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行由品第一八
般若品第二四三
疑問品第三七八
定慧品第四九五
坐禪品第五一五
懺悔品第六一九
機緣品第七一三四
頓漸品第八一九三
護法品第九二一六
付囑品第十二二三
[行由品第一]
述祖一代之行狀由來,故曰行由。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
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仟
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
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
,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
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
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
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仟
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
了成佛。﹂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
禮五祖。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
,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
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
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
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
*意乃告誡修行道法者,佛心自求,莫要迷信誤以為誠信。焉解
修行,修的是自性上的缺點,行的是利益眾生之菩薩道。用真誠之心,學習佛的
言行作為。
*世尊乃於二千五百餘年前第一位找到自己佛心佛性,而成佛者。佛心焉能外覓
?修善道法者,自性提昇不易,多接觸善人、善知識,使之能轉凡成聖,謂之修
。
*行者,心中皆有一片福田,然此福田須以良舉慢慢耕耘,才能圓融。然而以有
限之人壽,如何於此生成佛呢?《金剛經》經中六度般若缺一不可得。正統經書
亦不可離,多行法布施,廣結善緣,心無分別,眾生皆能生彼國土。成佛,菩薩
道必先行。
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惠能退
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經八月餘。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
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祖一日喚諸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
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
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
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
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
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
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同凡心,奪其
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閒,擬請供奉盧珍畫《棱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
供養。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
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
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
。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閒,呈心所見。偈曰:﹁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秀書偈了。便歸房。人總不知。
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
,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閒繪畫圖相。忽
見其偈。報言。供奉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
,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
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
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
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
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
,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
,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
,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
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
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
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
,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
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
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
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
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意乃告誡眾生菩提空性,莫要生心。心攀緣人道,心離境出世
。修行乃行於空道之中,以虛空歸於虛空。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
他肉身菩薩。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
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久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
。惠能即會祖意。
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意乃告誡眾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泛指
心所生萬法,無一不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指般若慧力,能達觀萬象,無生絲
毫分別、執見,且能使萬法,無生法忍。此處同於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即指智觀一切法力無邊,心中無絲毫障礙,解法
乃不定法無須強求。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圓融佛道,非一朝一夕可成,尚且菩薩
道行,成就眾生,心念布施即是最高境界,念念有佛,念念有眾生,如是功德圓
滿。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菩提種智含藏識,人皆有之,此識能無中生有。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
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云:﹁汝為第六代祖,
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祖復曰:
﹁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
傳心,皆令自悟自解。
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
。汝須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啟曰:﹁向甚處去。﹂祖云:﹁逢懷則止,遇會
則藏。﹂
惠能三更,領得衣。云:﹁能本是
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驛祖令上船,五祖把艫自搖
。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艫。﹂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曰:﹁迷
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
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
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一
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
。惠能擲下衣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
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盤坐石上。
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摒息諸緣。勿
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
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
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汝
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
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
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能曰:
﹁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
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肉鍋。或
問。則對曰:﹁但喫肉邊菜。﹂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
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
旛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
﹂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出示大
眾。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惠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師尊說:師公之意乃告誡眾生禪定乃於行、起、坐、臥中,修行若無法保持禪
定狀態,何來成佛之理,亦因此六度般若之一是也。然修行非僅禪定或六度般若
擇其一、二可成。佛法是活法,非僅禪定即能成佛。
*當今甚多宗派,自設法門,無一入理,誤己害他而不自覺。若無般若何來自淨
。若無自淨累世習染何來淨心。若無淨心何來無相。若無無相何來心無所住。若
能心無所住方稱正定,若念念有佛,念念無念曰之正禪。佛之常態心即是定。吾
有一偈:
* 佛在世間難尋,自性頑愚不清。
修悟佛理無門,明心見實可成。
有為之法定形,自然即是歸真。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
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
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
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
。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於是為惠
能薙髮,願事為師。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惠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
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
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
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
退。
︻般若品第二︼
『《金剛經》疏,般若梵語此云智慧。其體即實相雖流轉六趣而不損。其用即
觀照能炤。破一切而不留。』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云,善
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
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
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
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
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
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
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
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
,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
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
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
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
。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
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
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
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
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
,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
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
,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
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
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
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
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善知識
,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
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
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
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
,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
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
,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不從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
蒙潤。百川眾流,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
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
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
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
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
性。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
差別。
*意乃告誡眾生頓悟乃片刻轉念,修持並非執迷其中,修善道法
,僅在起心動念當下的止上下功夫。內不攀緣,明心見性;外不攀緣,不受境遷
。內外皆不攀緣,方能無住。因無住才可達觀萬象而無所不住。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
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
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
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
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
。﹂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
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
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
發起故。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
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
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
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
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
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
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縳,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
地位。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
,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
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
,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
,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即心通。如日處虛空
*萬法心造,心空法即通。
*自病光中見,佛心自求,無污無垢。
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本無法,唯理可尋,理還於道,道法自然。
*邪門歪道圖利,並非良善知見,人性無明,蒙蔽良知良能,焉能助其惡性循環
。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法乃不定法,悟性因人而異,法理無門,唯人自取。
*成佛不分貴賤,先修後學皆能到彼岸。
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佛法是解脫的不二門。
*頑愚心性最難入理,執見不放焉識真諦。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佛法乃不斷的覺悟,而後放下,難以言語道斷。
*修行切忌好高騖遠,從一而終而後本源同體。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無明源於自擾妄念。
*心燃佛燈自明,盡除自性穢垢。心生妄念自困,迷疑顛倒,無明智障,不安自
擾更甚。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若能明白,一切法皆空性。不生一法。
*念不起煩惱斷。
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有邪、有正,即有分別。分別即有相,有相有生滅,佛性不生不滅。
*無明不生,妄念不起,心常寂然。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修行唯有自覺自悟,良善知識亦僅能助悟。
*起心動念皆是妄,因於智所依為業。業乃習染,習染即是無明。習染就是人性
。
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意常貪著苦之源,無心無苦,淨心是也。
*凡夫皆是病患,盲目追逐虛空,執見、偏激、貪、瞋、傲、分別、慢、疑…庸
俗難料,定然難離煩惱業障,無明相伴,業因難斷,輪迴六道,苦海無邊。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古聖賢之言語、作為,皆可成規範,可使之轉凡成聖。
*修行善道者,靈性所以無法提昇,乃因為無法克服自己的狹隘心胸。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明白清楚自己的每一起心動念,戒律自持。
*道理並非非常之理。常態心視之,順其自然,以不變應萬象。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各類眾生,靈性差別,各有其所。
*雖不同類,眾生皆依循大道,無妨他眾,盡己本份。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道即是路,有法而行可通。
*道高路遙非常之道,咫尺心頭無邊道場。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人間道上,白忙一場,無功無德,癡執不放。
*佛心自求,捨本逐末,徒勞無功。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真正的法理,無門可入。
*行菩薩行而不為境所拘,無我有他成自然。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
*心無正道,皆因無心修善。迷心尋道,不識正道。
*修善道法者,心體無滯,方能達觀萬象。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放六根出六門染六塵,即相離相。
*無相方能見真相。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善知識,觀一切有情無情,皆該情不入境。
*情不入境,方能明白心見真實性。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人少有。
*是非起因攀緣。無有攀緣之心焉起苦惱,因緣造作,自罪之源頭。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定心攝意,是非無生。
*無是非、黑白、對錯之多餘煩惱,起心動念即無罪性。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看破因緣法則,凡俗人間無非戲夢一場。
*習佛菩薩,歸於極樂淨土,自在逍遙,無邊壽長。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
*度己化他,隨緣盡份。
*修行六度般若,除布施外,精進、忍辱、持戒、禪定、般若皆是自己的問題。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言語道斷較難入理,強求容易白費力。
*修行慾寡心清,自然自在,心處極樂。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世間甚多宗教派別,無分何教皆可明心見性。
*不攀緣乃心無染著,並非與世隔離,修行即在日常生活中。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人間道上,正是習佛、行菩薩行之最佳處所。
*捨近求遠,心猿意馬,焉能真如心現。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正見乃中庸之道,若無正知正見談何修行。
*人世間因果關連,無明自障,那來正見。執法使之更加自困自迷惑。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修行行於空道之中,無非是以虛空歸虛空。
*佛心佛性人性本俱。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
*此無相頌,是教化眾生,融於虛空的成佛之道。
*持此無相頌,當解收攝六根,不著我執之相。行於五濁惡世之中,六根外放,
習佛枉然。
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福德俱足有此機緣,此刻即刻斷因緣之路。
*轉凡心情,習聖賢路,極樂淨土在眼前。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法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
,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疑問品第三︼
『此品述韋使君疑問達摩祖無功德語與往生西方等說。』
一日,韋剌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剌史請師陞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
:﹁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
﹁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
曰:﹁是。﹂
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
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
,名為求福,不可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
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
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
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
,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
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
願為破疑。﹂
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
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
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
,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
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
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
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
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
,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遇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
,便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
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
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
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
。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
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
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
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善知識,常行
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
,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
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
到彼。﹂
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唱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
解。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
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
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髮出
家,於道何益。﹂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持戒律乃為控制穩定情緒,平和之心,而後平和之性,持戒律知輕重。
*禪定乃為保有正知見,行為端正,定然起心性端正。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知恩圖報之徒能成才。
*四海之內皆兄弟,人之喜汝沾之,人之苦汝亦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謙和恭敬之性情,能自重重他,禮讓是寬己之道。
*能忍自安,足夠忍功乃成佛必備基本,忍者無敵。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恒常之心,成就非凡,凡事但求盡心盡力,心無退念。
*苦盡甘來,源自堅忍不拔之意志力,有志能伸。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良藥苦口,修行的確得吃盡苦頭,極樂方現。
*忠言逆耳,出世間道盡是知過改過,無情無義顏面盡失。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起心動念良善,自戒自律,而後絲毫罪性皆無,真如自見。
*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提昇乃起因於不停修改,不斷自醒。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廣布施,情愛…亦是,度化無邊眾生,法布施更勝。
*然而並非布施即可成道成佛,心廣結良緣,更勝有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菩提大道,通心海無邊無際。
*出方寸亂,人心不知足導致法理不識,好高騖遠,徒勞無功。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眾生當解此修行方便法門乃成佛正道。
*先找到心中極樂,方能邁向淨土極樂。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
吾歸曹溪。眾若有疑,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
奉行。
︻定慧品第四︼
『禪定,體也。寂而常照。智慧,用也。照而常寂。體用不二,謂之定慧。《禪
源諸詮集》序上,禪是天竺之語,具云禪那,此云思惟修,亦云靜慮。皆定慧通
稱也,《佛祖通載》卷九,唐宣宗問薦福辨禪師,如何是戒定慧。答曰,防非止
惡,名戒。六根涉境不隨緣,名定。心境俱空,照鑑為慧。』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
,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
,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
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
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
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
,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
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
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
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惠能大師之意,乃告誡眾生,修行善道者,戒律乃動念片刻下功夫。非是不自
在缺自然之修持。提昇靈性自離境界,才能不執法修法,反自害。涉險之心乏自
然,起心動念良善,就當下安心才對。不自縛,方能提昇於有形無形。
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
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
故知大錯。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
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
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
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
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繼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
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善
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
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
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
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
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
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
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
雖
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坐禪品第五︼
『悟性論,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是禪定。海水
一滴云:坐禪雖標三業不動。然一切處心不動,則語默動靜無往不禪。若謂坐是
禪,而其他非禪。則是非祖師門中正禪。』
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看心。亦不看淨。亦不是不動。若言看心,心元是
妄。知心如幻,故無所看也。若言看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
妄想,性自清淨。起心看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看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
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
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
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看心看淨,即障道也。﹂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
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
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
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
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
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懺悔品第六︼
『梵云懺摩。此云悔過。梵漢兼舉,故云懺悔。此篇所說。凡有五節。一、自性
五分法身香。二、無相懺悔。三、自心四弘誓願。四、自性三寶歸戒。五、自性
一體三身佛也。懺悔有多品,如理懺事懺無生懺取相懺作法懺大懺悔莊嚴懺悔無
相懺悔等,此品所云之懺悔指無相懺悔也。』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於是陞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
事須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其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
,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
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
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
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
,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
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熏,莫向外覓。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
清淨。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
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
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
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
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懺悔。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
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
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
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愆不
滅,後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善知識,
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
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
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
,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
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
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
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
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
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
者,淨也。
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
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
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
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善知
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
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
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
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
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
,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
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
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
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
,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
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自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
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
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
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
,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
是自歸依。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
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
,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
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
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
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
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
念起惡,常行惡道。迴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
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
三身,即識自性佛。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
﹂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
*明心見性之人,了解佛法理乃修行之道;行正道即是種福田。
只言修福便是道
*福德非真德,真德無得也。福與德相差甚遠。福乃果報,轉眼散盡。無我是德
。
布施供養福無邊
*布施供養屬種福田之方便法門。
心中三惡元來造
*自性不起念,無是無非,無善無惡,歸於中道。
擬將修福欲滅罪
*凡夫行善,有求曰福德,無求是功德。欲滅罪,念不造罪。心善是功,念善是
德。
後世得福罪還在
*心無罪性,性乃源頭,盡除人性習染,方能真性自用。
但向心中除罪緣
*無心無苦無罪性。
各自性中真懺悔
*起心動念無罪性即是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
*大乘法門,非同小可,心空、意空,唯佛心中。心念既空,何佛心中?真如元
神提昇中。
除邪行正即無罪
*無邪無正,和合而來,色身假合,何罪之有,人性盡除,尋回真如。萬般帶不
走,唯有假本我。
學道常於自性觀
*古聖賢皆每日三省自身,學道者觀自本性。
即與諸佛同一類
*修行者佛心自求,佛性自有,歸於自然極樂世界。
吾祖唯傳此頓法
*禪宗大乘相傳至今,乃依此法門,頓悟漸修。
普願見性同一體
*眾生皆能,同行正道,同歸極樂佛國。
若欲當來覓法身
*法身乃指真如元神,此元神不生不滅。
離諸法相心中洗
*無相頌,乃頓悟漸修之方便法門,眾生依教奉行,離苦得樂。
努力自見莫悠悠
*怠慢不得,勤學猛修六度般若。
後念忽絕一世休
*前念不絕,後念不斷,人心。前念不生,後念不絕,佛心。
若悟大乘得見性
*修大乘佛法,見自本性,離境無生滅,體同法界。
虔誠合掌至心求
*自度自化。將此身奉塵剎,報佛之恩。
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於
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里,何勤遠來。珍重好去。一眾聞法,靡不開悟。歡喜奉
行。﹂
︻機緣品第七︼
『機謂根機,緣謂勝緣,機有利鈍。緣有勝劣。機緣相感,自性開發。故以機緣
名篇。案古本無此篇題。或作參請機緣第六.今從流行本也。』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
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
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
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尼驚異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有魏武侯玄孫、曹
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於故基重建梵宇,
延師居之。俄成寶坊。師住九月餘日,又為惡黨尋逐。師乃遁於前山。被其縱火
焚草木。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
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於二邑焉。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師曰:﹁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
不盡。﹂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佛心本無染濁,無濁之心,能明白自己的起心動念,曰慧。以佛心觀一切萬物
,不為所拘即是定。
定慧等持 意中清淨
*定慧等持的重要關鍵,在於心鬆快意活。
悟此法門 由汝習性
*禪宗乃以無念為宗,正禪即無念。習氣毛病人皆有之,無念能自淨。禪定狀態
能自見習染毛病。
用本無生 雙修是正
*超明判斷力,應用自如即可心性明白悟性頓開。禪定乃靈修。無住狀態是定,
性空狀態是禪。以空性住於空境謂之正定。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讚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祖訶曰:﹁禮
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
部。﹂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
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 頭奚不至地
*禮佛為除傲慢心性。
*目中無人,何佛之有。凡夫與聖賢差於謙和平常之心。
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無比
*我執焉能解法理,不識真理邪念自生。
*善無善算。快樂祥和。享悠遊之福。
師又曰:﹁汝名什麼。﹂曰:﹁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
偈曰:
汝今名法達 勤誦未休歇
*汝之稱號法達。
*精進勤唸,不間斷,可惜未明白經文之理。
空誦但循聲 明心號菩薩
*口誦心惟,真誦。假誦即口頭禪。
*菩薩心腸,才能菩薩行。
汝今有緣故 吾今為汝說
*執法修法,佛成空。
*汝之修,非常心態。
但信佛無言 蓮華從口發
*焉解佛心非心,感應而已。
*唸唸有佛,念念有佛。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
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
宗。﹂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
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離因緣以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
因緣。
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
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
,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
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
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
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
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
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
,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
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
。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
。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 心悟轉法華
*悟佛法理,非凡俗心境能及。
*明心見性,才能了解法中之理,更加善加利用。
誦經久不明 與義作讎家
*朗誦經文真誠,尚且明白箇中之理。
*依文解義,無法明悟其中道理。
無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佛之真心空虛無,佛之常態心即是正,亦稱定。
*顛倒夢想,反覆無常,皆易自擾,何來定靜。
有無俱不計 長御白牛車
*沒有得失不安之心,乃修行必備。
*乃指修佛悟道者,登極樂世界。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言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
被法華轉。﹂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
牛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
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
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
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
三車
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
。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
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達蒙啟發
。踴躍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 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 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
,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
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
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 發明成四智
*自性本具足夠能力,佛心不外求,三身亦是。
*四智正是自性本能。
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佛地
*因緣和合,緣起。修悟佛法理,乃內不攀緣,無心。外不攀緣,無相。內外皆
不攀緣曰無住涅槃。性空涅槃,乃人性盡除。佛之真心空虛無。
吾今為汝說 諦信永無迷
*傳佛法理乃佛門中人之責任。一般修悟道法者,誤把迷信當誠信。焉解與聖賢
交不言利。乃學其存心作為。
莫學馳求者 終日說菩提
*修悟法門千萬種,皆不離方寸之修。切忌好高騖遠。
*心中有佛勝過口中有佛。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
。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
*即佛智透澈空。
平等性智心無病
*無分別想,佛心佛性人皆平等,無眾生相。
妙觀察智見非功
*即悟因緣法則之智,無我相。
成所作智同圓鏡
*隨順自然,同體大悲之菩薩心。
五八六七果因轉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此五識曰心識,與第八識相通,起心即此。意
識指第六識、第七識(此識稱末那識亦名執著識)、第八藏識(亦名阿賴耶識,
此藏識是無事生非之識,因種子現行相互薰習,而變生一切法,能變之識乃阿賴
耶識)。修行在於意念自控,使之不生一法,方能無漏,方能成佛。第八識即是
關鍵識。
但用名言無實性
*妄念起因無明,無明來自妄念。彼此相應,自困自擾,無中生有。
若於轉處不留情
*若能無住,煩惱不生。
繁興永處那伽定
*凡性盡除,佛性自理,佛國登境。
*凡俗人等,雜亂無章之修行,無法自控心猿意馬
。言下之意,要汝了解萬法心造,然心不轉何來萬法。當汝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同
時即刻放下,妄念不起無明不生,歸於虛空,無生無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