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 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諸天、龍神、夜 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土諸來 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劫, 有佛號日月淨明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 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訶薩,七十二恒河沙大聲聞眾, 佛壽四萬二千劫,菩薩壽命亦等。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 ,及以諸難。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垂寶華旛,寶瓶香爐 ,周遍國界。七寶為臺,一樹一臺,其樹去臺,盡一箭道;此諸寶樹,皆有菩薩 、聲聞而坐其下;諸寶臺上,各有百億諸天,作天伎樂,歌歎於佛,以為供養。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是一切眾生 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 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 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 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旃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又 雨海此岸旃檀之香。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作是供養已,從三昧 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旃檀、薰陸、 兜樓婆、畢力迦、沉水膠香,又飲薝蔔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於 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燃身,光明遍 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 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旛蓋,及海此岸 旃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 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默 然。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 養已,命終之後,復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於淨德王家,結跏趺坐,忽然化生, 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 我經行彼處 即時得一切 現諸身三昧 勤行大精進 捨所愛之身 供養於世尊 為求無上慧 說是偈已,而白父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眾生 語言陀羅尼,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頻婆羅、阿婆等偈 。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白已,即坐七寶之臺,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往 到佛所,頭面禮足,合十指爪,以偈讚佛: 容顏甚奇妙 光明照十方 我適曾供養 今復還親覲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猶故在世。爾時日月淨 明德佛,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涅槃時到,滅盡時至,汝可安施床座 ,我於今夜當般涅槃,又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於汝,及 諸菩薩大弟子,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諸寶樹寶臺 ,及給侍諸天,悉付於汝;我滅度後,所有舍利,亦付囑汝,當令流布,廣設供 養,應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淨明德佛,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已,於夜後分,入 於涅槃。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見佛滅度,悲感懊惱,戀慕於佛,即以海此岸旃 檀為,供養佛身,而以燒之。火滅已後,收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 萬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剎莊嚴,垂諸旛蓋,懸眾寶鈴。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 復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供養舍利。便語諸菩薩大弟子, 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眾: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作是語 已,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燃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 ,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爾時諸 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喜見菩 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於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大 眾中,立此誓言: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 。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 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其所捨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 萬億那由他數。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 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 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 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宿王華!譬 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 最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 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 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 諸闇,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 此經亦復如是,於眾經中,最為其尊。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 是,諸經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 、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 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 ,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 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 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 ;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 ,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 得船、如病得醫、如闇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闇。此 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若人得 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 若書是經卷,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旛蓋、衣服;種種之燈,蘇燈油 燈、諸香油燈、薝蔔油燈、須曼那油燈、波羅羅油燈、婆利師迦油燈、那婆摩利 油燈供養,所得功德亦復無量。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 量無邊功德。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盡是女身,後不復受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 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 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 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 諸佛如來。是時諸佛遙共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 受持讀誦、思惟是經,為他人說,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火不能燒、水不能漂,汝 之功德,千佛共說不能令盡;汝今已能破諸魔賊,壞生死軍,諸餘怨敵皆悉摧滅 。善男子!百千諸佛,以神通力,共守護汝,於一切世間,天、人之中,無如汝 者,唯除如來。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禪定,無有與汝等者。宿王 華!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隨喜讚善者 ,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旃檀之香,所得功德,如 上所說。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 ,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鳩槃荼等,得其便 也。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所以者何?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 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 ,應以青蓮花,盛滿末香,供散其上。散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 於道場,破諸魔軍、當吹法螺、擊大法鼓,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 道者,見有受持是經典人,應當如是生恭敬心。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八萬四 千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讚宿王華菩薩言:善 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 無量一切眾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藥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有眾生】
一、如何離四相呢?
四相乃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及壽者相。
離我相即不著分別、偏激、我執、我見、瞋恨、無明等塵染;
離了我相方能見真相。
離人相者回歸自性,尋回真如之心;離了人相方能性淨涅槃。
離眾生相,眾生一體佛本具,離眾生相者即能不觀眾生之形。
離壽者相,此壽非比凡壽,乃指法身壽命,離壽者相者即指全然不戀自身而歸空 自然是也。
二、如何破四十一品無明?
癡執於何,受困其中不自覺謂之無明。如吾前三十六相書中所說,任何相皆具無 明,因於人人心中所持之尺不近中庸,易產癡執偏差,若想無明盡除,須高超智 慧,親近善知識必然。
凡人之無明何止四十一品,貪、瞋、慾、恨、傲、慢、暴、疑、不真、自卑、謙 卑、幻想、輕言、及他之感、誑、讚美、自滿、慌、盼望、推測、爭、攀緣心、 得意、頑愚、好勝、依靠、剛、硬、急、躁、分別、偏激、不自重、自負、我執 、我見、同情、憂慮、刁蠻、任性、不知不覺是迷、意外亦因無明……。
盡破無明並非凡夫俗女能及,尚須大慈大悲胸懷,方能提昇,自性離種種習染, 而證果位。無明起因妄念,妄念來自無明,無明盡除,妄念不生。
三、真有西方極樂世界嗎?
佛之淨土西方極樂,一曰淨土咫尺心中居,心中自有清涼地。一曰西方極樂地。 何以修性淨涅槃呢?何以佛經云臨別西方境分別在眼前,確實有佛之境界。
四、如何去掉執著呢?
去執,凡事順之。若心生分別定無法去執,心鬆意堅定,去執簡單放下不難。
修行之執著:我執之煩惱障礙,法執之所知障礙,須知人間行道戲夢一場,切莫 執於其中。
固執即頑,自困放不開,心濁雜混,難明白事情真相,當知真病不痛,心死難解 其結,死心眼即是執於自己的認定裡。 明白事理,剛烈不生,執能棄。
五、如何盡除癡情呢?
除癡自醒才可,愛若設限稱為癡,自困情境之中難自醒,即稱癡迷。
男歡女愛本正當,日久生情亦自然,妄念不起來得及,癡情若生病難醫,情可轉 移愛不提,畜牲多數癡情種,說是無愛亦有情,道是有情愛不明,此事認了當因 果,放下即刻為念佛,欲除癡毒因果悟,緣起性空心有主,空乏自性容法中,癡 毒難侵佛心中。
凡人俗情輕浮非常,日久見性心生異常 ,輕而易舉說放即放,學得警惕傷害未必,壞人姻緣拆人家庭,功德再大無法償 抵,汝勸世間癡情男女,此番道理亦是法理,一夫一妻世間道義。癡除意清心定 靜。
六、邪惡行為機緣差所致?
機緣差者(因果有關)生於不善或惡劣之環境,累世習氣之種子被提出,良善之 本能無力制止,易顯現動物性凶殘一面導致仁義無法發揮良效,喪失凡人之情操 。
七、如何成一正信佛弟子,而非迷信之徒呢?
迷信之徒乏大勇少智慧,寄情於神佛,不了解信神佛乃因肯定神佛之作為,進而 學習神佛之存心、言語、作為,提昇自性,利樂眾生。含寶心中成良田,良田再 以良舉慢慢耕耘即成福田,此乃正信佛弟子之基本作為,弘揚佛法才是佛門中人 各個皆具之使命。
八、如何知道自己學習有無提昇?
學佛之過程雖道心不計,但亦得循序漸進,才能增長於有無形,吾大略簡化下列 幾階段供予參考:
悟空,頓時發覺人身是假,人非萬能,生死無常。
自醒,自覺美中不足,不戀外相,明白覺見,真美內藏。
覺他,大愛心張大仁心放,自重重他,一般心。
脫俗,不染凡世間之名聞利養超脫自性,清白心境。
了凡,無尋了凡,不戀凡塵,見識非凡,了脫凡俗即可離三惡道。 超凡入聖,步入聖道,學習賢聖之存心、作為、言語,進而提昇自性,利樂眾生 ,超凡之人佛心即能不再退轉。
無我,情不入境,觀心無常,觀我無相,是大義具足無我有他。
無心,即淨心,無心無苦真如心現,停思止慮,表裡如一。
無相,不著分別、我執、我見、無明;故不起偏激、瞋恨之情緒。無我相者不偏 激,即指無相,無心無垢無相是也。
突破大勇,大勇之剛非匹夫之勇,乃知情解義,大智相佐,慧力相伴,柔順制剛 強,大愛包容,大仁心散,行起坐臥定靜安,得失無記歸自然。
入佛境界,視一切眾生為未來佛,以自性之佛質:平等慈愛一切眾生。
忘我,忘卻自我身分,隨順眾生,行起坐臥禪定中。
有眾生,無我有他成自然,眾生苦汝亦嚐,大悲心起,佛性張揚。 智無礙,思慮合一,無智無礙,盡破無明,悲喜不在,自然自在,修成正果。
成佛,人性盡失,回歸自性,淨空妙有而後自然,性淨涅槃。
九、修行應該處於自然狀態嗎?
佛法乃活法,並非死法則,良善知識亦僅能助悟,一切得自悟才能提昇。應為天 所用,為地所需,即是這般原理,把自身置於無我狀態,回歸自然順乎常理,就 是以不變應萬變。修悟佛學僅是不斷地明悟而後放下,以常態之心觀一切無常而 不為之所動,即是以最自在之心境,回歸於大自然是也。
十、何謂人間天堂?
即心境清涼之地,處處有歡喜樂見一切事物。
十一、一般修佛學者所說的業力現前所指為何?
一般俗人言語焉能信以為真,人之身軀乃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時而 不適、病痛,皆屬正常,若真道因果,可看因果書中講解種種。
業力習氣之病,並不單從三世累積,乃生生世世所執之無明累積而成,一般人所 患之業力病不離貪、慾、癡、執、傲、瞋、恨……。 修善道法之人,該知業力病可不藥而癒,明白覺見自性之缺點為何,進而改之即 是。
十二、何謂入三摩地而不地呢?
入三摩地而不地,即指持定而不為定所拘。
十三、應該如何深入經藏呢?
深入經藏很容易 偏激不起我執棄
沉思過甚易自迷 沉澱是為智清楚
無益問題最愚癡 智乃停思心有主
慧是佛在心中住
十四、楞嚴經中,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
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此第二義門,乃指修行之方便法門。牟尼世尊毗盧遮那佛,用種種譬喻,使之阿 難能夠了解自症源頭。阿難清楚明白,無明非一朝一夕可除。 當今甚多修行者,不了解佛經文乃藥,能醫眾症。種種方便法門,無非為使眾生 皆能尋根尋源,自醫自症,轉凡成聖。
十五、怎樣的修行法門最好呢?
佛在自性裡,明者心中求,惑者往外尋。
心癡心成自己之道,焉知局限自己分別起,他道難容,行事但求無愧於心,何須 罣礙種種修行之法門。
佛在自性裡,僅是塵染蒙蔽而不知,修行者當知若無法成為一位正信之徒,容易 成一怪異信徒。吾感慨眾生修行多數不入理,焉知修行,修的是自性缺點,行的 是大慈大悲之菩薩道,佛法深但理只有一個,理入之修行即是最好的修行法門。
一視同仁去分別
無我相者不偏激
放下我執成良醫
無明癡除明道義
包容大愛瞋恨離
我見欲除習順服
十六、人身難得,若不知提昇靈性,死了就會當鬼嗎?
靈魂超脫謂之歸,即是鬼也。
隨著魂魄的僅有因緣果報及業力習染。凡人焉知修行目的並非當下心中淨安 而已,有修之靈體識其方位,人壽結束不至於茫然無方向,而淪為鬼魂畜牲、鳥 獸蟲蟻之道。
十七、當知為何口舌不除修到毒?
良善言語無所警惕,是非黑白自己道理,
爭辯計較無明無義,口舌不除鳥獸 蟲蟻。
人皆難離群獨居,人間行難於同流而不合污。活出自性何其難,口不惡言心不狂 ,凡情愛心面面觀,放下我執能圓場,執見自愚庸難散,口若猖狂乃禍端,凡人 凡性凡事觀,人性難料口遮欄,覆水難收是必然,定靜學習語不放,心中慈善蓮 花吐,誠信真俱口離癡,分別不起執法義,偏激不提真道諦,習佛法理化自己, 度化別人自然理,心不狂意不執,是非兩面本屬實,口舌之毒修必須,心中菩薩 吐珠璣,感念佛陀慈悲心,是非黑白一般心,少言少語智慧增,心中蓮花溢清芬 ,口舌相除心無毒。
十八、何謂三體本空呢?
三體本空乃指:心、身、意本空,然而靈性永恆存在;萬般皆空,唯佛心中,佛 居心中心先空,真如元神提昇中。
十九、常聽說修行魔境現前所指為何?細微魔事又是指什麼?自擾和入魔有關聯嗎?
俗凡人等修行善道,多數迷信居多,時而心中無佛,若心生雜亂往往偏激而不自 知。
誠信才可不自困自擾,佛之真心空虛無,焉解一切魔障皆起因幻想。細微魔事來 自於起心動念,同時雜思摻於其中,使之心生染著無明自迷。
自擾之人思之過甚,若無正統佛教經典為其依據,恐將自困其中,如魔纏繞。
二十、美相即是桃花相嗎?
焉知桃花為那般,人前人後不正當,
內外桃花本異樣,內之桃花香滿堂,
外之桃花隨風盪;內之桃花往外長,
外之桃花轉內難。大義、大愛桃花解,
世間男女皆 相同,誤人姻緣壞家庭,
罪深難逃惡下場,汝助悟時必定傳。
二十一、楞嚴經中所寫「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 愛入滅,研究化性,貪求深空」為何意呢?
凡男歡女愛本屬天經地義,然而若心生邪念則慾難自控,難於此中,自困慾海, 如魔纏繞。空能滅慾,機關謀盡屬虛無,貪取空得也。
二十二、娑婆世界物與實無非是種種因緣法則而生?
世間一切事物皆屬無常狀態,當然無恆常可言;心生念,狀態隨之生滅,狀態並 無形,當以常心識無常為常。
因緣法則道明生死循環之理,萬物亦是如人一般,雖物質不滅,然而物質依舊無法維持恆久之常態。
五濁惡世之中倘若不知修心,進而提昇靈性離此流轉門,將來投胎依循此法則, 再度自困其中。
二十三、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有何分別?
四聖是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四種聖者的果位。
佛,是號,代表究竟圓滿之意。世尊乃第一位持此聖號,最高之佛教教主。學佛 即是學習世尊。
諸佛無以數計,如恆河沙。
西方極樂無上醫王阿彌陀佛,若善男子善女人持此名 號,皆得往生。
眾生當發願生彼國土, 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凡聖皆同。 菩薩,即指一切有情眾生,然而菩薩果位並非凡人能及,俱足大悲、賢者之情, 聖者之心方可得。
菩薩悲心藏,心中無方向,
迷途似羔羊,燃己度他航。
緣覺,一為辟支佛之稱,一為獨覺之稱。
辟支佛乃聞佛說十二因緣,修證成道。
獨覺乃觀自心、外境之變遷而悟道,證得果位。緣覺者即已找到真如之心。
聲聞,乃修習四諦法而得證果。四諦為佛教之基本教義。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眾生當精進,解無常之苦,離苦得樂。
二十四、天人與凡人修行有何不同?
天人修行如同凡人,悟其道理解佛法,覺無常苦,離輪迴六道,一切皆由真心而 起,天人心境盡屬天真淨潔無污濁,然而本真真性,必再增上緣分添加法力,佛 法才可自然顯現,此乃天人與佛境界之差別,雖僅咫尺差已千里。
人身難得,萬物之靈必有其道理,苦樂摻拌是真實,層次之分別更勝天人,非天 人皆享福不增長,是凡人尚可增長於無形,而天人層次關聯,較無力近佛法理。
然而凡人修行欲成佛先得修得賢聖之心,而後才可功德圓滿。靈肉分離天人能具 ,了脫生死唯有歸空。
須了解無求才能重生,無由之修不成正果,有由之修亦算白修,非常清楚明白之 死亡曰之圓寂,才不會往下淪陷。
修行在個人沒有老少、凡人天人之劃分,僅待功積圓滿,明心見佛即成。
二十五、唸佛號就能往生西方極樂嗎?
若無正等、正覺、正信之正果即無法往生西方極樂。
二十六、日常生活中如何依循正道,遠離偏邪?
修行即在日常生活中,修為本於行起坐臥,心佛、佛心皆於起心動念的剎那間。
當今甚多正派宗教,無一不為善導眾生離苦得樂,然而修善道者當知若心生分別 ,則心產偏差而不自知,誤導自性偏激,視他教為不正道,焉之若心不生邪念, 則世間何來歪道。
聖賢之路是修行必經之途,聖賢之言行舉止皆可成規範,明白清楚自身之言行思 緒,時而自省不離中庸之道,即是正知正見之根本。
就修佛而言,佛教之經典皆含藏著無數寶藏,依循佛經之正知見,落實於日常生 活之中,以出世之精神,理入世之事務,通理達道。
個人修善個人知,別管他人懂似無,修行法門千萬種,萬教同宗,唯人自誤。
二十七、緣起性空為何?
緣起,因果輪迴。性空即指無我境界,既無我,因緣果報成自然常情,故無特別 之反應。
二十八、煩惱如何轉成菩提呢?
菩提本無,那來煩惱。
智慧煩惱因,無因即無果。
二十九、知常念無常?
無常態,凡俗人等皆能了解,視之為常容易簡單;處於常態之中,反而容易疏忽 常理為何。人生在世諸多意外即來自於此。若人人皆能居安思危,減少意外損害 ,人間道上將更加順暢。
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心時而不能安住,若能隨順一切變 遷又同時能反顧種種,就能念無常於常態中。
三十、楞嚴經中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何意?
明白究竟,一切眾生皆具佛之心性,雖然各具不同形體,然而靈體皆相同;不管 任何之形體,皆無法自己決定下一次去處,倘使良善心性提昇,自然而然能夠讓 靈性提昇到屬於自己之處。
修行僅在乎靈性提昇,不在意外貌形態為何,汝乃佛門中人更當知曉,無眾生相 為何。
三十一、六祖法寶壇經上道,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
佛在世間難尋
自性頑愚不清
修悟佛理無門
明心見實可成
有為之法定形
自然即是歸真
三十二、六祖法寶壇經上道,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
精進,凡修善道法者不可免之,持咒、誦經即是一方便之法。修行之持戒、精進 、忍辱、布施、禪定、般若,皆不可缺,佛法之深不外乎從此下功夫。
般若即是戒、定、慧所生之智。
忍辱即是常思己過進而自勝,身若秋霜無忍執,隨順眾生,大勇是也。
精進,切忌好高騖遠,從一而終之心念,恆常心是也。
持戒,修善道法者,皆染著生生世世之習氣毛病,若無戒律,恐難自控這萬物之 靈尚存之野性。
禪定,即在自然中,不取於相謂之禪;心鬆而不亂,不為慾所動,止思而亂不生 謂之定。
布施,捨任何非屬自性之事物。不藏情於心,不戀愛於癡。身外之物之捨更是容 易。
六祖惠能大師傳授之修行方便法門,汝亦得依循,提昇必然。
三十三、六祖法寶壇經上道,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惠能大師所言甚是,若能不著分別、我執、我見、偏激、瞋恨、無明,即能見事 情真相。無相者,是以真如之心,平等看待萬物,即是無我相是也。
三十四、六祖法寶壇經上道,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心地沒有罪性即是守戒。
心無無明自困,淨心自見佛慧。心無自擾,妄念不起, 就是禪。
恆常之心即是不二之修佛心。
投出投沒,只因無明之火,癡情之毒,慾望之張也。
三十五、六祖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什麼呢?
凡俗人等觀人非,難思己過。
當解,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之理為何 。若能以佛心識人間道種種,不起偏激執見及無明瞋恨,方稱得上修善道者。
三十六、何謂大德無德德無德?
當今世間修行善道者,多數存功德之心。德行,德行,德於行;德乃作為存留之 物。
修善道法之心念,若存乎絲毫之名聞利養,皆屬枉然。
無感即無德。
無德是真德。
三十七、如何忘我呢?
忘我容易非常,將心比心,心無任何罣礙。
三十八、為何愈修愈覺得不足呢?
自性的滿足點,往往是缺點。未修行時存乎之缺點,因自性盲點難以自覺,隨著 靈性提昇,愈加達觀,原有之不足漸漸浮現,更覺修行退步,屬正常。
反之,愈修心中的不平愈是與日俱增,且無智慧化解,反起傲慢、偏差之心,禍 患無窮。
真正修善道者,必然愈修愈覺不足,愈修愈形渺小。
三十九、大愛不愛平等心?
愛是感覺非作為。愛不設限沒煩惱,非情境,無非分之想,無任何迷惑,要知世 間愛,須悟愛的真諦於何。凡人之愛,虛幻無常態;聖賢之愛,廣而無所不含, 能愛亦愛,不能愛亦容。聖賢之愛真且明,凡人之愛暗且幻,凡人之愛常反被其 傷。愛是無慾,僅是真情流露。
天地之情是包容,愛是泛愛眾;心胸狹隘乃匹夫之心。
大愛不愛,大憂不憂,乃忠誠之心化成情操。
愛能不癡執,而後無分別偏見即是聖賢之平等大愛也。
四十、諸法為何空相?
性空而法空,心空而法虛;故一切法皆由心造,萬物本空也。
四十一、三光之火,火不及遠?
修善道法之過程,介於人心與佛心、世間法與出世法之間,諸多問題,矛盾叢生 ,產疑時而有之;若無足夠之定律,不退轉之佛心,以及自勝累世習染之忍辱心 ,往往心產瞋恨,自毀功德之林。
身軀乃借用之物,難料之未來心慌必然。身之火貪慾無明,只因得失無常。
意念乃精神之主,凡心凡身凡意念,自控實難。靈性提昇同時,自困自擾劇增, 苦悶無門舒解,其壓力足以令人苦難擔。意念之火,癡執相伴,最是感傷。
心、身、意三光之火皆屬自然,燃於方寸,定然燒不及遠。
修善道法者當知,無苦無難修那般,除此三火簡單,慾不張,心放寬,身自然, 平和氣,智慧伴,放下止思,停慮不難。
四十二、金剛經裡說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應化非真佛。當知眼見並非真實性;真實性情日常行。
任何迷惑他人自性、理性之有為法,皆乏自然。
透過心眼,觀色非本色,耳聞非真聞。人之心性,隨妄念起伏難定,外界加諸於 種種誤導,心念更加迷惘。
佛在自性裡,亦得不著塵染才可。若人以邪心念,亂他心性,非僅自誤誤他,同 時易誤導自身良善正念受之薰染,當避之。
四十三、因緣為何?
因緣為何,因果是也。
沒有一個正常的因,也沒有一個無常的果,因果循環是定數,一切隨念而生而滅 。
宿緣是前定,善緣是後結,惡緣從此不生是智慧。
順其自然之緣稱之隨緣。與人善意所結之緣是善緣,惡意中傷使人受傷謂之惡緣 。
任何緣皆得良善智慧,才得善果。
莫求莫嘆塵世放 仇家上門來討債
推託之詞出無奈 本來半斤八兩償
賴帳只因無心還 三世因果夠循環
如影隨形難棄放 緣起性空皆虛妄
胸懷大志立志向 情緣愛意是空談
汝必勸人把心寬 世間男女皆一般
良緣必定真風光 糊塗賬目最難清
瞋心惡緣起無明 生之苦因果當嚐
心之苦無力承擔 性之苦執難棄放
魂之苦渺無方向 知道明瞭因緣法
福報可留慧可增 隨緣盡分修最真
四十四、何心是小人心?
凡事預設立場,得失相伴,自利、不死心,即是小人心。
賢者之心乃真心,聖者之心大悲,佛之真心空虛無。
法體清淨,能乘載萬物而無所感,大悲心性即是如此是也。
佛之真心空虛無,方能透五光十色。
四十五、靈魂鬼魄是何物?
靈,氣而已,一團有知見之正派氣體。
魂,離體沒修之氣體,不視道理方位。
靈魂非二物,魂是靈氣散亂之故。
鬼,無主魂魄,故有善惡之分。
魄,是有修之正念自然護體。
魄本非體之物,是聚氣而得,靈易聚,魄難求。
四十六、他人覺得自己修行不正派,修行者本身常因而不安,如何處理這方面問題?
五濁惡世之中尋道,本非易事,心生挫折時而有之,人間道、出世法,本有所分 別;佛門中人、非佛道中人,理事方法觀念,有所差距必然。佛道中人,當知修 行乃於起心動念的良善與否。自然即律,心正是理。死修佛法,活用於日常生活 ,乃當今修行善道者之通病,反倒為境所轉。人各安天命,各盡本分,心思用對 地方,就如同力量用對地方一樣。
不正派者修行,定然不安;正信、正念之徒,即無此問題。
四十七、如果自覺不足,又不能面對自己不足,該如何是好?
自覺不足,心生無力,實屬正常,若無法面對自性不足,就難有所突破。局限自 己凡人常為,學佛之人,非不能面對不足,是不知從何著手,而起急之心;心中 產急容易自擾,因而憂慮,更覺精進無門。
當下自覺不足,即該突圍,自信能力 加上不退之心,修行即能提昇於有形無形。自性無力,僅須耐心學習,滴水亦能穿石。
求法在人,成法在天,只視汝之求法堅定與否。
學法進進退退正常,只求一顆堅 定無二金剛心。
四十八、看破放下?
有了解因果業力為何之修道者,皆該懂因緣法則,若能順服命運,不違背倫常道 理,再坎坷之命運,皆能視之正常,勇敢面對,謂之看破。
一般人,認知有誤,不解修行善道者,方寸之修為其根本,若人間行道無法盡職 ,何來成佛之理。
放不下是自身職責,放下乃心理罣礙。切莫好高騖遠。
四十九、何以佛之國度通虛無?
虛無即真空狀態,莫道無佛界,佛之言語感應而已,佛存心裡,靈性提升而已。
五十、何為法眼開?
法眼乃智慧經藏,凡人因癡執而塵垢自覆金剛法眼,癡除執無慧眼明現,此乃至 真之本性所具,人性微妙微徼,非同小可,法力本具。
五十一、楞嚴經中…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中庸之道亦是自然之理,如汝外表,日時變化,然而汝尚是汝,該言汝變動或者 光陰變動呢?汝定心細思慮,仍覺不到片刻之變化,但變化從未停。
事觀其變,變化即無常態可言;若汝以常心觀無常之變遷,當視之為常。
五十二、超凡見識? 動心,觀動靜,則無法視動靜之真貌為何;靜心,觀動靜才見真動。
超凡見識即 能心動意靜,化無常理為常理,而不生偏差見解。凡人眼裡,眼見為憑,非凡心 念,感覺自然無礙。離苦得樂,離的是執見苦,得的是超凡見識。
五十三、在家居士與出家修行有何不同?
修行乃靈性之提昇,無論在家修或出家清淨修,皆無分別。
只是在家居士之修, 因凡俗因果業力習染,有如包袱加臨,定然多了份牽絆,然而卻較能率性而修, 人間包袱久之反成提昇之助緣,全然無覺其負擔,更勝清淨之修。出家眾當知, 僧侶自重,莊嚴第一,戒律之守,更勝在家居士之自律,然能不偏不離正法之修 ,即是出家修行之益處。
五十四、無智之徒性必衝?
無智之徒性必衝,原因於急、暴、躁皆易壞事,並非全然無智,是慧不足,沉澱 思慮有缺也。
急,行動欠慮。暴,沉不住氣。躁,情緒起伏過甚。
道法自然,言之有因,道即是路,法即是則,心無旁騖,一心一德是要汝定心學 習,言行、舉止,一思一慮,莫慌莫亂。
若欲習得般若智,定、靜、安、慮而後得。
五十五、為何修行未能順心,且產無由之苦呢?
未能順心乃起因心中有所盼望,焉知起心動念皆是罪,修不 修行在個人,隨緣盡分即可。不止思即無法無起心動念。凡事動之以情,最是傷神,該解情智無心, 超凡情。
無由之苦乃因委屈感,修忍辱本會這般。
五十六、金剛經中,「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乃須菩提與世尊之對話,言意,心念布施更勝其他,此番話語道明,福德並非真 物,無所設限之布施,才能得無德。
五十七、金剛經中,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菩薩所生清淨之心,乃因無染分別、偏激、我執、我見、瞋恨、無明等塵染,且 能隨緣盡分,不為境界所拘束。
五十八、金剛經中,「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須菩提!若人發願生彼國土,不退轉於無上正等正覺之佛心,當學習世尊之正 法、正念、正見、正知,然而不能有法執。
五十九、何謂無漏?
無漏非僅指沒煩惱,尚且淨心見如來,不著我相之執。
一無漏者必備無我、無心、無相,且智慧無障,明白覺見任何能及與不能及。般 若大智慧高明,而不成自己之障是也。
六十、如何福慧雙修?
福要珍惜保住,智慧要不斷精進,謂之福慧雙修也。
六十一、壽分等級?
人壽即凡壽。
魂壽乃應身之壽。
天壽亦稱非凡壽,即法身壽命。
尚有不滅之壽。
六十二、能愛則愛,不能愛亦不懼?
聖人割捨,懂大愛,如大愛之心能廣為流傳,大慈大悲之情,人盡有之,世間之 大浩劫將可安然度過。
佛度有緣人,佛門中人皆具之使命,責任是自己給自己的功課。解迷助悟是 常情,活得正確才是理,行佛道則須無上之情操。
真須是以非常之心來求教,汝必以非常之情回之。
假須是以不敬之心試之,汝以 婉轉玩笑避之。
若人毀辱,汝認了。
若人謗之,汝無動於衷。
若人讚之,汝無起心動念。
若人愛之,汝以包容之心包之。
若人不正,汝須導正其念,念若生則佛心起。
六十三、怎樣的作為有辱佛教呢?
佛門中人皆該不善算而善。
修佛心、弘佛法、度佛人、是佛門中人各個皆具之使命。發願後必行,沒行願則 空,行之有道才能積德,因緣就滿,無愧天地自身。
言過於實必然虛偽,質過其文孤陋寡聞,
道高路遙難有正道,真正佛心咫尺心頭,
眾生頑愚捨本逐末,焉知高僧凡人居多,
僧侶之身凡人之心,淨、利相伴如何修行,
雕蟲小技高僧自稱,有辱佛門自欺欺人,
佛之正道清淨莊嚴,修行尚須誠信良真,
徒之無求師之利用,此等情操豬狗畜生,
非是吾語不近仁道,人間卻存諸多無明,
名聞利養盼能留魂,古之聖賢無求無爭,
大師無德立寺封神,香火裊裊輪迴不生,
吾乃極樂藥王菩薩,今居淨土亦憂眾生,
淨玉吾徒代吾執筆,三十六相心有眾生,
眾生修行當下可成,良知良能伴己此生,
人間路短甚多紛爭,天外有天靈魂提昇。
六十四、有眾生
人間道上難不難 心生壓力視平常
解理才能法相伴 無理視法為那般
吾獨授汝千年法 心法是吾無價寶
無價寶物非凡傳 汝要授徒必心觀
凡人情操高無幾 一視同仁雖然好
法不外傳才重要 法之妙心先悟道
沒有道心佛難找 法寶守則汝當牢
用心用力是汝好 吾助汝理雖然妙
佛法高深汝難料 精進成汝之必要
三十六相實在妙 人人皆具其中貌
雖言自性不知曉 法神助悟即知道
不分老少富貴嬌 自醒皆由自悟了
汝助悟時不言相 法語開導點他擾
凡人俗情多牽掛 語多重複心不細
糊裏糊塗佛法中 自性並非樣樣懂
強出頭來性格衝 非凡人中粗俗種
皆因驕縱不順從 傷到要害痛很久
尚未療傷心已慌 若是真正有擔當
良師必須識病端 病端之源為那般
患者若能自知覺 才能下手開藥方
凡人修佛皆一般 病情一般卅六樣
有急有緩有平常 汝必細心多思量
般若慧眼須明朗 誤判斷會誤修養
只要心俗即稱凡 凡人開口不離我
戀戀紅塵無明生 脫俗超凡在個人
吾是護法兼顧問 只要助悟早修成
無求無悔是吾心 不捨不棄汝佛心
心中正坐佛經文 口裡法理能佈眾
行動必備誠與真 信守奉行佛門人
淨土極樂非常人 菩薩行中必先行
行至處處皆成蔭 兒孫子女亦修成
六十五、第八意識乃阿賴耶識,並非無藏識。
第八意識乃阿賴耶識,並非無藏識,仍有藏意識。
修心悟佛者該了解,意念為何?
當人性無法自律時,即須高明般若智,明白自性 能及與不能及,進而以意念自控種種尚未萌芽之意念種子,此乃修行成佛與否之 最最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