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答問》
【卷上︱佛國品第一】
何謂出家?一
佛國品?二
眾所知識?三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四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五
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六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七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八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眾生根?
九
諸大眾得無所畏?一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一一
相好嚴身色像第一?一二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一三
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四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一五
善療眾病?一六
目淨脩廣如青蓮?一七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六
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二七
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二八
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二九
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三
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三一
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三二
無生法忍。三三
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者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三四
【上︱方便品第二】
遊戲神通?三五
資財無量攝諸貧民?三六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三七
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三八
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三九
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四
速朽之法不可信也?四一
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為空離我我所?四二
佛身者即法身也?四三
【卷上︱弟子品第三】
宴坐?四四
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四五
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四六
白衣居士?四七
說法者當如法說?四八
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四九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五
法無壽命離生死故?五一
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五二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五三
法離於相無所緣故?五四
法無名字言語斷故?五五
法無有說離覺觀故?五六
法無形相如虛空故?五七
法無戲論,畢竟空故?五八
法無我所,離我所故?五九
法無分別離諸識故?六
法無有比,無相待故?六一
法不屬因,不在緣故?六二
法同法性入諸法故?六三
法隨於如無所隨故?六四
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六五
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六六
法無去來常不住故?六七
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六八
法離好醜,法無增損?六九
法無生滅,法無所歸?七
法過眼耳鼻舌身心?七一
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七二
法離一切觀行?七三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
七四
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七五
以大悲心讚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七六
有慈悲心而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七七
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七八
為不食故應行乞食?七九
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八
為不受故應受彼食?八一
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八二
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八三
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八四
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八六
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八七
其誰聞此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八八
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八九
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癡愛起於解脫?九
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九一
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九二
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九三
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九五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九六
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九七
於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
九八
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九九
得法眼淨?一 一
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一 二
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一 三
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一 四
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
一 五
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
一 六
自識宿命?一 七
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一 八
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一 九
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一一
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一一一
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一一三
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一一四
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一一五
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一一六
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一一七
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一一八
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一一九
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一二
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一二一
降伏眾魔,度五道?一二二
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繫著?一二三
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一二四
父母不聽不得出家?一二五
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一二六
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一二七
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一二八
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為世尊,過於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當有何惱?一二九
【卷上︱菩薩品第四】
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一三
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一三一
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三二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一三四
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一三五
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一三六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一三七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一三八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一三九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一四
慈是道場,等眾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一四一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一四二
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一四三
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一四四
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一四六
我等云何止於魔宮?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一四七
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
一四九
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一五
【卷中︱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彼上人者難為酬對?一五三
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一五四
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一五五
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一五六
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一五七
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一五八
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一五九
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一六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一六二
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一六三
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証也?一六四
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一六五
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
一六六
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一六七
︻卷中︱不思議品第六︼
不可思議品?一六八
知其意語?一六九
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一七
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一七一
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一七二
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延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一七三
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眾無如之何?
一七五
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都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魔王?一七六
【卷中︱觀眾生品第七】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一七七
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一七八
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一七九
無住則無本?一八
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一八一
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一八二
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証?辯乃如是!天曰:我無得無証,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証者,即於佛法為增上慢?
一八三
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舍利佛!如人入瞻蔔林,唯嗅瞻蔔,不嗅餘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一八四
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一八六
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一八七
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一八八
無所得故而得?一八九
【卷中︱佛道品八】
塵勞之疇為如來種?一九
智度菩薩母?……因以解人惑?一九一
【卷中︱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不二法門?二 六
【卷下︱香積佛品第十】
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二 九
清淨大菩薩眾?二一
維摩詰問眾菩薩言: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二一一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二一二
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又當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二一三
時化菩薩?二一五
是化菩薩,以滿 香飯與維摩詰?二一六
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二一七
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二一八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法?二一九
【卷下︱菩薩行品第十一】
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
二二一
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二二三
於四攝法,常念順行。二二四
入一切諸佛法門?二二五
三藐三佛陀…?二二六
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二二七
在諸禪定,如地獄想?二二八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二二九
【卷下︱見阿 佛品第十二】
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二三
正觀?邪觀?二三一
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二三二
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二三三
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
二三四
【卷下︱法供養品第十三】
決定實相經典?二三五
何謂法之供養?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二三六
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二三八
【卷下︱囑累品第十四】
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與其念力,使受持讀誦,為他廣說?二三九
世尊!若後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為他說者,當知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二四
1、何謂出家?(佛國品第一)
答:出離五慾六塵。
2、佛國品?
答:佛對佛說。
3、眾所知識?
答:所有的大善知。
4、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答:皆能真性自用。
5、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
答:護持三寶,正法傳世,自度度他。
6、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答:究竟解脫。
7、念定總持辯才不斷?
答:智無礙。
8、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答:此乃大願菩薩之行。
9、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眾生根?
答:無生法忍,恆順眾生,隨緣盡份。
10、諸大眾得無所畏?
答:佛門即是安心法門。
11、功德智慧以修其心?
答:心能自生萬法,自淨自化。
12、相好嚴身色像第一?
答:得佛妙法身。
13、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
答:生心即能不作意,謂之於第一義而不動。
14、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答:法力無可限量,唯獨大涅槃者。
15、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
答:清淨涅槃,然能即相離相。
16、善療眾病?
答:知其病源,對症下藥。
17、目淨脩廣如青蓮?
答:眼通透徹虛空藏。
心淨已度諸禪定?心通相應眾菩薩。
久積淨業稱無量?佛心透澈無礙智。
導眾以寂故稽首?正法傳承自見佛。
既見大聖以神變?法無定法性自生。
普現十方無量土?唯獨佛國恆常居。
其中諸佛演說法?妙法自生樂無邊。
於是一切悉見聞?佛心性現得解脫。
法王法力超群生?佛之加持離輪迴。
常以法財施一切?無邊法財眾中僧。
能善分別諸法相?法性自顯應化身。
於第一義而不動?無念才得佛真靈。
已於諸法得自在?法力無邊佛慧生。
是故稽首此法王?感念十方一切佛。
說法不有亦不無?理通法融性自空。
以因緣故諸法生?菩薩無住度眾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心行處滅禪定中。
善惡之業亦不亡?無修無証乃真人。
始在佛樹力降魔?得佛庇蔭妙相生。
得甘露滅覺道成?煩惱菩提本一身。
已無心意無受行?神力自現性自真。
而悉摧伏諸外道?魔心魔性自調服。
三轉法輪於大千?正法住世度眾生。
其輪本來常清淨?清淨無為性最真。
天人得道此為証?依循佛法通清淨。
三寶於是現世間?人間有愛覺有情。
以斯妙法濟群生?轉法輪度有緣者。
一受不退常寂然?金剛不退真如心。
度老病死大醫王?自醫自症真佛子。
當禮法海德無邊?佛法良藥能治疾。
毀譽不動如須彌?空平等心平和性。
於善不善等以慈?大慈大悲濟群生。
心行平等如虛空?能融乃因性能通。
孰聞人寶不敬承?呎尺心頭佛心居。
今奉世尊此微蓋?誠信皈依自性佛。
於中現我三千界?法力自生極樂現。
諸天龍神所居宮?神遊任意逍遙行。
乾闥婆等及夜叉?共護正法法力增。
悉見世間諸所有?正知正見觀自在。
十力哀現是化變?戲夢一場乃人間。
眾 希有皆歎佛?如來自現清淨土。
今我稽首三界尊?三界一切諸菩薩。
大聖法王眾所歸?無上正等正覺成。
淨心觀佛靡不欣?法忍不生真清淨。
各見世尊在其前?眾皆成佛見原神。
斯則神力不共法?此等唯獨佛真體。
佛以一音演說法?相應之法心傳心。
眾生隨類各得解?甘露能療累劫病。
皆謂世尊同其語 入佛境界佛加持。
普得受行獲其利?奉依正法性自淨。
斯則神力不共法?無漏能得真解脫。
佛以一音演說法?不言之教悟無生。
或有恐畏或歡喜?同存善惡自相通。
或生厭離或斷疑?能自勝者般若生。
斯則神力不共法?自醒能力佛本具。
稽首十力大精進?勇者能醫無名症。
稽首已得無所畏?不二法門無畏懼。
稽首住於不共法?學佛成佛入佛國。
稽首一切大導師?一切菩薩摩訶薩。
稽首能斷眾結縛?一超佛地濁非濁。
稽首已到於彼岸?信願解行大涅槃。
稽首能度諸世間?眾生病故菩薩病。
稽首永離生死道?入佛境界極樂現。
悉知眾生來去相?六道出沒無止境。
善於諸法得解脫?轉識成智証菩提。
不著世間如蓮華?無住涅槃度眾生。
常善入於空寂行?清淨無為最高明。
達諸法相無罣礙?三十二相法相生。
稽首如空無所依?虛無之中妙相成。
18、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答:願生佛國,先行開發無上正等、正覺之佛性。
19、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答:能容眾生即是佛土。
20、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答:眾生同一體性。
21、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
答:累世習氣盡除,才能度化眾生。
22、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答:無眾生相,故觀其靈不觀其形。
23、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答:真空妙有。
24、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
答:眾生病所以菩薩病。
25、無生法忍。
答:法空是也。
26、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者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答:佛住世,所以眾生得道。
27、遊戲神通?(方便品第二)
答:能意成身。
28、資財無量攝諸貧民?
答:眾生會主動親近佛法。
29、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
答:心解脫乃真解脫,心向佛就是佛門中人。
30、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答:禪悅食。
31、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答: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法。
32、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
答:無有我所、敬重所有未來佛。
33、速朽之法不可信也?
答:修行沒有捷徑。
34、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為空離我我所?
答:色身假合、唯靈覺不滅。
35、佛身者即法身也?
答:故曰靈修。
36、宴坐?(弟子品第三)
答:禪定。
宴坐乃動態,心有眾生之意,非定坐。
37、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答:能無住生心,是禪之基本。
能行無言之教,才是法力無邊。
38、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
答:無話可說。
39、白衣居士?
答:帶髮修行者。
40、說法者當如法說?
答:故言不以知為知、不以見為見、才能謂正知見。
41、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
答:此乃無眾生相。
42、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答:人性盡除。
43、法無壽命離生死故?
答:究竟解脫,無壽者相。
44、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
答:心行處滅。
45、法常寂然滅諸相故?
答:無相無定法。
46、法離於相無所緣故?
答:因緣和合,無恆常。
47、法無名字言語斷故?
答:方便之需,無法貼切形容。
48、法無有說離覺觀故?
答:法無定性,不攝乃其主因。
49、法無形相如虛空故?
答:法有本質,然無恆常之定相。
50、法無戲論,畢竟空故?
答:方便第二義為依循,自能生法者方稱第一。
51、法無我所,離我所故?
答:無和合共相。
52、法無分別離諸識故?
答:自性能生法。
53、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答:有分別性,無分別心,才能無法執。
54、法不屬因,不在緣故?
答:法乃無中生有。
55、法同法性入諸法故?
答:如塵歸塵、土歸土。
56、法隨於如無所隨故?
答:法乃方便法,故無取捨。
57、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
答:正法住世非假。
58、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
答:不自困法中。
59、法無去來常不住故?
答:即用即滅。
60、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
答:萬法自生滅,心空法空。
61、法離好醜,法無增損?
答:大自然自取平衡,法乃自然道。
62、法無生滅,法無所歸?
答:法本無法,賴緣而生。
63、法過眼耳鼻舌身心?
答:超乎想像。
64、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
答:法乃應理方便之需。
65、法離一切觀行?
答:法無形象。
66、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
答:法無定相,焉能取相,方便之需,譬喻之法,無實質形象。無記識,真如說。
67、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
答:應根器譬喻說。
68、以大悲心讚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
答:持金剛心,轉正法輪。
69、有慈悲心而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
答:當法施於眾生。
70、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
答:平等大愛眾生。
71、為不食故應行乞食?
答:知能借假修真,所以報色之身需食。
72、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
答:色身假合故取假合之物。
73、為不受故應受彼食?
答:假食物非法身之需,因於成全。
74、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
答:容於虛空隨順因緣,此般無知無見禪定無相,順逆境現前皆甘之如飴。
75、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答:法自生滅,任憑自然。
76、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
答:正邪乃一體兩面,所種福田,迴向諸佛,習菩薩行道,報佛恩。此乃大乘佛弟子之基本情操。
77、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
答:法理相融,法財施於眾,不可憑白接受供養。
78、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
答:什麼叫辯才無礙,就是這樣。
79、其誰聞此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答:大乘僅一安心法門,別無他乘。
80、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答:見 內之飯如等結緣者與自身所結之法緣。
81、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癡愛起於解脫?
答:婬怒癡,非身亦非心,止善圓融自解脫。
82、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
答:無自取困擾,困擾與汝何關。
83、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
答:佛見無見,狀態抽象,無人我無分別故,借法離境,即用即寂,善緣結於法喜充滿之同時。
84、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
答:無智無慧,不解正法乃邪師所引之意。此處指魔子魔孫,魔隨魔亦屬正常。想入魔道可接受供養。
85、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
答:心空法虛,無知無見,此岸彼岸。煩惱清淨同時存乎,故無須離,如汝等這般即使入定亦屬邪定。
86、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
答:共業共相。
87、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答:此段指己飢己溺,視眾如己出,自身亦屬眾生,五濁行道解眾不足。
88、於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
答:佛弟子,就事論理,心無恐懼才是。須菩提回答維摩居士言:無所懼。
89、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答:於法無執,任其自生自滅,如此這般,空智可解吾維摩詰之意,何懼怕之有。
文字無自性,心不執法即是解脫。此時心能自生萬法與一切萬法相應。
90、得法眼淨?
答:無法執。
91、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
答:直指人心,空觀起修,無論舊學新起,應其根器助度之。甚多出家眾心俗,盡納庸俗習性,不解何謂依法不依人。自誤誤他。
92、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答:佛心本清淨,勿教眾生自討痛苦之法。
93、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答:心無正法者,才會授小乘法。
94、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
答:眾生皆想一世解脫。
95、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
答:小乘無法究竟。無法助度眾生。
96、自識宿命?
答:自解種性根源。
97、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
答:維摩大法上乘,能究竟解脫眾苦。而我不究竟授眾生聲聞小乘不應眾生根器說法。
98、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
答:做翻譯解說:無常故有生滅。無我義當尋真如。苦義有分別故。寂滅義乃以空歸空。
99、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答:法空才能轉經,心中有法無法說佛學實相法。
100、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答:諸法本無常,然而會自取平衡故,無常屬常,何苦之有,無法無需空,任其自由。
僅一靈覺,遇緣法自生,故任自滅。
101、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
答:一切所見當識之虛妄,非真相、真相,非真非假,取相乃外道論。真相,不動功用智,心行處滅,故無見。
102、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
答:極樂永生,慧明達觀十方法界,此乃真佛見。
103、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
答:禮敬退之。
104、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
答:別誤導,戒律乃中正自性,非自障自道。罪性本空,照見同時病已除。
105、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
答:解脫同時即是離垢。
106、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答:佛法乃真如自念謂之無生之法。自症自淨化,能善解即稱謂正遍知。
107、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
答:忘卻佛心,本自能仁。大乘非如小乘尚存法執受限,自能達觀萬法。
108、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
答:心無是非乃真功德,真功德乃真出家,出家者五蘊皆空。
109、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
答:佛見無見。
110、降伏眾魔,度五道?
答:佛能自見心魔,自淨自化。
111、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繫著?
答:出離、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之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自通。信、念、定、慧、精進等力,信願解行定慧根,乃生聖道之基本。
112、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答:無彼無此,感覺不生,陰魔自除、慧明、無眾生相,眾生皆未來佛,皆吾之子,導以正法,使其自正信念,淨心無念,止善圓融。
113、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答:父母不許,不能出家。
114、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答:即心即佛,心出家才是真出家。心有眾生才是真菩薩。
115、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
答:別如此言語,無生無滅之佛體,已無漏永生,何病之有。
116、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
答:有漏者何以成師。
117、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為世尊,過於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當有何惱?
答:法身靈體不同於假合色報之身。慧性淨白即得無量壽,佛體何疾之有。
118、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菩薩品第四)
答:得佛加持,一世成佛。
佛雖授記,然成佛於何世?資質差別,未必一世即成佛。
119、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答:三心不可得,此岸彼岸。
120、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
答:實無特殊之待遇,乃為助度眾生而得佛菩薩淨化,故受記於彌勒,該言受記於眾生。此段告知眾生,得佛加持亦得自度自化,發菩提心,心有眾生。
121、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
答:受記乃為助度眾生,菩薩道行者,續轉法輪,皆可得佛加持。
122、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答:眾生皆有靈覺性。
123、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答:菩提本自性,慧明性自清。
124、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答:菩提乃指覺性,覺性乃片刻之頓悟,無法言語形容。
125、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答:般若體空,自無生滅。
126、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
答:菩提種性能於無念時自生法。
127、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答:指行處滅處,無法執。
128、慈是道場,等眾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
答:視眾如己出,無由無求。
129、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
答:煩惱自能轉菩提。依教奉行,能到彼岸。
130、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
答:身受報,然而不可放逸自性,當借假體,尋回真靈。
131、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
答:修行者自認清淨,焉知自性起念盡是污穢,侍女服侍,自性心魔不生何穢之有,就人間修行,夫妻之行為乃正常。婬穢乃自認之與眾不同。無法面對心魔者,自擾自心乃真入魔,心自如如何魔之有。
132、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
答:知心是幻。
133、我等云何止於魔宮?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
答:如何求解脫呢?維摩詰言,心點燈,點心燈,利眾無數能得究竟解脫。
134、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
答:佛門中人,不可貪圖名聞利養,當以法施為重。
135、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答:法施眾生,無眾生相乃基本。
136、彼上人者難為酬對?(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答:維摩詰,難溝通。
137、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
答:大善知文殊師利佛,無念無漏性與虛空等。文殊師利言,彼此彼此。
138、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答:此岸彼岸。不行而行,深藏不露。
139、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
答:眾生病從癡愛起
菩薩病從悲心起
故性未淨,有分別性。
140、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答:菩薩悲心從何而來呢?無由無求之大慈心。
141、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答:此段乃指本無病。
142、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
答:該如何為其分憂。
143、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
答:立地成佛故此身彼身。菩薩行道,心清淨不住涅槃,教化眾生。傳承佛教,然心空性空,唯留方便之法不空。教導眾生如何空之放下,本非本心物之累劫疾病。己飢己溺,大慈大悲大愛。
144、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
答:明心見性,無有對立分別想,無有我所,一行一相。
145、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
答:離我相能除我執,離人相能除我見。無執無見乃正知見。
146、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証也?
答:大悲心起,此乃無病之病。
故菩薩行道無法,見招拆招,以心應心。
147、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
答:假合假病,何悲之有,故大悲不悲。
148、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
答:於度眾同時,自得解脫。
149、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
答:自見習染之意。借力使力,轉識成智。進而識開理通。
150、不可思議品?
答:難以形容之妙。
151、知其意語?
答:此乃佛之神通能力。
152、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答:滿足五欲六塵之求,果位証道之求……皆屬入魔。
153、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
答:法本無形無相。何取之有。
154、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
答:大涅槃之菩薩有同等之法力。
155、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延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
答:人間打禪佛七,護七,尚須靈性提昇禪定狀態,性空無我,才有七日以為一劫之作用。凡俗不解浪費青春。得佛護念者因於愛眾生勝於愛自身。
156、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眾無如之何?
答:大乘安心法門,能令魔心自歇。
157、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都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魔王?
答:魔王早成佛。
為護正法教化魔子魔孫之故,現魔王相。
158、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觀眾生品第七)
答:大慈大悲,心無障礙。
159、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答:眾生與菩薩同根源。
160、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
答:能成佛,因於心有眾生。
161、無住則無本?
答:心歸虛空。
162、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
答:心生而相生,故言舉心是妄。
缺乏自然,造作特別,有分別心性之修,非真佛子。
163、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
答:真解脫者,心無相所以無法。文字言語屬方便法。
164、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証?辯乃如是!天曰:我無得無証,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証者,即於佛法為增上慢?
答:以自己之知見,成衡量他人之標準,稱已自証,慢他之法。
165、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舍利佛!如人入瞻蔔林,唯嗅瞻蔔,不嗅餘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
答:心無眾生者,樂小法。
有為法者定然難究竟解脫。慈悲胸懷,視眾如己出,此乃大乘佛心。
駕大法船者,不樂小徑。
166、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答:靈本無男女相之分別。
167、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
答:同歸佛土,靈魂不滅。
168、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答:靈即覺性。
169、無所得故而得?
答:心空一切空,極樂自生。
170、塵勞之疇為如來種?(佛道品八)
答:善根不斷即得永生。
171、智度菩薩母?……因以解人惑?
智度菩薩母?以慧智為其母親。
方便以為父?自心對自性如父對子一般慈悲。
一切眾導師?時刻觀照自性,自成自師。
無不由是生?佛由菩薩圓融無量功德而成就自身。
法喜以為妻?法喜自薰,如妻之嬌柔。
慈悲心為女?滋養善苗,如子女日以繼夜成長一般。
善心誠實男?指傳承善知之種性。
畢竟空寂舍?清淨無為。
弟子眾塵勞?轉煩惱如教子般,成己之責任。
隨意之所轉?能容能自勝。
道品善知識?靈性依循靈清之經藏提昇。
由是成正覺?循序漸進,直至成佛。
諸度法等侶?自度,自己給自己信心。
四攝為伎女?自化,善巧方便之智,用於助度眾生。
歌詠誦法言?正法傳承。
以此為音樂?妙音是也。
總持之園苑?無礙智。
無漏法林樹?無法執。
覺意淨妙華?提色心成佛心。
解脫智慧果?智無礙。
八解之浴池?法力自然顯現。
定水湛然滿?法體自清淨。
布以七淨華?煩惱盡。
浴此無垢人?妙法身。
象馬五通馳?能運法。
大乘以為車?法喜施予眾生。
調御以一心?攝心無念。
遊於八正路?悠遊自在,遊戲三昧。
相具以嚴容?淨心無染。
眾好飾其姿?圓融眾生。
慚愧之上服?日新月異。
深心為華鬘?玄妙之法深不可測。
富有七財寶?取之不盡,佛法乃至寶。
教授以滋息?傳承正法,生生不息,如母生子般。
如所說修行?深心成道場。
迴向為大利?心有眾生。
四禪為床座?禪定狀態能自淨化靈性。
從於淨命生?自見佛性。
多聞增智慧?善緣廣結無設限。
以為自覺音?提昇於有形無形。
甘露法之食?佛言能滋潤善根。
解脫味為漿?親証能產悲憫心。
淨心以澡浴?無心自清淨。
戒品為塗香?持戒最莊嚴。
摧滅煩惱賊?自醫自症。
勇健無能踰?自立自強。
降伏四種魔?調處自性。
勝幡建道場?心融於法界。
雖知無起滅?永生,離輪迴。
示彼故有生?眾生病故菩薩病。
悉現諸國土?念念自見本心。
如日無不見?照破無明。
供養於十方?習佛存心。
無量億如來?法布施供養。
諸佛及己身?眾生及己心。
無有分別想?眾生同一體性。
雖知諸佛國?相由心生。
及與眾生空?無定相。
而常修淨土?習染除,性自淨。
教化於群生?自醫無由症。
諸有眾生類?各類眾生。
形聲及威儀?具不同形貌習性。
無畏力菩薩?菩薩施無畏。
一時能盡現?無畏施,即千處祈求千處現。
覺知眾魔事?六根收攝。
而示隨其行?情不入境度眾生。
以善方便智?借力使力。
隨意皆能現?心能自生萬法。
或示老病死?己飢己溺。
成就諸群生?無由無求。
了知如幻化?令眾生,知常念無常。
通達無有礙?解法理。
或現劫盡燒?解無常苦。
天地皆洞然?解無力感。
眾人有常想?無力感,能生大悲心。
照令知無常?無奈能長大慈心。
無數億眾生?眾未來佛。
俱來請菩薩?菩薩道先行。
一時到其舍?心開似三摩地。
化令向佛道?才能成正覺。
經書禁咒術?文字方便義。
工巧諸伎藝?方便第二義,乃為利眾設。
盡現行此事?能運法。
饒益諸群生?度眾生。
世間眾道法?萬教同宗。
悉於中出家?唯一心所造。
因以解人惑?自度化他。
172、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答:心門。
173、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香積佛品第十)
答:禪悅之食更勝其他。
174、清淨大菩薩眾?
答:無住涅槃者。
175、維摩詰問眾菩薩言: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答:誰得清淨涅槃,如文殊師利一般,眾皆沉默。
176、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答:佛菩薩飲食,與眾不同乃相應其味。無一美味遺漏。
177、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又當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答:濁土眾生,靈性低等,度化不易,先以最下乘親近,薰陶,再導入上乘法,難免須自顯卑賤下等。
178、時化菩薩?
答:維摩詰即是地藏王菩薩,其分靈無數,神通法力無邊。
179、是化菩薩,以滿 香飯與維摩詰?
答:供養佛。
180、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
答:應根授教。能不白費力。
181、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
答:修禪,而後禪修。
182、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法?
答:伏心不易。相應一體兩面之法,才無相對立場,故言己飢己溺。菩薩一行一相、一心一德,度眾生即是度自身。
183、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菩薩行品第十一)
答:一生補處乃靈覺住所。提昇再提昇,持金剛心轉不退輪,能得佛加持,離六道,而後住劫續修無上菩提,得大涅槃。
184、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答:八萬四千法,皆屬解脫之道,心如佛菩薩,才謂入諸佛法門。
185、於四攝法,常念順行。
答:恆順眾生。
186、入一切諸佛法門?
答:一通百解。萬教同宗。
187、三藐三佛陀…?
答:三形容無量,無邊無際法力無邊。
188、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
答:菩薩行道,經行同時轉經與諸佛菩薩相應,法力無邊。
189、在諸禪定,如地獄想?
答:不沉溺禪悅之中。
190、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答:不盡有為乃佛。無止境之學習,法空是也。
不住無為乃菩薩。
為無為,生心同時不作意,自塵自淨,此時識心成空轉之空念狀態。
191、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見阿 佛品第十二)
答:對如來何看法。
192、正觀?邪觀?
答:正觀,觀自在。邪觀反之。
193、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答:此段乃自問之意。
言意為,若法無跡可尋,又該如何表達。
此岸彼岸,實無生滅。
194、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答:實相動態,無法取相。雖無法,然行善無終止;智慧生而無巧偽。
195、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
答:佛告舍利,維摩居士來自於妙喜國。名號,無動佛。
196、決定實相經典?(法供養品第十三)
答:大乘經典。內含藏究竟解脫之法。
197、何謂法之供養?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
答:法之供養以藥王為最最代表,藥王即是東方淨土琉璃光如來是也。
眾生當解佛之大慈大悲更勝其最最無上之威神法力。行者當持金剛不退心。學習佛、菩薩。
198、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
答:藥王云:入佛境界,照見五蘊皆空,自觀自在。此乃清淨無住涅槃之大乘菩薩。
199、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與其念力,使受持讀誦,為他廣說?(囑累品第十四)
答:心有眾生者,得佛加持。
200、世尊!若後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為他說者,當知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
答:佛成全彌勒所言,持誦此經,轉大法輪者,亦得佛授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