七、何謂淨念?唸佛號是否也是執著?
答:念念無雜念,心口合一。心不外攀,意能自淨,即稱淨念。
念佛,念到無念,方可不執著。

十八、願力法?
答:常念修行。
無非讓眾生了解,信己之佛心,進而精進不退轉。

十九、何以少數禪門中人說藏密是邪教?
答:密宗又名真言宗。禪門弟子亦得修持。法力雖道自然顯現而然,亦得修持正念方可得。秘宗乃正派法門。若人持邪念,觀任何宗教派別,定然無一正教。

二十、一念不生之意識心?
答:此乃無念狀態。
修行乃為自淨化累世習氣染著。
一念不生之意識心,即指真如自己起念。

二十一、有念念成邪?
答:罪性雖空性,然人心常無中生有,因氣度不足。無法於及相時,無善惡分別,而當下放下。

二十二、報化非真佛?
答:因真佛僅存於自性中。
報身、化身皆隨機感現,所說法亦隨事應根以為攝化,皆非真法,故曰:「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

二十三、西方極樂世界因何為極樂世界?
答:佛說阿彌陀佛經云:「無有諸苦,但受諸樂故為極樂。」佛說阿彌陀佛經云,句句屬實。

二十四、空平等心?
答:縱見恆沙佛來,亦無一念喜生。
縱見恆沙眾生一時俱滅,亦不起一念悲心。此是大丈夫,得空平等心。

二十五、大小乘法皆仗自力?
答:非也,佛居心中,即是受持佛之加持。

二十六、眼見佛性與住心看境?
答:念念自見本性即是眼見佛性。
住心看境即無念狀態,清楚明白自見每一個起心動念。

二十七、大自在?
答:了脫生死名解脫。
聖人解脫,無繫缚,得大自在。
大自在,在佛學裡頭是常轉法輪。

二十八、修行是不是應該要出家?
答:心向佛即是佛門中人。心出家當下就已經剃度,當下就已經披上袈裟,未必非得出家清淨修。

二十九、金剛經中:「若復有人知ㄧ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答:此處即指,無一法生,無一法忍。無生法忍是也。

三十、順從?
答:即是以不變應萬變。
順,有己知見。
從,應禮之需。

三十一、何為靈修?
答:佛居心間一塊地。
自在悠遊無憂慮。
禮佛拜佛自性佛。
元神提昇謂靈修。

三十二、剛?硬?強?
答:剛→執。剛之缺點,傷人。
硬→頑。硬之缺點,傷氣。
強→狂。強之缺點,傷神。

三十三、般若觀照?
答:般若觀照,指修行者持佛心,於修行行佛當下,心絲毫無罜礙。

三十四、何以所有相皆虛妄?
答:所有相皆虛妄,指『無相無體』。

三十五、何以相無相體呢?
答:相無相體。乃因本身已修至無相。即相離相。不取不著。

三十六、身心樂而靈魂疲憊的同時,常會產生莫大的憂慮為何?
答:定心不足,無法安住,所引發患得患失之習染習氣毛病。

三十七、正念不足?
答:雜思念尚存。
良善心不足。
善惡皆存,一念之差,人性本善本惡在於起心動慾的良善與否?出世法中正念不足者,通常人間道德差者居多。

三十八、無相修持?
答:享福享樂智慧高。
成天見他哈哈笑。
半癡半癲活佛現。
無相修持樂無邊。

三十九、相三苦?
答:非常之念苦。
非常之心苦。
非常之情苦。

四十、何謂食齋戒?《達磨破相論》
答: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制三毒,勤覺察,淨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又持齋者,食有五種:法喜食、禪悅食、念食、願食、解脫食。此五種食名為齋食,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齋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

四十一、法喜食、禪悅食、念食、願食、解脫食?
答: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
禪悅食,所謂內心澄寂身心悅樂。
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
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
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

四十二、如何慈仁雙具?
答:視眾生如己出。
惜情者,慈仁。
語少偏激性和氣。
慈相悲藏愛自然。
仁者心軟語平緩。
菩薩心腸識情感。

四十三、何以意動是在心上止念,心動是在意上止念?
答:心與意雖一體兩面,然一體為用。
心為體時意為用。意為體時心是用。

四十四、達觀萬象之基本?
答:無住生心。
達觀屬於整體面,吾聖人層面觀世間之物即稱達觀。

四十五、何以法無定法?
答:心念瞬息萬變,念念無常,故法無定法。

四十六、一知半解?
答:言之到十,不知ㄧ、二,雖言語內容未盡詳細,然未偏離主題,解其中大略,謂之ㄧ知半解。
焉能一知半解而以自己的執見填補?

四十七、何以起狂心?
答:自以為是。
強出頭、頑強、固執。

四十八、皈依自性三寶?
答:乃要眾生知解,修性乃自身之事,別處覓佛,非自性佛。
三寶指佛、法、僧。

四十九、何謂真皈依?
答:眾生當解皈依淨土極樂世界,才能真解脫,方可稱真皈依。

五十、大乘成佛?
答:乘,譬喻佛法如車船。大乘成佛指菩薩道行,度化眾生,同登彼岸。
禪宗乃大乘佛教,然而成佛無大乘、小乘、二乘之分別。人性盡除,菩薩道圓融者,可同登彼岸。

五十一、法佈施?
答:授予眾生任何靈性提昇之正道,皆屬法佈施供養。

五十二、念佛,心定下來就是禪?
答:然也。
因慧攝定,定生慧。

五十三、自性空本寂?
答:空是一種寂然的感覺。

五十四、自殺是否還能得凡人身?
答:人身難得,理當惜之,自殺罪重,可悲非常,投胎凡身甚難。

五十五、為何義不足德有缺?
答:義不足之徒,難有成仁之美。
修持良善之徒,皆該個人私德不計,大格局為重。

五十六、數道心即起算計心?
答:凡俗人等功德自居,念念功德成障礙。
靈性提昇原因在於,念功無功德。

五十七、無邊道場?
答:心間。

五十八、和平心與和平心有何不同?
答:和平的心,人心。
平和的心,賢者之心。

五十九、千刀萬剮因何罪?
答:因法力本該用於助他利他,而非私慾。元神出竅之徒,不時為惡者,無間地獄千刀萬剮。
捨令者拿。

六十、自滿?
答:自信滿滿,無求可依此症。
暴→叛逆→自滿→愛現→好勝心。

六十一、無相念佛?
答:一心不亂,淨念相繼。

六十二、情緒起伏?
答:情不入境界,情緒即可不起伏過甚而產不必要之心理負擔。

六十三、人間菩薩?
答:於人間,菩薩乃指關心於諸行之有情眾生。
於佛學上,菩薩道圓融者,稱圓覺菩薩。

六十四、修行者,若不出家,娶妻生子呢?
答:罪無。
然若心生邪念,定然犯戒,夫妻屬正淫,何罪之有。

六十五、蓮宗?
答:蓮宗又稱真宗,即是淨土宗。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六十六、由凡轉聖不難;聖轉凡,不易?
答:佛門弟子,行菩薩道同時,應化眾生相,時而卑微,時而庸俗難奈,甚多的莫可奈何,無非是為度化眾生同入佛國。

六十七、愚癡?
答:愚者不分清楚狀況頭緒。
癡者分別偏袒失其理性。
兩者遇事,無法明辨,何來智判,何來慧斷。

六十八、菩薩道品,無結緣品?
答:俗凡人等誤導所致,不解菩薩行道乃精神層面提昇,非物質方面滿足。言語佛理傳承等等皆能助悟眾生成就。修道法者皆可解菩薩道無攀緣,平等愛,何來特殊結緣態色。

六十九、何謂加持?
答:受持各方,加持各方。
法力是自己給自己的加持,此加持力即是菩薩道中度化眾生之能力。如良徒受教於《法華經》即可言,《法華經》中諸佛言語,加持於良徒。

七十、佛不度無緣人嗎?
答:佛度任何人。然而自身不見佛,何佛度得了。

七十一、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
答:雖道魂魄離體僅剩空殼,即無葷素之分別。然倘若能減少食肉,亦可間接護生。
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佛門弟子戒律當守。

七十二、三無漏學?
答:攝心為戒。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七十三、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楞嚴經》
答:世尊所言甚是,佛門中人皆護生不可殺害生靈。慈悲不食眾生肉。良徒吾授汝法汝望汝以大自在心皈空自然,而今汝分別盡除,素食取之。

七十四、道本圓成,不用修證?
答:莫須有之造作,皆無益於修行。
真修行無求。若執於修證種種,反產法執。

七十五、法地?
答:法僅是方便之道。法地無法,法由心生,心空法空。然世間修行善道者,苦追尋乃捕空追虛。
法地指如來藏識。

七十六、坐知見地?
答:物所拘,心受制。無局限,觀一切自然而心無絲毫期盼,才能不為境遷,謂之坐知見地。

七十七、空性有性?禪門有門?
答:空性無性。
禪,無門。心是地。

七十八、空相有相?
答:然也。
空相有相,只是這些相,不會引起自己的起心動念。

七十九、有一事相求?
答:世間本無事,何來事相求。

八十、禪悅?
答:無皈、無邪、無念、心生泰然成其皈依謂之禪悅。

八十一、增上慢?
答:寵的缺點是引發不知輕重。
增上慢起因被肯定者,自滿心生,目中無人,乃修行者之重症。隨順服從可解此症。

八十二、深了菩提因?南無?
答:深了菩提因,指覺。
南無,意指無邊際之佛號。非設限皈依於阿彌陀佛或本師釋牟尼佛…..乃無分別,皈恆沙諸佛。

八十三、稱法行?
答:《達磨四行觀》云:「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

八十四、覺?正覺?不取正覺?
答:覺,就是佛在心中存。
正覺,即佛心。指修得果位,一切知見無漏者。
不取正覺。即不能成佛。

八十五、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第一身見破所指為何?
答:身見破,了解此身非我身。

八十六、世間法?出世法?
答:世間法,指凡夫眾生一切生滅有漏之法。
法離人間道理謂之出世法。

八十七、恩師西方極樂世界無女人嗎?
答:良徒,真如元神本無男女之分別,真實不虛。禪宗修持不同淨土宗之蓮華化身,乃修成金剛之法身,於此生人壽終了,而後真如投於此金剛不壞法身,故此生若為男即屬男,是女則為女。自然界極樂淨土浩瀚無邊。蓮華化身無男女相之分別。極樂凈土佛國有男女之分別。

八十八、成佛相貌人人相同嗎?
答:非也。
阿彌陀佛所言非此意也,是人人皆具完美相貌。

八十九、淨土宗蓮華化生入佛國,有永生之機會嗎?
答:淨土宗投生後雖無金剛不壞之法身,然具神通法力,故可與恆河沙諸佛親近,成佛永生。
條條道路通佛國淨玉良徒。

九十、『得金剛不壞身?』〈金剛經總持論〉
答:如果有人明白本心,見自本性,時時覺察自己的佛心,時時說法度眾,時時展現出神通,時時作佛事,覺悟此道理者,可名為持《金剛經》也就是得到金剛不壞之法身。

九十一、『四句偈』?〈金剛總持論〉
答:一曰:『空身』 二曰:『空心』
三曰:『空性』 四曰:『空法』
此四句偈乃是超凡入聖進道之門路,三世如來,從此成佛;十方菩薩,依此進功。

九十二、『悟身空』?
答: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是父母氣息,九孔常流種種不淨,四大假合,終須敗壞。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借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九十三、『悟心空』?
答: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令吾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九十四、『悟性空』?
答: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九十五、『悟法空』?
答:復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令證心空法了,病退藥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九十六、以『大日經』的出現視為是密教的獨立。思師何觀此言?
答:無此問題存乎,凡夫劃分罷了。

九十七、密宗?
答:密宗乃正統宣流。釋尊乃其教主。今藏密,小語密,昔藏密,大乘佛學主流派系之一。
密宗同於禪宗菩薩道行,弘揚佛法理。眾修行者莫要不解其中之道而論其中之理。

九十八、密宗佛像為何甚多忿怒像?
答:應化因時因地。忿怒身即莊嚴像。自古至今正邪兩者同存乎,如佛心魔心、正負兩極、白晝黑夜等等。凡夫思前難以顧後,起因善惡分辨誤差。一體兩面菩薩亦同。面對忿怒像時愉悅,是離垢佛心已現。

九十九、打坐時身體何以搖晃?
答:聚氣乃其因。定心不足所引發。
自擾引不安,心定氣閒,方能享悠遊之神。

一00、兩進兩退非原地嗎?
答:方向正確認清楚,進退方寸自成天。

 

【荷澤神會《顯宗記》】 

無念為宗,無作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
夫真如無念,非想念而能知;實相 無生,豈色心而能見!
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即生實相。
無住而住, 常住涅槃;無行而行,即超彼岸。
如如不動,動用無窮,念念無求,求本無念。 
菩提無得,淨五眼而了三身;般若無知,運六通而弘四智。
是知即定無生,即慧 無慧,即行無行,性等虛空,體同法界。
六度自茲圓滿,道品於是無虧,是知我 法體空,有無雙泯。
心本無作,道常無念,無念無思,無求無得,不彼不此,不去不來。體悟三明,心通八解,功成十方,富有七珍,入不二門,獲一乘理。妙中之妙,即妙法身;天中之天,乃金剛慧。
湛然常寂,應用無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用,便成妙有。
妙有即摩訶般若,真空即 清淨涅槃。
般若是涅槃之因,涅槃是般若之果。
般若無見,能見涅槃;涅槃無生 ,能生般若。
涅槃般若,名異體同,隨義立名,故云法無定相。
涅槃能生般若, 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號如來知見。
知即知心空寂,見即見性無生,知見分明,不一不異。
故能動寂常妙,理事皆如,如即處處能通,達即理事無礙 。
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識不生,即如如之力。
心如境謝,境滅心空,心境 雙亡,體用不異。
真如性淨,慧鑑無窮,如水分千月,能見聞覺知,
見聞覺知而 常空寂。
空即無相,寂即無生,
不被善惡所拘,不被靜亂所攝,不厭生死,不樂涅槃。
無不能無,有不能有,行住坐臥,心不動搖,一切時中,獲無所得。
三世 諸佛,教旨如斯,即菩薩慈悲,遞相傳受。自世尊滅後,西天二十八祖,共傳無 住之心,同說如來知見。至於達摩,屆此為初,遞代相承,於今不絕。所傳祕教 ,要藉得人,如王髻珠,終不妄與。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行解相應,方能建立 。衣為法信,法是衣宗,唯指衣法相傳,更無別法。非衣不傳於法,非法不受於 衣;衣是法信之衣,法是無生之法。無生即無虛妄,乃是空寂之心,知空寂而了 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増不滅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落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堤薩婆訶 
摩訶般若波羅蜜(三稱)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隨意多念)

《三皈依》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搜尋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