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見性成佛第1集

【見性成佛第一集】


 

 

一、禪定的道理為何? 
答:就是保持佛在心中存,真正做到無我相。

二、何謂無我相?何謂無相? 
答:無我相,心所發〈無念〉,意隨之〈無相〉 無相,即見實相。使萬物不落於相內謂之無相。

三、壇經ㄧ百一十一頁,心中三惡元來造,是否易導致眾佛門中人產生不解之處? 
答:此「元」非有修之真如元神乃指元神本身。

四、如何忘我?忘我無我有何不同? 
答:將心比心,心無任何罣礙。 忘我仍有我。無我才能真正無我相。

五、修行者若無法體悟境界? 
答:修善道法者,因靈性不同,而有所差異。 隨著靈性提昇,方能契入不同境界。 可精研《華嚴經藏》

六、禪宗修持什麼法門? 
答:牟尼如來大乘頓教安心法門。

七、禪門? 
答:即心門,萬念俱灰,心中燃起生機,此生機曰禪。 禪門無門。

八、淨土門? 
答:淨土宗,念佛號,觀想使之靈性提昇,同時魂魄有所依附,心中有佛且意識中有佛。

九、真如佛性? 
答:空無ㄧ物,無念者可自見空無ㄧ物之真如。 真如乃有修之靈,真如是累生累劫,元神聚氣所得。

十、止觀為何?
答:乃要眾生收攝六根。 止觀與禪定,如先止而後定。

十一、空寂? 
答:ㄧ種狀態罷了,心中有真而不執真。融於虛空而不捕空。

十二、為何收攝六根?
答:為根塵無染,心不遊盪之故。 當你收攝六根,體悟佛學,即可契入種種境界。

十三、如何收攝六根? 
答:即把六根置於自然狀態,此時六根有如處於一種轉換狀態。 收攝六根,根源無染非ㄧ朝一夕可成。必先習得般若智,方能散除。

十四、何謂根塵無染?
答:即正知見。 
無偏激、分別、瞋恨、無明、我執、我見,方能見真相,謂之根塵無染。 

十五、如何快樂? 
答:請走淨土極樂快道。 

十六、淨土宗,若人往生當言? 
答:南牟蓮生化佛入佛國。 

十七、正是什麼?正定是什麼? 
答:正是禪的極致。 
正確的禪定即是正定。

十八、智慧不生何意? 
答:智不生即無知(無功用智) 
慧不生即無見(無障礙) 
通達此即是解脫。 

十九、以戒為師? 
答:持戒律時,戒律成了自己的老師,自己淨化自己即是(自淨)。 
若無法自淨習染,定然無法至佛境界。 

二十、非非想、非義、非非義? 
答:非非想,自然想。 
非義,是不善。 
非非義,是無記。 

二十一、涅槃狀態? 
答:寂然愉悅涅槃狀態。 
心無想念即是涅槃。 

二十二、何謂法門? 
答:入佛境界之不同。 
凡俗人間,較多修持地藏法門、觀音法門、牟尼如來大乘頓教安心法門、念佛法門……… 
法門不同歸屬不同。 

二十三、何謂功夫? 
答:功夫指法門,甚多俗凡人自擾因執於自認與眾不同之功夫。故無法自由自在修行。 
任何法門皆有其存在必要,倘使執於其中,無法融會貫通,如死水一般,無法養活魚。 

二十四、情不入境? 
答:執莫起。憂忘記。
即用即寂,無住的自然狀態。 

二十五、如何達觀? 
答:視萬物於常與無常間,而不困於其中。 
真智無智真空智。 
萬緣放下能達觀。 

二十六、無生? 
答:五祖云:「妄念不起即是無生。」證阿羅漢果,斷見思二惑,亦稱無生。 

二十七、如何具正念? 
答:無念。妄想斷。則具正念。

二十八、如何除我所心病? 
答:我有少許勝他之心,自念我能如此者是我所心。 
平等心,可除我所心。

二十九、如何寂然無為?何以諸法寂滅相? 
答:寂然無為,無分別即是。 
諸法寂滅相,因於法乃不定法。〈不可言宣〉悉除邪見,於空法得度。

三十、定生慧? 
答:靜心識一切萬象於常態與無常態中,皆以常態心理之。

三十一、如何心鬆活快意? 
答:常住一相。 〈常住一相,指無生無滅的涅槃狀態〉。

三十二、無念離念? 
答:無念並非無意識。是自由自在心鬆快意活。一句話形容貼切,忘我自在。
真如自然起念。

三十三、三體本空? 
答:身、心、意,本空。 
故元神人皆有之,然而真如元神非凡夫可得。

三十四、平和心? 
答:即無擾之心。 
平和心之最高境界乃寬己之心,容他之道。

三十五、誠真? 
答:率性。 
自然直接。

三十六、性情? 
答:人性習氣。佛學名稱稱業。 
性情,本無形無相,然而形於事相上,所表現的種種相狀,即可一目了然。

三十七、得失心? 
答:衡量的心。 人心。起因貪慾,引發患得患失之果。

三十八、念念中常供養十方恆沙諸佛?
答:十方諸佛無以計數,汝常態心即是佛心,不狂不傲即是心中有佛〈他〉此意即是。

三十九、無記心生? 
答:凡俗人等修持法理,心性使然,乏自然之修行,易落於著空、著寂,自擾放下同時所產生之心態,即是無記心生。

四十、無名? 
答:本身無取無求無爭即是。

四十一、恩師為什麼我除禪宗法理之外淨土、密宗、儒道玄學、地理、法學……皆學習呢?
答:淨玉良徒,達觀萬象不容易。有所設限,其視奄渺,法理貫穿,方能面面俱到,汝乃禪門中人,傳承佛法理,責任重大之故。

四十二、心法?心得? 
答:學心法,無非是為了醫眾生心病。 
心得,做文章的法,吾稱心得報告。

四十三、通靈、靈通有何不同? 
答:通靈,借身罷了。(僅是相通是何許靈?) 
靈通,自顯神通,能自主。

四十四、我見? 
答:預設立場。 心中持己見,自性盲點因而產生。 在感覺當下的定位,謂之我見。

四十五、陰陽法? 
答:神鬼相通之法謂之陰陽法。

四十六、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 
答:道法自然,違反自然常理、常態,皆非良善正道。

四十七、道德經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答:大仁不仁,無特別待遇,使萬物有自然生滅;聖者無心,無貪瞋癡,無特別造作,苦集滅道無私情小愛,視眾生之生老病死為常態,故無特別起心動念。

四十八、道德經中「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而不可解?」
答:非常心態行善定然自然有缺,起心動念良善,即是最美言語。聰明人能謀略於自然狀態。完美凡間無,見招拆招良招。行善無由,惡緣不結乃智慧,善緣結於隨緣處。

四十九、放生? 
答:放生很好。然是自然機緣下。吾覺生態保護更勝刻意放生。

五十、如意齋? 
答:結緣罷了。 大自在心修行,法理佈眾,是真如意齋。

五十一、如何行空道而不住空? 
答:定慧圓明即是。

五十二、西方宗教說東方宗教崇拜偶像。對著主或十字架禱告算崇拜偶像嗎? 
答:良徒,無須爭辯,尊師重道自古至今,千年不變,學習聖人精神故敬之。

五十三、何謂攀緣? 
答:無事生非即是。

五十四、因緣為何?
答:因果是也。 七情六慾人常情,自然流露之反應即是因緣關連所導致。

五十五、愚昧之火? 
答:起心動念自擾,而產生不必要的麻煩稱之愚昧之火。

五十六如何保持正念之念念不生? 
答:念念不生即是保持無念狀態。 
自然念生滅罷了。

五十七、癡?迷? 
答:癡,性蕩。迷失。 
癡令人迷惑自性而不自覺。
迷,不甘寂寞的心。

五十八、執心? 
答:人皆有之,安全感不足所引發。 
執心,頑固乏情理。習順可治療此疾病。

五十九、何謂執迷不悟?
答:迷而不清最易自擾,謂之著了自己的魔。 
人ㄧ旦自迷自困,是癡迷轉成執著,又稱之死心眼。

六十、修行持戒並無包括素食? 
答:然也。 
然眾生一體佛本具,我不殺、不為我殺、不聞他殺定然。

六十一、若出家僧侶或在家居士,接受供養有錯嗎? 
答:沒有。 
然心生貪念即造罪無邊。

六十二、明心見性? 
答:明白心見真實性。 
自見自身習染。

六十三、見性成佛? 
答:即指人性習染盡除,佛心佛性自現。

六十四、攝心法? 
答:《無明妄念人性篇》、《有眾生》可得。

六十五、無走真方面? 
答:自性無假。外緣無真。 

六十六、為什麼悟道易,行道難? 
答:悟道對自己。行道對眾生。

六十七、性空? 
答:人性盡除,心納百川,即是性空。 
念念無雜念,性空。

六十八、自信不足? 
答:引人注意的言行舉止,皆因自信不足,望受肯定。

六十九、我慢心?
答:是剛強心。自負自滿。
懺悔,可治癒我慢心。

七十、三通?
答:般若、法力、煩惱。 
般若,乃戒、定、慧,所生之智。 
法力,轉貪、瞋、癡,成戒定慧。 
漏,煩惱之別名。 
般若智慧通達,煩惱無生,法力自現。

七十一、無生法忍?
答:無一法生、無ㄧ法滅,無無明。 
華嚴經:「離ㄧ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七十二、急心氣焚,暴氣不平? 
答:氣盛力衰,躁鬱症。

七十三、自殘?
答:放不開。
ㄧ般壓抑自性所引發。紓解壓力對此症患者極為重要。

七十四、急、暴、躁如何醫治? 
答:急而無氣,緩而不乏力,即可自癒。

七十五、任性? 
答:是一種叛逆的性格。 
壓迫自性所引。
任性若再封閉自己,即會產生暴氣。

七十六、如何調理自性? 
答:損有餘,補不足。(易經乃調理自性缺點良藥)

七十七、如何無住?
答:性空自然無住。 
性空妙有狀態。
無住若能菩薩道圓融,即可同登彼岸。

七十八、何謂因果?如何不自困於因果之中? 
答:情非得已即是因果。 情識住空。即不自困於因果之中。

七十九、淨空妙有? 
答:成佛狀態。如如不動而群乖。

八十、色見?
答:自我執見。

八十一、如何自然? 
答:取了當下的無生,所以自然。

八十二、老子道德經中…..「無始有母。」? 
答:無始有母乃對無中生有之解說。

八十三、下以功自居? 
答:上位者該語之無德,有功無德謂之下德。

八十四、離別苦? 
答:時到別離心生恐懼,人皆有之,謂之人之常情,修行人了解生死問題,即無此問題。

八十五、為何無心量佈施即無法解脫生死輪迴? 
答:因即使蓋得醫院、高樓…..也僅是給眾生擋風遮雨罷了!靈性的提昇才能真解脫。法佈施才能廣結善緣,心量佈施才可了脫生死。

八十六、淨道?轉法輪? 
答:佛種稱淨道。 
轉法輪,行佛法理即是。

八十七、恩師,眾生中有悟性高、精進非常、良善,然僅修方寸者,該如何授予法理? 
答:良徒凈玉,眾生知道識道法者甚多私心之徒,汝且盡份即可,若無菩薩心腸者,定然不可授予心法。

八十八、恩師,隨修心生分別,私情侷限自身修持之宗派,若再請法如何以對? 
答:修行法門千萬種,禪宗修持,無法即指無分別何種宗教派別。然大義不足者定然停止傳予任何特殊法理。

八十九、凡人與聖人之愛有何不同? 
答:愛在巧心,凡人之愛。 
無求無由,聖人之愛。

九十、何以掃地十年掃得貢高我慢? 
答:掃地,去俗。 
貢高我慢,因於比較心。

九十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而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後又「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答:相由心生罷了。

九十二、「從來禪室多心賞….」 
答:非也,禪無心。

九十三、徳山禪師呵佛罵祖,恩師何觀此段話語?
答:徳山禪師語誑心不狂,因於當時人性未盡除之故。

九十四、所謂「寧可永劫受沉淪,不從諸聖求解脫」?(石頭希遷語) 
答:因於成不成佛在個人,佛心自求是也。

九十五、釋尊拈花,迦葉微笑? 
答:即是禪宗傳心法,彼此心照不宣。

九十六、「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答:空無ㄧ物,融於自然。

九十七、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答:即指佛之真心空無ㄧ物。

九十八、徳山說:「從今以後,更不疑著天下老和尚的舌頭了。」? 
答:即指個人修善個人得,人人都修自身佛,那管他人如何言語、宗派。

九十九、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答:無情尋情,無愛尋愛,無佛尋佛。

一00、破初關?破重關?破牢關? 
答:參破了第七識謂之破初關。 
轉第八識阿賴耶,成如來藏識,謂破重關。 
破牢關,破除無始無明。萬物應萬象而無中生有。本來無ㄧ物,何處惹塵埃。 
不同法門,相同修持程序。


【荷澤神會《顯宗記》】 

無念為宗,無作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
夫真如無念,非想念而能知;實相 無生,豈色心而能見!
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即生實相。
無住而住, 常住涅槃;無行而行,即超彼岸。
如如不動,動用無窮,念念無求,求本無念。 
菩提無得,淨五眼而了三身;般若無知,運六通而弘四智。
是知即定無生,即慧 無慧,即行無行,性等虛空,體同法界。
六度自茲圓滿,道品於是無虧,是知我 法體空,有無雙泯。
心本無作,道常無念,無念無思,無求無得,不彼不此,不去不來。體悟三明,心通八解,功成十方,富有七珍,入不二門,獲一乘理。妙中之妙,即妙法身;天中之天,乃金剛慧。
湛然常寂,應用無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用,便成妙有。
妙有即摩訶般若,真空即 清淨涅槃。
般若是涅槃之因,涅槃是般若之果。
般若無見,能見涅槃;涅槃無生 ,能生般若。
涅槃般若,名異體同,隨義立名,故云法無定相。
涅槃能生般若, 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號如來知見。
知即知心空寂,見即見性無生,知見分明,不一不異。
故能動寂常妙,理事皆如,如即處處能通,達即理事無礙 。
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識不生,即如如之力。
心如境謝,境滅心空,心境 雙亡,體用不異。
真如性淨,慧鑑無窮,如水分千月,能見聞覺知,
見聞覺知而 常空寂。
空即無相,寂即無生,
不被善惡所拘,不被靜亂所攝,不厭生死,不樂涅槃。
無不能無,有不能有,行住坐臥,心不動搖,一切時中,獲無所得。
三世 諸佛,教旨如斯,即菩薩慈悲,遞相傳受。自世尊滅後,西天二十八祖,共傳無 住之心,同說如來知見。至於達摩,屆此為初,遞代相承,於今不絕。所傳祕教 ,要藉得人,如王髻珠,終不妄與。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行解相應,方能建立 。衣為法信,法是衣宗,唯指衣法相傳,更無別法。非衣不傳於法,非法不受於 衣;衣是法信之衣,法是無生之法。無生即無虛妄,乃是空寂之心,知空寂而了 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増不滅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落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堤薩婆訶 
摩訶般若波羅蜜(三稱)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隨意多念)

《三皈依》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搜尋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