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楞嚴經答問(下)

58.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

此現前,以迷為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
後傳示末法,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消息邪見,教
其身心,開覺真義,於無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清淨
標指?
答覺行圓滿並非容易 自性之中含藏著不同性格之自我 一念玩心生即現自性孩童相

一念慈心起剎那成慈父 於念生續念滅 能明察秋毫不隱忍者 堪稱自覺

於念生念滅同時能識開理通者堪稱為空觀覺他 於念無念 見色無生 而後見無見見者

謂之覺行圓滿  佛心能自見魔性 而不為所動 魔則有無法隱忍之心

外道十種禪那為:

:第一外道立無因論;不信輪迴 單言宿命之迷疑論
第二外道立圓常論;不解恆常永生之理 但論沉掉狀態 自見魔相 誤認真元
第三外道一分常論;論常與無常 分自念為常 心念無常之邪說
第四外道立有邊論;認空為識 百般論說但不解無記識中識陰乃累劫之習氣 

其更言性有覺非空靈
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言亦生亦滅 不解無生無滅之真理為何
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無法空菩提性故見相生相 見法取法

自成邪師 自困魔道.

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此乃刻意之修行 行陰識陰尚含於意念中

此乃落入無記空而不自知覺
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此論言無自體性 顛倒有無

譬如一死百了之論說
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斷滅論者誤認無相說 不解

空相能涵蓋所有相

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心皈平靜誤認輕安  輕誤認淨性

無憂自認解脫 苦樂體同誤認究竟解脫......外道心故入魔 吾亦悲憫

59.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
如淨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
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答:淨性之中 六根圓通 菩提果成 十信指菩薩位修行之初發心位

一.信心位、即信己之佛性 近善之心念.

二.念心、能自見情緒之起伏 進而改之.

三.精進心、乃力求圓滿之心.

四.慧心 無擾之心 乃指不自亂思慮

五.定心、能除雜思 條理分明.

六.不退心、順逆之境 處之泰然 不怨於人.

七.護法心 感佛悲慈 心生護持正法之念、

八.迴向心、願眾生能同入佛道 出離苦海 

九.戒心、持戒自化 學佛律儀 莊重自性.

十.願心 心有眾生 成全成就.

 

十住指念念趣入妙道 又名十發趣

一.初發心住位、知解借假修真之理.

二.治地住、即是入地住 初入道位是也.

三.修行住、心出家也 能捨入世間之粗陋情愛

四.生貴住、心常清淨 清安自在.

五.方便具足住、能隨緣盡己之能 自利利他

六.正心住、心能見性 不為所動.

七.不退住、得佛加持 心意更堅.

八.童真住、反璞歸真 瞋心漸離.

九.法王子住、法慧長進 正法傳承.

十.灌頂住。成佛力入進道位.

 

十行乃指持杖佛教義 入佛家行加行位 長養法慧 又稱長養位

一..歡喜行 隨順因緣 歡喜奉行.

二、饒益行,法師供養有緣.
三、無嗔恨行,善解因緣 惡業不生。
四、無盡行,應化隨行 譬如觀世音菩薩之千處祈求千處現。
五、離痴亂行,又名棄執從法行 依教奉行正法.
六、善現行,無雜之心能自生美善之法 利益於他。
七、無著行,心堅意定 能不著我相。
八、尊重行,般若自生 能行不言之教。
九、善法行,煩惱能自轉菩提 且能不自困法中。
十、真實行,精進不退轉之菩薩行
 

十回向指以悲暪心 願救護一切眾生 於此十位得佛授記者甚多

一、離眾生相回向,願眾生皆能出離惡道投生善道
二、不坏回向,願眾生能得不壞法體 同入佛國
三、等一切佛回向 心有眾生  與佛相感應
四、至一切處回向,此乃能施無畏者之迴向心
五、無盡功德藏回向 心念俱
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此乃菩提性長 平等愛生
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解悟眾生同一體性
八、真如相回向,佛心乍現 自見本我
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解物我兩忘之心理 能融於自然

十、等法界無量回向 發大宏願 度化群生

 

​十地菩薩位 菩薩者於此見開法眼 轉凡成聖

  1. 歡喜地 (Pramuditâ-bhûmi)意中常無自困自擾 安居於自性法海.
  2. 離垢地 (Vimalâ-bhûmi)雜細惑經心能不納入意識田
  3. 發光地 (Prabhâkarî-bhûmi)自見業習能自轉化
  4. 焰慧地 (Arcishmati-bhûmi)能自生般若
  5. 難勝地 (Sudurjayâ-bhûmi)識開理通者靈性入住此地.
  6. 現前地 (Abhimukhî-bhûmi)法理漸能自相融 六根緩緩能互通
  7. 遠行地 (Dûrangamâ-bhûmi)神識能優遊 心量無設限
  8. 不動地 (Acalâ-bhûmi)得金剛慧 不退轉心 進入順道位 得佛加被
  9. 善慧地 (Sâdhumati-bhûmi)辯才無礙智 真如能顯能
  10. 法雲地 (Dharmameghâ-bhûmi)能言善道 善知蒙勳

 

四加行即四善根 於大乘教中循序漸進 直至真空自妙有 菩提決空 乃堪稱真得道位

菩薩乃指持金剛心轉不退轉輪者之聖稱

無相 無作 無我 有眾生 能得解脫.

 

60.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
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
,再此詢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
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答:色性本空  無執相自離 不及不離 受陰自消散 

記取捨棄之間念念更加相續 想陰因此無法斷滅

生滅本自如 行陰非常住 

深不可測之識本屬空性 能通往究竟彼岸

五陰互緣相 皆源於識中未淨之習氣習染 能見色無生者謂之第一義而不動

入不動地得不退轉心 悟道不生法 心法兩雙亡 此岸成彼岸

大慈如來佛受阿難尊者自醫自症之無上法 眾善知亦蒙法語薰陶 發無上心 得究竟慧

有色有空故有色邊際 有邊際即無法到彼岸 五陰皆同此理 佛言正法 止善圓融.

搜尋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