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無明妄念 人性篇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 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 ,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 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 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復有學、無學八千 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 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敝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 實故。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 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 ?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 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 ,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 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 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爾時羅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 我名。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 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爾時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并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 於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 安隱天人 我等聞記 心安具足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廣宣此經。爾時世尊, 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法輪,得諸陀 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 ,當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云何?時諸菩薩敬 順佛意,并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 ,周旋往反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 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 而說偈言: 
惟願不為慮 於佛滅度後 恐怖惡世中 
我等當廣說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諂曲 未得謂為得 我慢心充滿 
或有阿練若 納衣在空閒 自謂行真道 
輕賤人間者 貪著利養故 與白衣說法 
為世所恭敬 如六通羅漢 是人懷惡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練若 好出我等過 
而作如是言 此諸比丘等 為貪利養故 
說外道論義 自作此經典 誑惑世間人 
為求名聞故 分別於是經 常在大眾中 
欲毀我等故 向國王大臣 婆羅門居士 
及餘比丘眾 誹謗說我惡 謂是邪見人 
說外道論義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諸惡 
為斯所輕言 汝等皆是佛 如此輕慢言 
皆當忍受之 濁劫惡世中 多有諸恐怖 
惡鬼入其身 罵詈毀辱我 我等敬信佛 
當著忍辱鎧 為說是經故 忍此諸難事 
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 我等於來世 
護持佛所囑 世尊自當知 濁世惡比丘 
不知佛方便 隨宜所說法 惡口而顰蹙 
數數見擯出 遠離於塔寺 如是等眾惡 
念佛告敕故 皆當忍是事 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 說佛所囑法 
我是世尊使 處眾無所畏 我當善說法
願佛安隱住 我於世尊前 諸來十方佛 
發如是誓言 佛自知我心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南無過去多寶佛 五百弟子,記證金仙。多寶佛塔湧其前。樂說起根源。為法求賢。聽演妙蓮詮。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藥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無明妄念 人性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 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 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 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註解】

觀自在
【識田運作如同自然之循環,萬象何等自在,未曾停歇】

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深入智慧經藏,通往自然虛空之道;行經轉經,自化化他,同登彼岸;此時見沉浮之心中經藏智慧海,任由其陰魔自生自滅,情識住空,不取於相】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自了自症,魄氣自產】

色不 異空 空不異色
【萬象緣起虛空藏,空性無定相之形貌,和合萬象之法,成無恆常定相解說】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種性之習染本不存乎,故言色性本空,空體之中有淨性存乎】

受 想 行 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受陰魔生,想陰魔續,行陰無由,陰魔本具,皆由魄氣傳導】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心生法生,即相離相,不困其中,空性空用】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因此,因緣和合之萬象,無存乎之恆常性】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神識之中,六根本清淨,根不染塵,何色之有】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分別心生,設限反成自障自道之眼塵,分別有相,再度納入無記識中】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覺性明朗,覺空無念,性心如來,佛之淨性,不生不滅】

無苦集滅道
【小乘生忍,業息薰染;無心無苦,道法自然】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有修有証,於大乘菩薩道而言即是背道而行】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心經乃安心法門,引導眾生,出離輪迴】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乘菩薩無住涅盤,千變萬化之授教方式,無非助渡眾生同証佛果】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喚醒神識,明朗慧性 一超佛地,真實不虛】 

故說般 若波羅蜜多咒
【觀音心經乃觀音自証之心法,行經同時經行於法海,轉心海法輪】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同入聖道】

 

【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染著源於自性不清淨。內不攀緣,心自淨。外無所住 ,定離垢。 
凡俗人等,六塵無染謂之無相。離六塵非難事,自然順應之平常心可得。 
六塵無染,六根清淨。

 

【五蘊】 

色、受、想、行、識。 
緣起性空,一切所見皆因緣法。 因緣有生有滅故性空。 
色非身,身不生色,色性本空也。受、想、行、識,亦同理。 
緣起性空,並非沒有知覺,乃沒引設,無反覆,歸空自然。

 

【何謂提識理】 

人性習染所居稱八識田(乃第一到第八識),造作習染之處乃心意識。 
心識,色身中假合之部分,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對肉體而言極為 重要,與第八藏識相通。 
意識,修善弟子,該了解此處即道學者謂之魂魄聚合之處。非僅單純言詞所能明 白表示,吾前言死性不改,亦是指未修行之惡習染盡納其中。 心淨乃因意念淨。 

*因果前定與此無關嗎? 
習染造業曰人性,人性造作行為種種成來生之果,謂之因 果。 

*意識之中含藏識嗎? 
然也。 

*藏識中有意念嗎? 
淨玉細聽吾語:「意識即神識。清楚明白心性種種,此神識,可 分辨是非善惡、冷暖、怡悅、興奮、生氣……唯一無有法力(法力乃自然而生) 。佛教書籍中所分別之眼、耳、鼻、舌、身、意,皆含於此神識之中」。藏識乃 如來清淨識,即是元神提昇之處,本身無意念。 

壓力大即是動了第六識。 

不在意乃不動心識。 

不作意是不提第八藏識之意。作意乃不斷的自起念,而自得其樂,因於貪慾,沉 空沉寂……即是。無須包容,不必體解,只因不作意,即無念。 

迷而不清乃第六、七、八識混雜,謂之意念紛飛。 

昏昏沉沉狀態之中,動了第八藏識,還魂還相當下即是。 

頓悟僅直接動第八藏識。 

做夢,意念離體,夢中心念無法自控,動的意識不定。 

觸景傷神乃動了第八藏識。心動而後才會納入意識。 

生氣動心識及第七識。 

苦悶乃動心識、第六、七識。 

焦躁不安,乃動前五識(與第八藏識相通)及第六識,雖言動前五識,反應因人 而異,故動之識不定。 

賞畫時動了心識及第六識。 

想很久,心識及第七識。 

心神喪失,乃是自律神經失調。 

精神耗弱,精、氣、神不足,第六、七、八識雜亂。 

起疑乃動了心識及第七識。 

無題言語乃動前五識,及第八藏識。 

投緣乃意門第六識轉第七識判斷。 

愛幻想,想太多,動了前五識及第八藏識。 

茫然動了心識及第七識。 

失意僅動心識。 

無力感動心識及第六識。 

望梅止渴動了心識及第六、第七識。 

自得其樂乃是動了心識。 

無論空間、時間相隔千萬年,善惡業種皆收藏在第八藏識。 
自性所提之識不同,即產不同之相。相同景物或言語,每一個人於當下有不同反 應,乃因於所提識理不同。誠其意,正其心,所提識理受之改變。 
念念自見本性曰之明心見性。此時意念尚無法自控。第一至第八識識田像平面排 列般顯現於外,乃無念狀態。能達觀之識即是真如本性亦稱菩提種智含藏識(如 來種智含藏識),乃元神提昇之處,其內含經藏能於自然無念狀態,無中生有。 
提識理即是誠其意(欲正其心先誠其意),自我理解見意識。

 

【人性篇】

人性

廢工廠雜物堆積如山,習染即是如如此問題,無法釐清。故因緣法則因此而生。 
人性,即是所謂的習氣毛病,此習氣毛病所生之力而造之業力,即成另一因。此 因即來生所受之果報。業因成熟隨業受報,指人的習染根深蒂固,而後成造作之 因,故云怎樣的人性,給出怎樣的人生內容,且習染一旦成業而生力將會隨著靈 性而投出投沒。故因果乃前造種種,唯有看破放下,然而造作因果之種子,習染 習氣毛病即是此生修行所要自勝之處。 
性格,因習染而來。靈性本身淨,然而人性靈性善巧。身體修行容易簡單,心靈 修行難上難,人性習染盡除才能成佛,佛心透徹空,因性空。 
頓悟漸修即是自覺習染,進而逐漸修改。悟性若開,心性明白。明白覺知自性缺 點進而改之,人性盡除謂之性空涅槃。 
人性,本無形無相,然而形於事相上所表現的種種相狀,即可一目了然,人性甚 多,吾僅取百餘種供予參考。 

●得寸進尺 ●念念紅塵 ●虛情假意 ●忐忑不安
●疑神疑鬼 ●心不在焉 ●悲天憫人 ●息事寧人
●萬念俱灰 ●心猿意馬 ●輕諾寡信 ●活在當下 
●自我解脫 ●好勝心強 ●誑傲自大 ●老謀深算
●勞而府怨 ●勉為其難 ●優柔寡斷 ●自困自擾
●推卸責任 ●正 義 感 ●預設立場 ●感情用事 
●名聞利養 ●搬弄是非 ●自私自利 ●不仁不義
●沽名釣譽 ●自暴自棄 ●恨世忌俗 ●年少輕狂
●患得患失 ●愚庸迷信 ●投機取巧 ●本末倒置 
●心思不正 ●庸人自擾 ●疑心暗鬼 ●逃避現實
●心力不足 ●不以為然 ●樂在其中 ●貪得無厭
●易失分寸 ●悲觀意識 ●意亂情迷 ●唯心所識 
●唯識所辨 ●情入境界 ●隨遇而安 ●以貌取人
●表裡不一 ●反覆無常 ●疑心不安 ●互補作用
●不甘寂寞 ●心無所依 ●放不開懷 ●自命清高 
●自哀自憐 ●默默承受 ●惱羞成怒 ●自我期許
●搖旗吶喊 ●還魂還相 ●如意算盤 ●不切實際
●心之所向 ●拐彎抹角 ●自以為是 ●自我見解 
●能力不及 ●憤世嫉俗 ●熱情如火 ●心急性躁
●忘恩負義 ●冷若冰霜 ●隨心所欲 ●心灰意冷
●見風轉舵 ●煩躁不安 ●無事生非 ●針孔知見 
●念舊懷遠 ●心有不甘 ●魂不守舍 ●將心比心
●求好心切 ●走火入魔 ●活在回憶 ●信以為真
●未雨綢繆 ●投桃報李 ●憂悲苦惱 ●喜怒哀樂 
●任重道遠 ●出方寸亂 ●大驚小怪 ●自不量力
●好逸惡勞 ●玉石俱焚 ●得意忘形 ●自吹自擂
●取義多端 ●口是心非 ●自擾產疑 ●定力不足 
●無題言語 ●口舌是非 ●迎合時勢 ●自我保護
●慾為欲和 ●自亂陣腳 ●暴性叛逆 ●顛倒夢想
●貪名圖利 ●放縱自性 ●憍慢之心 ●鬱鬱寡歡 
●苦口婆心 ●自找麻煩 ●故步自封 ●先入為主
●本性難移

 

【習染疾病篇】 

疾病並非習染,習染是真疾病。病於何因,人人各異,修行法門千萬種無非是為 醫治眾生病症而設,久病成良醫,任何人皆可成為良醫,眾生當解無上道,習佛 法理,脫胎換骨,人間道不久長,離苦得樂,靈性提昇,得永恆法身。然法體本 清淨,眾生自行照此藥處方,自醫治無明妄念種種病症,使之習染毛病散盡,人 格潔淨,業因不在。 
得寸進尺,人常有之,事事計較不知足。當靈性提昇淨化,業力習染自遠離。 

念念紅塵,起因無明智障。明白心能除障礙,照見五蘊皆空即是此意。 

虛情假意,凡俗人等常犯之習染毛病,無真心定然無法自圓場。庸俗心性盡除方 能不再造作特別自找麻煩。 

心疑,同時意不安,導致思惟起猜疑,忐忑不安,疑神疑鬼乃源頭,此性格安全 感缺乏。 

心不在焉,心神不定,思想無法集中,遇事無法自理,他人對其感覺,無法擔當 重任,使自身錯失甚多良機。 

先天下之憂而憂乃悲天憫人之胸懷,此性格之人,最易內心攀緣胡思亂想自困擾 。當解人生無常態可言,無力感自然產生屬正常。 

息事寧人之性格,時而不自知卑下,欺善怕惡人性缺點,息事寧人性格之徒大勇 承擔不足,時而助紂為虐而不自知。 

萬念俱灰,大義不足,與此性格之人相處無建設性可言,時而嘆氣,此性格外在 行為表現,有心無力,內在性格即是不願承擔責任,大仁有缺。 

心念若無法安住,意念就會紛飛,不聽使喚的意念隨心念起飛稱之心猿意馬。 

輕諾寡信,言語輕浮,皆非自重之徒,行事易失分寸而不自知,造成他人心思歪 邪,是造作過甚。 

活在當下即是惜福,起心動念皆為別人而活,雖道重情意,卻難免逼迫自性產不 快樂。 

精誠所至,因於人格之中存乎氣魄,自我解脫,根利器,人之性格中能自用者是 自勝,修行即是戰勝自己。 

好勝心強,使人神智不清,錯誤判斷 而不自覺,諸多凡人、非凡人(佛門中人) 皆因此症不自知而變本加厲,成另一狂傲自大之疾病,此症之好勝心轉狂傲自大 。即是習染毛病成習氣毛病之最佳病例。 

人生幾何,常自嘆息,對於憤世嫉俗口中念念有詞之徒而言,無力感乃初因,自 性中仁義不夠是其根源。無住之心,心有眾生,倘若憤世嫉俗,枉得人身,借境 修真方能靈性提昇,離此流轉門。 

勞而府怨,此種疾病因於病患心性負擔能力有限,卻強迫自性承受無法承受之壓 力,使之勉為其難一次又一次增加,苦惱無法抒解,反成害怕而逃避面對種種。 勞而府怨者缺點乃自性之中存乎計較,即心量不夠寬大是也。 

優柔寡斷,遇事果斷能力有缺,容易導致錯失良機,此疾病病患自己亦明瞭缺點 ,無力面對因於智慧不足,自困自擾,力量無法用於當下。

靈性所以無法提昇,乃因無法戰勝自己狹隘心胸,推卸責任即是自取失敗。 

德於行,性情是自己的問題,不管怎樣的個性都不成為別人的罣礙是義氣夠。正 義感過甚反傷氣。遇事的出發點良善即可。 

蠻橫不講理之徒遇事預設立場,使人人自危,與其之間設防更加,突顯自身立場 ,容易形成難容其他之心態,此性情可解,即是算計心除。 

甚愛必大費,所引發疾病即是疑神疑鬼,此性格之形成於癡,癡引自迷,自迷引 發自性茫然無法正確明辨真相。 

凡事情之發生定然有其原由,不變的定律稱之為道。感情用事定律不夠,平和之 心有缺,焉解順天者昌即是要眾生順乎自然。 

某甲之事告知某乙,某乙之事告知某丙,此舉止即稱,搬弄是非。

開口閉口,為他人著想,通常心藏另一種想法,自私自利者居多。此性格中不乏 不仁不義者,古聖賢有言,巧言令色鮮矣仁,宜戒慎恐懼。 

沽名釣譽,庸人心俗,好勝心態作梗,無心腳踏實地,使之白白浪費光陰。實際 上心性空虛,自身痛苦無傾吐對象。除此習染,定然心無偏激,可免引發危險併 發症。 

名聞利養,起因貪慾,人性無明貪圖眼前,失德失態而不自覺,焉解名聞利養乃 人間道行者之試金石。 

人格發展偏差之徒自暴自棄性格最易導致憤世嫉俗,瞋恨、無明,隨之而生,此 身果報未盡即造作來生之另一惡果報,可憐非常。 

青春易逝,追夢少年輕狂,吸食毒品……等,諸毒素沉澱沒有藥物可治療。神經 問題倍出,道德觀念淪喪。清白自身,社會進步極少數人能自淨無染。多數人性 格變異,使之良善本能無力發揮良效,反使人世間多一毒害,可悲!可憐。傷天 害理,違背道德之作為,累生累劫重罪難逃。年少輕狂人皆有之,當自警惕勿使 自己沉迷不良嗜好,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乃孝之本,鳥獸尚知反哺,不孝敬 堂上者,地獄罪。

自律神經有問題,患得患失,起因自我感覺良好,自我保護能力不足夠,感性但 膽怯。無力面對種種無常,反增心裡負擔。作為言語皆怪異而無能自控,若能自 信能力順從自然,此病可自治癒,此症之不安來自於變動,而產自擾。 

意料之外,常有。人云亦云,常說。開口閉口,有佛。心無正道,怎修。愚庸迷 信,誠信不足,心中主意隨波盪漾,如無主之魂。現今歪道,到處可見,此種性 格可悲可嘆之處即是誤信歪道,助紂為虐,與之形成共業而不自知。 

每次做錯就覺得別人為什麼無法容忍自己呢?可能是有投機取巧的性格。 

人身難得實不可輕之,虛假人生,真實人性,倘使本末倒置,心思不正,即便智 慧聰穎,亦無法自救。養成良好習慣,不貪慾、不自欺欺人,使自性頂天立地屹 立不搖,不隨外緣所拘,方能自覺自醒。心術不正之徒,難成佛門中人。 

明日事今日擾乃庸人自擾,徒增無謂之憂擾,實是無聊無益,反增無明,無明的 人遇事反自亂陣腳。 

疑心暗鬼,正念不足,此種性格自心亦常感不安,對人無法坦誠相待,乃缺失之 ㄧ,其二自性黑暗處亦難自見。 

逃避現實因承擔能力不足,遇事不敢面對,是自欺的行為。此性格乃因不安,此 不安通常因為疑心病所引發的病症之ㄧ。逃避現實定然顯現責任感不足,是缺失 。然最嚴重的是自困自擾不斷,對外表現急,而內在性格,定靜有缺。 

自責,起因於心有餘力不足,無力感乃心力不足所致,倘若無抒解心中困擾,易 導致自暴自棄。 

欲為而不為曰之懶,此種性格不想強逼自己,該說喜歡成全自己的不以為然,易 使自己變本加厲而不自覺,他人對自己的感覺,乃一無法自律者,而不願與之共 事。算來算去算自己即是此種性格,不願付出難成全自己。 

人性往往因為樂在其中,而貪得無厭,貪愛是主因,過甚易成癡。樂在其中引發 的另一問題是易失分寸。 

悲觀意識,乃因長期不安所導致。執於自己認為的負面結果,自困自擾,無法把 結果合理化。 

入境界裡,易意亂情迷。因而唯心所識,唯識所辨,隨著年歲增長,心識成熟才 能離境。 

因緣和合而生緣起。悲歡離合人間路,對於容易情入境界的人而言更加容易感傷 ,而患得患失使自性更產不安,自性不安來自於雜思。 

隨遇而安易顯得責任不足。然而責任感足不足焉能以貌取人。人性往往表裡不一 ,隨遇而安的性格通常較不失真。 

反覆無常,三心二意是也。疑心不安引發疾病甚多,此症亦同。凡人所以遇事心 態如此,起因智巧但自信心不夠,疑心自用,自身亦容易起急躁之火,果決卻反 覆矛盾之性格,使人感覺安全感有缺。 

情人眼中出西施,原因乃自性缺失互補作用,此作用力,能夠滿足自我缺點上的 欠缺。 

常常覺得好無聊,不甘寂寞所引發的疾病之ㄧ。心無所依乃病之源,自我定位成 重要工作,隨著自信增,不安自減,才不會永遠都是很無聊。 

自我本位過甚,易引起放不開懷難成全別人,大義不足,大愛不夠。表裡不一乃 自身不快樂的原因之ㄧ,內在的英雄主義(大男人主義)易導致無法得到別人真 實情感,反覆的病狀即是因此而來,人與人之間為了相應,引發不實,乏自愛缺 自然的表現,久而久之即覺得在此種性格的友朋之前,自顯卑微;然自我本位過 甚者,本身亦因而自蒙蔽自性,更加自命清高。若得用別人的卑微,來滿足自己 的自命清高,如此的自命清高要如何清高呢? 

老是覺得自己受委曲,自哀自憐。 

不管什麼事老是覺得自己錯,默默承受,久而久之謙卑而更加不安。心裡總覺那 裡不對,即該檢討原因於何,才可進步,凡人進步遲緩大多起因於缺乏自我期許 的魄力,把握當下,無力盡除,自我期許即該如此。 

不迫使自性相違之思曰不逼惱忍,可免除惱羞成怒之疾病。惱羞成怒之人,不能 面對缺點進而改之,反把錯誤歸於他人,是弱者的表現。他人對其評論乃修養不 好。 

強者恆強,即是你沒有默默承受的病。然真正的強乃柔能克剛,大智相佐,慧力 相伴,並非搖旗吶喊的匹夫之勇。 

意念停頓在實現與未實現之間的當下,於是身心離境,意念仍然執於彼處。這樣 的執使人沉迷於其中,甚至於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還魂還相(景物皆變,執心不 移)自殺即是如此,無法自主。習染源於習慣於此。故不該執於自己的任何性格 。 

心性非常,不可與之多言多語,此種性格老謀深算,心中謀略難離自私,如意算 盤使之大義不足大仁不夠。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夢想,且未必成真。事與願違病因不切實際的心態作為所 導致之不順暢。此疾病可經由修行提昇自行消除。若能腳踏實地一步一印,不愧 於天地自身。 

倘使人性缺失能逐一修改,人格發展即能完美無缺。心之所向卻無力自求,皆因 勇氣不足,自律不夠。 

語帶玄機之徒,無直心。拐彎抹角起因大體不識,心胸狹隘,大義不足,難有成 人之美。 

聰明反被聰明誤,此性格因自以為是,通常自負性格同時俱備,自我見解亦成進 步之障礙而不自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人格發展受自性局限。 

能力不及,時而心中產無力感。因於能力不足,無能為力,引發之自卑感,進而 產生憤世嫉俗。欲除此症,三思量力。 

熱情如火之徒,心急性躁者居多,存乎浪漫且天真之性情,較易令人誤解,表裡 不一責任感不俱足,僅是樂在當下心態易導致甚多後遺症,自身無法圓融。 

忘恩負義之徒不解知恩圖報為何,反有過河拆橋之心,此種性格大義不足,大仁 不夠,巧智卻不仁不義之徒,最易禍害後代子孫。 

理性且心思平和,表現於外冷若冰霜,焉識此性格存乎賢者之情,聖者之心,平 日雖淡若水,遇事反生慈悲胸懷,木訥剛毅易使人誤會。此症因於成長階段,未 受肯定乃病源,心設限自我保護過甚,非不識情懂愛,是感性有缺,對此類病患 當更加大愛包容。 

隨心所欲使之心生念行動隨而從之。人間道上不如意時而有之,此性格為所欲為 ,進而產驕刁之性,好勝霸氣使他人遠之。 

放下憂慮並不難,凡俗人等疑迷雙具,易導致不安之心性,凡事倘使無能處理即 刻放下,不致於產生挫敗感,更加心灰意冷,一旦失志,就當下給予當頭棒喝。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見風轉舵,此種疾病知音難覓。上無正應妄行取困,下逐 而不舍必致羞吝,可謂取辱無門。人性無明不知羞恥者甚繁,自淨此性尚且知禮 解義,自重第一。 

剛能柔用,天之法也。凡人皆知柔能制剛強。人性煩躁不安社會亂源,此習染病 患,意識自律有失,更加自制方能不無事生非。 

人人心中一把尺,針孔知見,成衡量標準,無庸置疑準確與否,若正知見有缺更 是非常。

不死心,心存期盼念舊懷遠病患症狀,外在表現氣宇非凡,其內在性格癡執並存 。一切因緣和合而生,萬般帶不走,情愛亦是。人間路短,退一步在回憶裡,進 一步才能活出自己。 

意亂情迷,攝意,意動是在心上止念;心動是在意上止念頭。心與意兩者皆定, 即可不意亂情迷。 

德乃自然產物,歸於自然。心有不甘乃責任感不足夠,因果關聯此生因緣,看破 、放下,而後自在,此病症自癒。 

定心離慾為修行。魂不守舍心雜意亂,遇事承擔能力最易有缺失,力量置於當下 ,心正氣盛,方能脫離行屍走肉之形象。

心先生分別、執見、而後瞋恨、無明,隨之而生,將心比心之性格持己之見,感 傷時而有之,若無法自淨此習染,易結惡緣於無形。 

求好心切壓力倍增,放寬心,勿自擾,凡事求好且隨順,自擾引發心思雜混,不 必要。規範有時與得失心並存,能容乃寬己之道也。 

疑,意識裡不安,心無事病自除。疑心病凡人十之八、九存乎。起心動念即自擾 ,自擾過甚乃凡人所謂之走火入魔。存疑產不安,沒有存疑即沒有多餘之不必要 的煩惱。 

靈性僅是瞬間,力量當用於當下活在回憶最是無知。 

人的良心於內行於外,故見解反之。信以為真人性智慧不足是其原因,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未雨綢繆最易杞人憂天,人生悟道易,行道難,難於責任牽絆。遊蕩的心駕馭了 自己的靈,心隨之遊蕩,何來定呢?定能自淨,才能無不安之心。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成佛菩薩,行道難不在種福田,乃在圓融眾生,同生 彼國,投桃報李之心態無須有之。 

放下叫止,不放下叫停,憂悲苦惱人性,凡俗人等皆具,修善道法即是使眾生皆 能離境解脫,莫於此五濁惡世之中投出投沒。

喜怒哀樂人之常情,沉溺其中,無知人間路短,轉眼大限將至。福乃可用完之報 ,享樂一生,福報用盡,今生因來生果,不知行菩薩道廣結善緣,福田自種,枉 費千百年難得一回之人身。 

任重道遠,使人無法放鬆,心情時而處於緊繃狀態。此症病患,心無旁騖,全力 以赴,壓力無法消散,此乃正常反應,凡事但求無愧於心,行道尚且大自在心, 隨著光陰消逝,自然慢慢健康。 

力車亦腕車,知進退,辱不生。出方寸亂,因於涉險之心乏自然定然不安;明白 心,慧攝定,即能無此問題。 

遇問題大驚小怪實是可愛,然此性格凡俗人等多數如此,般若智慧提昇,即能達 觀而見怪不怪。 

自吹自擂乃自不量力之疾病。完美無缺非人間道有之。天人賢聖尚知尋良師,佛 法是藥可解毒。 

難道,難道,難成自己之道,好逸惡勞病患起因氣魄不足。放棄安逸環境對其性 格實是不易,若巧智高明,業造惡習,成另一業因,定然難離輪。 

玉石俱焚的心即是一不作二不休的心。瞋恨起無明,大義不足之徒,難有成人之 美。心寬活快意,此習染病患若能活出自己,心有眾生,方可再得人身。 

獸性駕馭人性,起了狂性易惹事生非,因於無法自律失控之自性,乃得意忘形之 病症,此症病患不自了解自身能力有所局限,若再自吹自擂將使自己淪為他人眼 中之自大之徒。謙受益,滿招損。高談闊論失分寸而不自覺。 

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取義多端,看似義,實是利,口是心非居心叵測。直心道 場,正念是修行者根本,欲除此習性,尚且仁義俱足,方能自淨。 

拋開不是過程,是信念。修行過程介於人性與佛性之間,自身常自擾產疑,佛門 中人一相一行,無非盼眾生能一心一德,自信自己金剛不二之佛心。佛門中人心 無疑惑,才能誠於內信於外。若無法除此執心即離佛甚遠。 

定力不足,因於難忍別人影響。正其心,誠其意,心意堅定,方可不受外力引誘 ,此性格易受控制而引發甚多問題。 

無題言語恐天下不亂,口舌是非病症,心性良善不足,乏義少智,無心無意性猖 狂,有眼無珠心不良,心無容納口易張,性格放縱人必傷。欲除此疾病,持戒定 然,心不庸俗,語不重複,無益問題切莫癡迷。 

隨遇而安,修養。功高無求,修行。無求,無須迎合時勢,是堅忍不拔之情操, 順乎常理,順應自然。無知盲目追求為物所拘,使自己習染更加嚴重,難離境脫 俗。 

坦然,人常缺乏。自我保護,有時出於莫可奈何,此種心態易產疑心不安之病症 而不自知,人與人相處,造作非常,是乏自然之表現。習染並非僅累世累生而來 ,亦有甚多習染源於此生,此疾病欲除,即是視一切所見戲夢一般,莫在意。 

混淆不清之曖昧方式即是慾為欲和。乃良善心念不足。完善的人格,心態作為定 然一致。凡事放利於行多怨,起心作為皆該不自欺不欺人。增福增壽減慾減貪。 

遇事無法理出頭緒,自亂陣腳,定、靜有缺,以清靜之心理事,不入境界是良藥 。 

暴性叛逆,起因易感情用事,任其自性毫無節制之發洩稱之為任性,乃暴性之中 之一類也。人性產暴氣時,思惟停止,然屬於自發性,故可修養自性,更識大體 ,心胸更加開朗,氣度方能無限。 

身業即是果報有關,執著無明想,顛倒夢想,迷惑自性迷信,無明癡執將愈甚。 欲除此症,知命認命,看破放下,運隨著不再自困自擾而順暢。 

於一切法擾於自心者,皆非正派法統。佛教徒必須名利不沾,於此五濁惡世之中 行此難信之法,並非貪名圖利,乃同體大悲菩薩心腸所引,菩薩即是佛心性,世 尊願菩薩行者大愛眾生之心,優於念佛敬佛。

自信即是寵愛自己之基本,然而過度的寵愛自己放縱自性反成任性,常起憍慢之 心,自持戒律,自我約束,不致於自信滿滿更加狂傲。君子與小人之差在於,見 賢思齊,知過能改。 

無法諒解自己產自責,此疾病乃因逼迫自性承受無法承擔之事實,引發鬱鬱寡歡 之心,能除此病症唯一之道即是忘卻一切因緣法則,歸於自然。當你無從選擇又 無法認了的時候,此疾病隨著光陰消逝,仍然無法消散。 

苦口婆心,反反覆覆的叮嚀教育方式,令修行者沉溺其中,更加昏沉,無法頓悟 是死法則,頓悟乃活法。 

故步自封,保守心態所拘,墨守成規,人道焉能離群而居,順應潮流,同流而不 合污,才能自在,局限自己反易起分別、執見,令人覺得乃一不識時務者,順從 柔和的心可治療此疾病。 

先入為主易產固執己見之病症,頑強性格乃重症之ㄧ,人性缺點之所以無法修正 乃因多數人心存乎先入為主的心態,修行之非凡人亦甚多有此疾病,使自性無法 更上一層可惜非常。 

本性難移,凡俗人等因貪、癡、疑惑……種種習染及不足自性,而於五濁惡世中 投出投沒,若欲離此惡道,依循良善知識,修行善道,使自己能離境脫俗。

 

※悲對染著有特殊療效,悲心使自心透過自然反應,是治癒習染的最佳藥物。 
※真心專一無二念。念生,生滅法生;念依,無明妄念起。

 

【自控意識】

人性即凡性,是自性缺點現於前增反常感覺。明白缺點即刻修改之,自控意識非 常不易,習氣毛病非片刻轉念可盡除,人性是累生累世無明引發。 
魂魄不滅定律,並非此生造作,此生結束,三世因果確實存乎。自控意識是修行 者自行守戒,無非是自行成全自己,故法力是自己加持自己的能力。克服種種習 氣疾病,使之不引發惡果,修行即能提昇於有形無形。一個無法面對自身習染毛 病之徒,將如何離六道輪之苦呢?意識自控,止思停慮是也。


【如是我聞之意】

佛經文首,用如是我聞之意乃世尊教導眾生,依法修行登佛境界之意。 


【如何自淨】

人性靈性善巧,鼠有鼠性,鳥有鳥性,人有人性,皆屬萬物本存之自性,然靈本 身淨。 
清楚明白,自身人格缺點進而修改之,使之不再生力造業即是治癒習氣毛病,然 而在外塵境不染,不造新病源,習氣方能自淨。 
嘴甜可醫精神病 銳利可制狂心性 嬌寵任性傲慢症 以牙還牙無遺病 愚庸頑俗不識寶 迷望心中找依靠 疑惑不安轉念好 急心氣焚下重藥 暴氣偏激心離道 躁氣壽短修養提 攀緣不起貧相離

 

【荷澤神會《顯宗記》】 

無念為宗,無作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
夫真如無念,非想念而能知;實相 無生,豈色心而能見!
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即生實相。
無住而住, 常住涅槃;無行而行,即超彼岸。
如如不動,動用無窮,念念無求,求本無念。 
菩提無得,淨五眼而了三身;般若無知,運六通而弘四智。
是知即定無生,即慧 無慧,即行無行,性等虛空,體同法界。
六度自茲圓滿,道品於是無虧,是知我 法體空,有無雙泯。
心本無作,道常無念,無念無思,無求無得,不彼不此,不去不來。體悟三明,心通八解,功成十方,富有七珍,入不二門,獲一乘理。妙中之妙,即妙法身;天中之天,乃金剛慧。
湛然常寂,應用無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用,便成妙有。
妙有即摩訶般若,真空即 清淨涅槃。
般若是涅槃之因,涅槃是般若之果。
般若無見,能見涅槃;涅槃無生 ,能生般若。
涅槃般若,名異體同,隨義立名,故云法無定相。
涅槃能生般若, 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號如來知見。
知即知心空寂,見即見性無生,知見分明,不一不異。
故能動寂常妙,理事皆如,如即處處能通,達即理事無礙 。
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識不生,即如如之力。
心如境謝,境滅心空,心境 雙亡,體用不異。
真如性淨,慧鑑無窮,如水分千月,能見聞覺知,
見聞覺知而 常空寂。
空即無相,寂即無生,
不被善惡所拘,不被靜亂所攝,不厭生死,不樂涅槃。
無不能無,有不能有,行住坐臥,心不動搖,一切時中,獲無所得。
三世 諸佛,教旨如斯,即菩薩慈悲,遞相傳受。自世尊滅後,西天二十八祖,共傳無 住之心,同說如來知見。至於達摩,屆此為初,遞代相承,於今不絕。所傳祕教 ,要藉得人,如王髻珠,終不妄與。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行解相應,方能建立 。衣為法信,法是衣宗,唯指衣法相傳,更無別法。非衣不傳於法,非法不受於 衣;衣是法信之衣,法是無生之法。無生即無虛妄,乃是空寂之心,知空寂而了 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脫。


《我非真我 我本非我》

搜尋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