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
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諸天、龍神、夜
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土諸來
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劫,
有佛號日月淨明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
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訶薩,七十二恒河沙大聲聞眾,
佛壽四萬二千劫,菩薩壽命亦等。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
,及以諸難。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垂寶華旛,寶瓶香爐
,周遍國界。七寶為臺,一樹一臺,其樹去臺,盡一箭道;此諸寶樹,皆有菩薩
、聲聞而坐其下;諸寶臺上,各有百億諸天,作天伎樂,歌歎於佛,以為供養。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是一切眾生
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
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
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
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旃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又
雨海此岸旃檀之香。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作是供養已,從三昧
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旃檀、薰陸、
兜樓婆、畢力迦、沉水膠香,又飲薝蔔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於
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燃身,光明遍
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
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
、末香、塗香、天繒、旛蓋,及海此
岸旃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
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
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
供養已,命終之後,復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於淨德王家,結跏趺坐,忽然化生
,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 我經行彼處
即時得一切 現諸身三昧
勤行大精進 捨所愛之身
供養於世尊 為求無上慧
說是偈已,而白父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眾生
語言陀羅尼,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頻婆羅、阿婆等偈
。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白已,即坐七寶之臺,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往
到佛所,頭面禮足,合十指爪,以偈讚佛:
容顏甚奇妙 光明照十方
我適曾供養 今復還親覲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猶故在世。爾時日月淨
明德佛,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涅槃時到,滅盡時至,汝可安施床座
,我於今夜當般涅槃,又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於汝,及
諸菩薩大弟子,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諸寶樹寶臺
,及給侍諸天,悉付於汝;我滅度後,所有舍利,亦付囑汝,當令流布,廣設供
養,應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淨明德佛,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已,於夜後分,入
於涅槃。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見佛滅度,悲感懊惱,戀慕於佛,即以海此岸旃
檀為,供養佛身,而以燒之。火滅已後,收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
萬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剎莊嚴,垂諸旛蓋,懸眾寶鈴。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
復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供養舍利。便語諸菩薩大弟子,
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眾: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作是語
已,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燃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
,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爾時諸
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喜見菩
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於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大
眾中,立此誓言: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
。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
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其所捨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
萬億那由他數。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
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
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
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宿王華!譬
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
最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
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
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
諸闇,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
此經亦復如是,於眾經中,最為其尊。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
是,諸經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
、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
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
,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
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
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
;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
,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
得船、如病得醫、如闇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闇。此
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若人得
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
若書是經卷,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旛蓋、衣服;種種之燈,蘇燈油
燈、諸香油燈、薝蔔油燈、須曼那油燈、波羅羅油燈、婆利師迦油燈、那婆摩利
油燈供養,所得功德亦復無量。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
量無邊功德。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盡是女身,後不復受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
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
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
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
諸佛如來。是時諸佛遙共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
受持讀誦、思惟是經,為他人說,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火不能燒、水不能漂,汝
之功德,千佛共說不能令盡;汝今已能破諸魔賊,壞生死軍,諸餘怨敵皆悉摧滅
。善男子!百千諸佛,以神通力,共守護汝,於一切世間,天、人之中,無如汝
者,唯除如來。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禪定,無有與汝等者。宿王
華!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隨喜讚善者
,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旃檀之香,所得功德,如
上所說。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
,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鳩槃荼等,得其便
也。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所以者何?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
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
,應以青蓮花,盛滿末香,供散其上。散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
於道場,破諸魔軍、當吹法螺、擊大法鼓,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
道者,見有受持是經典人,應當如是生恭敬心。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八萬四
千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讚宿王華菩薩言:善
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
無量一切眾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藥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見性成佛︾目錄
︻見性成佛︱第十一集︼
離緣?一
無相法門?二
道法自然法門?三
無所依循歸空的時候,天地成裂?四
斷滅法門?五
心經中,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六
虛空?七
人類靈覺本覺?八
不安?九
無上甚深之法從何而來?一
無相心法?一一
如何無相?一二
因緣和合而生之法皆屬非法?一三
思惟觀?一四
禪門?一五
禪坐法門?一六
法身乃空覺體?一七
覺體屬於報身?一八
垢厚生相?一九
慧性難顯?二
解脫之道的最最捷徑?二一
如何為佛?二二
任其自由空過?二三
從我的不共法,進入眾生的不共相?二四
情不入境?二五
生空?二六
不生空?二七
何謂心正?二八
明心貴在識不生心?二九
達觀基本,識開理通?三
法師之責?三一
識大?三二
第七識?三三
空觀?三四
無量無邊的氣度?無量無邊的法佈施?三五
花錢於宗教信仰上是不是有利於眾生?三六
我不動念,何以念自升起?三七
無修之靈此生見性並非易事?三八
如何得空平等心?三九
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四
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四一
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四二
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四三
如何識開理通?四四
菩薩行道,一心一德?四五
迷失自性?四六
藏識含心識與意識嗎?四七
轉識成智,借力使力?四八
常念修行,忘記修行?四九
何以無法,住心看境?五
精、氣、神,潰散?五一
如何放空最快?五二
定何相貌?五三
止觀時為何念念自見本心?五四
性的作用力?五五
智足智無?五六
多行不義?五七
囚衣先洗?五八
修行禪宗,甚多一事無成,且非常無力感?五九
不起念?心不住心?六
心該置於何處?六一
為什麼六根收攝根本就不用收攝?六二
無心無相?六三
﹁善男子!未來世中諸惡比丘執著住處,如似俗人護己舍宅,不能依時三月一
移……﹂?(佛說像法決疑經)六四
功用智第一?乃於動念時,念念自見本心?六五
靈、魂,有形無形?六六
止念?六七
魔子魔孫?六八
金剛體?業報身?六九
業劫?七
念念自見本心,亦不以見為見?七一
何以自困自擾?七二
情識住空,感情住空?七三
感情用事?七四
魔的心是虛虛的?七五
情識非住空?七六
何謂心神不寧?七七
舉心不同於生心?七八
生心之時性格顯?七九
作意之時巧智動?八
人人困於自己的自性之中?八一
本質淨白,何以自困呢?八二
眾生佛性住五陰中,若壞五陰,名曰殺生……?(大般若經)八三
心是一切罪福之種子?(金剛心總持論)八四
何者堪稱明師?八五
邪魔外道?八六
《仁王經》說:﹁諸法自性,清淨平等,非有非無。﹂?八七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云:﹁若國欲亂,鬼神先亂;鬼神亂故即萬人亂……
﹂?八八
狂心狂性即成魔?八九
薦拔亡親?九
非根不度,非器不傳?九一
明師口訣?九二
天機口訣?九三
財施與法施有何不同?九四
內魔?外魔?九五
如何心不散亂?九六
本我所造,後我自受?九七
心狂與性狂有何不同?九八
頓悟心性。直超覺地。雖然絕嗣。不為罪過。自有出世大孝。真報祖父之恩?
(萬法歸心錄)九九
有出世之法。除非不在世上行。人間何來出世法?一
︻見性成佛︱第十二集︼
虛空道?一一
相信是他自己的問題,對方話語的疑即是汝之問題?一二
不動地?一三
業中有道?一四
法?非法?一五
法乃方便之道,不取是法,取之非法?一六
放感覺?一七
不以感覺為感覺?一八
元神聚氣成形,正常可返老還童?一九
吸的時候瞬間透過,吐反為心口意觀?一一
何謂氣通?一一一
心法?一一二
佛之言,身、語、密意?一一三
觀心法門?一一四
原大之心無常?一一五
空觀佛門,歸屬唯心論?一一六
菩薩行道無取相而就事論事?一一七
心無相門?一一八
不貪故無取捨?一一九
魔加魔相論?一二
魔?佛?一二一
十種魔相?一二二
心入魔?一二三
心入魔之主要原由呢?一二四
假身不是色身,色身乃假相?一二五
空心視物?一二六
日理萬機何用?一二七
無緣由之困擾,視其空穴來風,採虛非採空?一二八
正氣可導眾生正法,正氣何處生?一二九
無因無相法門?一三
金剛心生般若智除法門?一三一
法非自空,不取乃因?一三二
金剛心無依即無攀緣之虞?一三三
金剛心生般若智除法門,採二面法?一三四
氣弱鬆散即非真體?一三五
可通心,定慧可等持?一三六
心若無體,識心即與塵合?一三七
心所,所心,不甚相同?一三八
定慧等持是提識心,空藏識之習染?一三九
眼見為憑非覺察?一四
人間食物,養凡俗色身?一四一
十個線民,十方行?一四二
自見真如?一四三
文殊云:﹁識念布施、妄想持戒、受於忍辱、放逸精進、及倚禪定、專惟智慧
則為魔事?(佛說魔逆經)一四四
恩師請教您,第七識或第八藏識永恆存乎?一四五
魄聚成魂,散成氣?一四六
脫形?一四七
魂飛魄散?一四八
意與念不同?一四九
念之始?念頭?一五
習順不易,無相乃基本?一五一
色身非真體?一五二
以心印心?一五三
壇經:﹁無相者,於相而離相。﹂所離何相?一五四
壇經:﹁無念者,於念而無念。﹂?一五五
壇經:﹁無住者,人之本性。﹂一五六
本質無心?一五七
平和之心而後平和之性?一五八
心所?所心?一五九
所有心?一六
所無心?一六一
如何除所心?一六二
何謂氣?一六三
邪知見,魔心性者,佛何觀呢?一六四
如何心空?如何性空?一六五
佛種智?一六六
華嚴經:﹁諸佛法身,本性無身﹂?一六七
識無心,浩瀚無邊際?一六八
正定?正慧?一六九
華嚴經:﹁心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中之功用行所指為何呢?一
七
經行?行經?一七一
一切事物都是由識而顯現,何以萬法心生?一七二
善知識?一七三
何謂外護善知識?一七四
何謂同行善知識?一七五
何謂教授善知識?一七六
求福?求壽?求慧?求安?(金剛心總持論)一七七
心存在,性可改?一七八
人生有四事不能離?(法句譬喻經)一七九
佛陀言:﹁若人壽百歲,勤事天下神;象馬用祭祀,不如行一慈。﹂?一八
信奉外道,虔誠精進?一八一
神通可顯否?一八二
學佛沒皈依可以嗎?一八三
調身之法?一八四
上人?一八五
因緣可改變否?一八六
上乘修習無法,法眼開乃累劫修行而得?一八七
高超般若智源於何處?一八八
習氣不同於此生習染?一八九
法門無量誓願學?一九
依循正法,接近善知識?一九一
法乃先聖所留?一九二
陽氣生天為神。陰氣下地為鬼?一九三
既言天堂地獄非實,又何來陽氣生天為神。陰氣下地為鬼?一九四
有為福田?一九五
釋佛教治骨髓,道教治血脈何意呢?一九六
靜坐悟理?一九七
此乃無中生有之由來?一九八
良知與識知?一九九
凝心不動以保神,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現之妄想?二
荷澤神會︽顯宗記︾二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一二
三皈依二一六
一、離緣?
答:因緣隨己運,常情緣看盡。
二、無相法門?
答:無相修持法門乃六祖傳吾之法。眾生可依循《六祖壇經》精研,解其中之道
。
三、道法自然法門?
答:心想念依,無想無依。
此修行,非外緣,非自緣,乃隨緣。
四、無所依循歸空的時候,天地成裂?
答:然也。此裂指分解。
五、斷滅法門?
答:絕空無情之修。
此修苦不堪言,意念成分裂狀態。此斷滅法能快速提昇,使心歸於虛無飄渺
。
六、心經中,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答:色見除,佛見是也。
因於佛見,故無見。
七、虛空?
答:指法界。
界乃次第之意。
虛空即無極。
八、人類靈覺本覺?
答:自性本存乎之能力。
此自性乃指本質種性是也。
九、不安?
答:乃有所顧忌,此顧忌謂之障道因緣。
十、無上甚深之法從何而來?
答:淨心自生之妙法,即是無上甚深之法。
十一、無相心法?
答:在你生心的時候,不去取相。
十二、如何無相?
答:心不起念。
十三、因緣和合而生之法皆屬非法?
答:法本無形,不取是法,取了非法。
十四、思惟觀?
答:念心合一,尚須轉識成智。
十五、禪門?
答:離念無隔障。
心經內文即與此禪門相融通。
十六、禪坐法門?
答:面壁沉重,萬象浮現,命門大開,空體無礙……。
十七、法身乃空覺體?
答:法身本身並無苦樂,能極樂者乃另一真體。
十八、覺體屬於報身?
答:覺體借色身而修養。
十九、垢厚生相?
答:作意才起作用力。
二十、慧性難顯?
答:因智能不足,故需正法補足。
二十一、解脫之道的最最捷徑?
答:即是在心上下功夫。
二十二、如何為佛?
答:悲心乃基本原素。
學佛作為。
二十三、任其自由空過?
答:識起念,意念不起。
二十四、從我的不共法,進入眾生的不共相?
答:情不入境。
二十五、情不入境?
答:心死難解其結,亦會情不入境,僅是異於無相之不住相。
前者若癡若呆,後者明白清楚。
二十六、生空?
答:提識理而後放下,乃無記空,此時動功用智。
二十七、不生空?
答:空相有相,僅是不執空。
二十八、何謂心正?
答:行不亂其心志。
不違本願,心正是也。
二十九、明心貴在識不生心?
答:此乃不自困情境之中。
自見陰魔而後放下。
三十、達觀基本,識開理通?
答:博學多聞,學無止境,因於明白識理。所謂識理明,無礙智,般若體自空。
三十一、法師之責?
答:揭開理示人,乃法師之責。
理通法融才能成助緣。
自認證法師者,乃魔子孫。
三十二、識大?
答:法身自見,無心無苦,此法身即是識大。
三十三、第七識?
答:第七識須識田動才有作用。
末那識即見聞覺知控管之識。
三十四、空觀?
答:識心觀自性,牽引明人一般事。
三十五、無量無邊的氣度?無量無邊的法佈施?
答:無量無邊的氣度乃佛。
無量無邊的法佈施乃行者。
三十六、花錢於宗教信仰上是不是有利於眾生?
答:金錢用來養色身,非養法命。
三十七、我不動念,何以念自升起?
答:此刻識自本性。
三十八、無修之靈此生見性並非易事?
答:見自本心而後才能見自本性。
無修慧濁,見性定然不易。然若解解脫之道,精進六度般若,明心見性定然
。
三十九、如何得空平等心?
答:無人我是非,即是得空平等心。
此乃我相、人相,盡除之意。
四十、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
答:於定慧等持同時,能見第八藏識之習氣毛病,進而自淨化。
四十一、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
答:第七識乃執見之識,能容謂之平等。
四十二、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
答:就事論事,尋根尋理,識開理通,使意成身。
四十三、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
答:前五識僅媒介,與意識相通,隨順圓融。
四十四、如何識開理通?
答:六識開,七識通。
四十五、菩薩行道,一心一德?
答:對境同時,心自起念,法法自生,隨即放下。
四十六、迷失自性?
答:困於自己的情境之中,即所謂意識世界,定然無法照見五蘊皆空。
四十七、藏識含心識與意識嗎?
答:第八藏識即八識田,第一識至第七識,皆包含於其中。
四十八、轉識成智,借力使力?
答:六根出門,同時自見自性種種相生,智生於此。
四十九、常念修行,忘記修行?
答:常念修行|不枉此生,心有眾生。
忘記修行|無我真修行。
五十、何以無法,住心看境?
答:無念才能住心看境。
定性不足乃其主因,心如雀躍,汝心安不住,如何住心看境?
五十一、精、氣、神,潰散?
答:就天人而言,天壽將近。
就凡夫而言,大病將臨。
五十二、如何放空最快?
答:以無我為本,放空最快。
五十三、定何相貌?
答:定無相貌,法空是也。
五十四、止觀時為何念念自見本心?
答:無思慮的狀態下,此時心如止水。
五十五、性的作用力?
答:有修沒修性的作用力皆相同。
五十六、智足智無?
答:般若智空之意。
解法性本空,於法無取捨,我見盡除。
五十七、多行不義?
答:地獄受刑而後囚牢,如人間一般,直至陰壽用盡,而後投生低等靈。
五十八、囚衣先洗?
答:習氣習染即自困處,追究其來隴去脈,而後解放。
五十九、修行禪宗,甚多一事無成,且非常無力感?
答:好高騖遠之心。
到處訪名師,不解理路自通,佛心自求。親近善知非不可,若真善知該提昇
神速才是,何來自困之理。
六十、不起念?心不住心?
答:不起念即淨心無念。
心不住心因於無心。
六十一、心該置於何處?
答:僅一靈覺,無處生心。
六十二、為什麼六根收攝根本就不用收攝?
答:因為淨心無念即不起念;不起念何來收攝之道理。
六十三、無心無相?
答:心無相門。
心空而後性空,性空而後法空。
無心因於人性盡除,乃無相之基本。
六十四、﹁善男子!未來世中諸惡比丘執著住處,如似俗人護己舍宅,不能依時
三月一移……﹂?(佛說像法決疑經)
答:行者乃為眾生行事之人,故以天地為宅,無需道場。
能容之心才是真道場。
六十五、功用智第一?乃於動念時,念念自見本心?
答:慧需無心,才不會反其所用。
六十六、靈、魂,有形無形?
答:魂非有形物,魄散成氣、魄聚即魂。
靈乃有形之氣體。
六十七、止念?
答:感與覺隔開,成佛才可意成身。
六十八、魔子魔孫?
答:佛門弟子,人人無我有他,責任重大。
自認何方神聖,執我修行者即是魔子魔孫。
六十九、金剛體?業報身?
答:修法身即修金剛體。
修四大假合之身屬業報體。
七十、業劫?
答:良心泯滅者十之八九。
業劫指人禍。
七十一、念念自見本心,亦不以見為見?
答:此即無法縛。
七十二、何以自困自擾?
答:起因執己之見,故所知成障。
七十三、情識住空,感情住空?
答:平等,大愛之基本。
情識住空才不會有分別愛。
七十四、感情用事?
答:感覺運作成五蘊。
七十五、魔的心是虛虛的?
答:故言語顛三倒四。
七十六、情識非住空?
答:情識無覺。
無覺無主見。
七十七、何謂心神不寧?
答:於修行乃指念力無法集中。
集中之念力乃為氣不鬆散。
七十八、舉心不同於生心?
答:生心之時,性格顯。
舉心之時,巧智動。
七十九、生心之時性格顯?
答:此時牽一髮動全身。
八十、作意之時巧智動?
答:舉心是妄。
自見之時,放下。煩惱即刻轉菩提。
八十一、人人困於自己的自性之中?
答:自性,所謂之英雄本色。
人性盡除,能生法之本質亦稱自性。
八十二、本質淨白,何以自困呢?
答:因於不了解真我,反為塵染所蔽。
般若智慧不足乃其主因。
八十三、眾生佛性住五陰中,若壞五陰,名曰殺生……?(大般若經)
答:五陰雖言空蘊,然隨靈魂不滅未停歇。
八十四、心是一切罪福之種子?(金剛心總持論)
答:經心同時妄念生,而後收納入第八識田。
八十五、何者堪稱明師?
答:明心見性,識開理通,人性盡除,轉正法輪者。
八十六、邪魔外道?
答:執己知見、怪力亂神、心外求法、自命非凡。
八十七、《仁王經》說:﹁諸法自性,清淨平等,非有非無。﹂?
答:心自生之法,無一不淨。因其自生,故自滅。
真如自起念。
八十八、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云:﹁若國欲亂,鬼神先亂;鬼神亂故即萬人
亂……﹂?
答:妖魔當道,起因人心起盜。善良無明迷信自誤。自立門戶彼彼皆是,佛心外
求與低等靈魂交涉,導致民心不安,心神不寧。
此乃共業所致,上位者當視眾如己出。
八十九、狂心狂性即成魔?
答:持戒律乃為保護自身不犯險。
修行者皆該淨心、淨口、淨業。
九十、薦拔亡親?
答:七七四十九天內,高僧大德共設水陸大法會。
九十一、非根不度,非器不傳?
答:傳佛心印,續佛慧命。
九十二、明師口訣?
答:此乃聖傳聖,心傳心。
此需要上上利根。
九十三、天機口訣?
答:信願行者,智高慧明,力求明師,得以心心相印,口耳相傳,成佛正道。
無根大小。
九十四、財施與法施有何不同?
答:財養色身。
法養慧命。
九十五、內魔?外魔?
答:照見五蘊皆空,先調自心之魔;而後才能六根收攝,不為境所拘,降伏外魔
。
九十六、如何心不散亂?
答:正念即心不散亂。心不散亂,意不昏沉,任憑外道亦無法干擾。
九十七、本我所造,後我自受?
答:怎樣的性格,給出自己怎樣的人生內容。
九十八、心狂與性狂有何不同?
答:心狂,行陰、想陰動,起因自我執見。
性狂乃累劫受薰習之習氣所導致。
九十九、頓悟心性。直超覺地。雖然絕嗣。不為罪過。自有出世大孝。真報祖父
之恩?(萬法歸心錄)
答:世間小孝。出世大孝。累劫雙親。造業受報。墮落三途。
速成正覺。救親大孝。
一OO、有出世之法。除非不在世上行。人間何來出世法?
答:學道之人,不染世緣謂之出世。
一、虛空道?
答:萬象自然生滅,我自如如。
虛空道即自然道。
二、相信是他自己的問題,對方話語的疑即是汝之問題?
答:此謂之反聞聞自性。
三、不動地?
答:心。
善根堅固,根自利器,名不動地。
四、業中有道?
答:乃指能自見習染之源頭。
意識心即念頭。
五、法?非法?
答:遇緣和合而生謂之法。
取法相謂之非法。
六、法乃方便之道,不取是法,取之非法?
答:法無定相故。
七、放感覺?
答:謂之自性用,此時覺性提。
八、不以感覺為感覺?
答:此乃真性自用。靈覺自起念。
九、元神聚氣成形,正常可返老還童?
答:此乃靈學修持法門。
十、吸的時候瞬間透過,吐反為心口意觀?
答:此乃氣道法門派別之修持法。
十一、何謂氣通?
答:任督二脈,一氣可通。
心平氣和,無需化氣,氣自化。
十二、心法?
答:佛菩薩加持教導我,使我能解不解之法義,以心印心,令我能融匯貫通,所
以破迷解悟之法,即是心法。
清淨心自生之法。
十三、佛之言,身、語、密意?
答:法無設限,心開似三摩地,體同法界,無有邊畔。
十四、觀心法門?
答:舉心見的是妄。
見心的是如來。
十五、原大之心無常?
答:心念從未停歇,幻化無窮無盡。
十六、空觀佛門,歸屬唯心論?
答:楞伽經:﹁離諸因緣相應相見﹂。
十七、菩薩行道無取相而就事論事?
答:靈性雖然提昇,色身感覺依存。
十八、心無相門?
答:法無法義,於法無分別。
十九、不貪故無取捨?
答:無生故說空。
二十、魔加魔相論?
答:轉識成智不成,反成魔心性,甚多行者如此。
二十一、魔?佛?
答:魔自認是佛。
佛能自見魔考。
二十二、十種魔相?
答:貪懶相、瞋慾相、癡迷相、困惑相、自傲我慢相、疑神不安相、狂妄自大相
、憂柔寡斷相、眼露金光相、自哀自憐相。
二十三、心入魔?
答:相貌俗。
二十四、心入魔之主要原由呢?
答:修行恨產生,自性對制抗衡。
二十五、假身不是色身,色身乃假相?
答:佛說無生菩提道修行法門。
二十六、空心視物?
答:此物乃你的習染。
二十七、日理萬機何用?
答:悠遊自在心空。
二十八、無緣由之困擾,視其空穴來風,採虛非採空?
答:此乃無因無相修行法門。
二十九、正氣可導眾生正法,正氣何處生?
答:正心氣平和可得。
三十、無因無相法門?
答:覺察自性,而後歸零。
三十一、金剛心生般若智除法門?
答:因慧設限於智生之時,為得無礙智,故取此修行法門。
三十二、法非自空,不取乃因?
答:此乃金剛心生般若智除修行之基本。
三十三、金剛心無依即無攀緣之虞?
答:自清楚心生何法,然而視其萬緣,此時金剛心形成無依狀態。
三十四、金剛心生般若智除法門,採二面法?
答:不取造作,心自生法。
三十五、氣弱鬆散即非真體?
答:靈體聚氣成形,所成之體謂之真體。
三十六、可通心,定慧可等持?
答:你的心,沒困住的當下,你的心。
三十七、心若無體,識心即與塵合?
答:靈覺本空體,非無體,隨緣生,隨緣滅,知心空本寂。
三十八、心所,所心,不甚相同?
答:心所侷限,此乃見聞覺知作用力。
所心乃自認自恃之心。
三十九、定慧等持是提識心,空藏識之習染?
答:定慧等持,才能意中清淨,僅一動作,分派學習。
四十、眼見為憑非覺察?
答:凡俗人等透過感官,覺性提,知見生,認定即當下所見,取其所見,為其覺
性所居,故心住於相,反無法自見。
四十一、人間食物,養凡俗色身?
答:法身實為不食人間煙火。
四十二、十個線民,十方行?
答:可不七情六欲任其自由。
四十三、自見真如?
答:意識裡面的心體成空體,此乃自見真如。
四十四、文殊云:﹁識念布施、妄想持戒、受於忍辱、放逸精進、及倚禪定、專
惟智慧則為魔事?(佛說魔逆經)
答:住相布施、存心持戒、有生法忍、死修佛學、貪著禪味、執法修行即屬入魔
。
四十五、恩師請教您,第七識或第八藏識永恆存乎?
答:兩者一體兩面,直至淨空。
靈即第七識。
魂即第八藏識。
四十六、魄聚成魂,散成氣?
答:魄如同傳導神經。
四十七、脫形?
答:此脫形非指臨終,四大假合之分散。
無心修善者,其相貌無自身之個性,吾稱脫形。
四十八、魂飛魄散?
答:佛教而言,魂飛魄散即心猿意馬。
四十九、意與念不同?
答:意即意念之始。
念頭指念之癥結所在,即關鍵處。
五十、念之始?念頭?
答:念之始指生心。
念頭指作意之功用智初提。
五十一、習順不易,無相乃基本?
答:融於自然才不為境所拘。
五十二、色身非真體?
答:色身假合,與靈氣相通,賴意識而動,成物。
五十三、以心印心?
答:此乃聖作。
不經心作意非凡能為,乃聖者之修,頓悟即是。
五十四、壇經:﹁無相者,於相而離相。﹂所離何相?
答:自心所生之相。
五十五、壇經:﹁無念者,於念而無念。﹂?
答:使之念自生自滅。
五十六、壇經:﹁無住者,人之本性。﹂
答:念念相續,未曾停歇。
五十七、本質無心?
答:謂之性。
五十八、平和之心而後平和之性?
答:平和之心用於念念自見本心。進而化氣。
平和之性無心,氣自化。
五十九、心所?所心?
答:心所在自性中
加執見才稱所心。
六十、所有心?
答:乃指覺性提不提,提者功用有智。
功用有智,所有心。
六十一、所無心?
答:不提識理者謂之所無心。
如稚子一般。
六十二、如何除所心?
答:識生心,所心。
識不生心,何所之有。
六十三、何謂氣?
答:一、推動功用智之力道謂之氣。
二、功用自會產氣。
六十四、邪知見,魔心性者,佛何觀呢?
答:毀謗正法。及一闡提或有殺生。乃至邪見及故犯禁。我於是等。悉生悲心。
同於子想。……(大般涅槃經)
六十五、如何心空?如何性空?
答:照見五蘊皆空。
六根收攝,性自空。
六十六、佛種智?
答:清淨之如來藏識。
清淨心自生之法即是佛種智。
六十七、華嚴經:﹁諸佛法身,本性無身﹂?
答:僅一靈覺。
無壽者相是也。
六十八、識無心,浩瀚無邊際?
答:識心不生即是不動念頭。
自身容於虛空瀟灑自在。
六十九、正定?正慧?
答:正定,完全沒有思慮。
正慧,內靈透澈。
七十、華嚴經:﹁心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中之功用行所指為何呢
?
答:神通。
七十一、經行?行經?
答:經行,心自生萬法。
行經,菩薩道行轉正法輪。
七十二、一切事物都是由識而顯現,何以萬法心生?
答:萬法唯識,能見識者乃心。
故修行於心上下功夫。
七十三、善知識?
答:《法華文句》四曰:﹁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
。﹂
七十四、何謂外護善知識?
答:護持善法者。
幫助修行善道者,方便安穩修行。
七十五、何謂同行善知識?
答:助緣。
彼此成全成就,互相切磋者。
七十六、何謂教授善知識?
答:佛書。
上師。
七十七、求福?求壽?求慧?求安?(金剛心總持論)
答:求福,莫過齋戒布施。
求壽,莫過不殺放生。
求慧,莫過廣學多聞。
求安,莫過省禁是非。
七十八、心存在,性可改?
答:無王心何用。
七十九、人生有四事不能離?(法句譬喻經)
答:一者在中陰中,不得不受生。
二者已生,不得不受老。
三者已老,不得不受病。
四者已病,不得不受死。
八十、佛陀言:﹁若人壽百歲,勤事天下神;象馬用祭祀,不如行一慈。﹂?
答:壽無長短,在於善用此生。
大慈大悲乃最上之供養。
八十一、信奉外道,虔誠精進?
答:種性邪,錯知解。
正知見乃心空自得之般若智。
八十二、神通可顯否?
答:不可顯。
助度眾生,善巧方便難免。
八十三、學佛沒皈依可以嗎?
答:心向佛更勝形式。
依教奉行,乃真皈依。
八十四、調身之法?
答:五戒、十善、六度般若等等,皆是調身之法。
八十五、上人?
答:上德之人。出家人之尊稱。
淨心無念,出三界,斷見思二惑,是謂上人。
八十六、因緣可改變否?
答:凡俗人等,業因受報。除非念轉性移,否則因緣難改變。
八十七、上乘修習無法,法眼開乃累劫修行而得?
答:人間巧智,凡俗皆有。般若體空,自生之法,即得累生累世習氣污濁除盡,
才能離四相。
八十八、高超般若智源於何處?
答:此乃空心自生之法。
人性盡除簡單,習氣除之不易,性淨方可得。
八十九、習氣不同於此生習染?
答:習染即人性,轉識成智可漸除。
習氣盡除需要高超空智,性淨定然慧與天齊。
九十、法門無量誓願學?
答:勤學猛修未必一世成佛,何況局限學習。凡俗庸愚,忘卻佛陀之語,法門無
量誓願學。
九十一、依循正法,接近善知識?
答:非依人,乃依法。
凡俗局限一門深入,不解法無門。
九十二、法乃先聖所留?
答:何方神聖能自立門派,自設法別。
佛教僅一門,別無其他。
九十三、陽氣生天為神。陰氣下地為鬼?
答:精為虛中靈,即原神是也。
魂飛魄散,魄氣乃氣化所生。
其陽氣護其本陰之靈,此即靈修之理。
九十四、既言天堂地獄非實,又何來陽氣生天為神。陰氣下地為鬼?
答:此言乃指萬象心生,心住境受困其中,隨及自我執見,而擇其歸去之處。念
轉性遷即可免於受困六道之中。天堂地獄皆存乎。
九十五、有為福田?
答:有為之修,乃種福田,再來自受樂果。
法身修行,己飢己溺,助度眾生靈性提昇,免於輪迴六道。
九十六、釋佛教治骨髓,道教治血脈何意呢?
答:道家,修真養性,無門為法門。道法自然,清淨無為。治其血脈乃淨化自性
之意。
佛教以明心見性為道,六度般若為德,脫胎換骨,真治骨髓。
九十七、靜坐悟理?
答:眾生誤解其中之義。
行起坐臥自然中。此靜坐指心如如不動,不為境所拘。
九十八、此乃無中生有之由來?
答:混屯無始稱謂無極。
無極氣化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一陰一陽,兩儀互交
。四象五行,而生萬物。
九十九、良知與識知?
答:良知無心,乃自發性。
識知有念,因其提識理,功用智動所導致。
一OO、凝心不動以保神,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現之妄想?
答:金剛經中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荷澤神會︽顯宗記︾
無念為宗,無作為本,
真空為體,妙有為用。
夫真如無念,非想念而能知;
實相無生,豈色心而能見!
無念念者,即念真如;
無生生者,即生實相。
無住而住,常住涅槃;
無行而行,即超彼岸。
如如不動,動用無窮,
念念無求,求本無念。
菩提無得,淨五眼而了三身;
般若無知,運六通而弘四智。
是知即定無生,即慧無慧,
即行無行,性等虛空,體同法界。
六度自茲圓滿,道品於是無虧,
是知我法體空,有無雙泯。
心本無作,道常無念,
無念無思,無求無得,
不彼不此,不去不來。
體悟三明,心通八解,
功成十方,富有七珍,
入不二門,獲一乘理。
妙中之妙,即妙法身;
天中之天,乃金剛慧。
湛然常寂,應用無方,
用而常空,空而常用。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
空而不用,便成妙有。
妙有即摩訶般若,
真空即清淨涅槃。
般若是涅槃之因,
涅槃是般若之果。
般若無見,能見涅槃;
涅槃無生,能生般若。
涅槃般若,名異體同,
隨義立名,故云法無定相。
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
般若能建涅槃,故號如來知見。
知即知心空寂,見即見性無生,
知見分明,不一不異。
故能動寂常妙,理事皆如,
如即處處能通,達即理事無礙。
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
六識不生,即如如之力。
心如境謝,境滅心空,
心境雙亡,體用不異。
真如性淨,慧鑑無窮,
如水分千月,能見聞覺知,
見聞覺知而常空寂。
空即無相,寂即無生,
不被善惡所拘,不被靜亂所攝,
不厭生死,不樂涅槃。
無不能無,有不能有,
行住坐臥,心不動搖,
一切時中,獲無所得。
三世諸佛,教旨如斯,
即菩薩慈悲,遞相傳受。
自世尊滅後,西天二十八祖,
共傳無住之心,同說如來知見。
至於達摩,屆此為初,
遞代相承,於今不絕。
所傳祕教,要藉得人,
如王髻珠,終不妄與。
福德智慧,二種莊嚴,
行解相應,方能建立。
衣為法信,法是衣宗,
唯指衣法相傳,更無別法。
非衣不傳於法,非法不受於衣;
衣是法信之衣,法是無生之法。
無生即無虛妄,乃是空寂之心,
知空寂而了法身,
了法身而真解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
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
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
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
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
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
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
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
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堤薩婆訶
摩訶般若波羅蜜︵三稱︶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三皈依︾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