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三十六相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 女人,有能受持法華經者,若讀誦通利、若書寫經卷,得幾所福?佛告藥王:若 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於汝意云何?其所得福 ,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經,乃至受持一四 句偈,讀誦解義,如說修行,功德甚多。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與 說法者陀羅尼咒,以守護之。即說咒曰: 安爾曼爾摩禰摩摩禰旨隸遮梨第賒咩賒履多瑋羶帝目帝目多履娑履阿瑋娑履桑履娑履叉裔阿叉裔阿耆膩羶帝賒履陀羅尼阿盧伽婆娑簸蔗毗叉膩禰毗剃阿便哆邏禰履剃阿亶哆波隸輸地漚究隸牟究隸阿羅隸波羅隸首迦差阿三磨三履佛陀毘吉利帝達磨波利差帝僧伽涅瞿沙禰婆舍婆舍輸地曼哆邏曼哆邏叉夜多郵樓哆郵樓哆憍舍略惡叉邏惡叉冶多冶阿婆盧阿摩若那多夜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六十二億恒河沙等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 毀是諸佛已。時釋迦牟尼佛讚藥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藥王!汝愍念擁護此法 師故,說是陀羅尼,於諸眾生多所饒益。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擁 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說陀羅尼。若此法師得是陀羅尼,若夜叉、若羅剎、若富單 那、若吉蔗、若鳩槃荼、若餓鬼等,伺求其短,無能得便。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痤隸摩訶痤隸郁枳目枳阿隸阿羅婆第涅隸第涅隸多婆第伊緻柅韋緻柅旨緻柅涅隸墀柅涅犁墀婆底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恒河沙等諸佛所說,亦皆隨喜,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 侵毀是諸佛已。爾時毘沙門天王護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愍念眾生,擁護 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即說咒曰:阿梨那梨那梨阿那盧那履拘那履 世尊!以是神咒擁護法師。我亦自當擁護持是經者,令百由旬內無諸衰患。爾時 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與千萬億那由他乾闥婆眾,恭敬圍繞,前詣佛所,合掌白佛 言:世尊!我亦以陀羅尼神咒,擁護持法華經者。即說咒曰: 阿伽禰伽禰瞿利乾陀利旃陀利摩蹬耆常求利浮樓莎柅頞底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四十二億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 已。爾時有羅剎女等,一名藍婆、二名毘藍婆、三名曲齒、四名華齒、五名黑齒 、六名多髮、七名無厭足、八名持瓔珞、九名皋帝、十名奪一切眾生精氣。是十 羅剎女,與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擁 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師短者,令不得便。即於佛前而 說咒曰: 伊提履伊提泯伊提履阿提履伊提履泥履泥履泥履泥履泥履樓醯樓醯樓醯樓醯多醯多醯多醯兜醯醯寧上我頭上,莫惱於法師,若夜叉、若羅剎、若餓鬼、若富單那、若吉蔗、若毘陀羅、若犍馱、若烏摩勒伽、若阿跋摩羅、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若熱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乃至七日、若常熱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夢中,亦復莫惱。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不順我咒 惱亂說法者 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 如殺父母罪 亦如壓油殃斗秤欺誑人 調達破僧罪 犯此法師者 當獲如是殃 諸羅剎女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當身自擁護受持、讀誦修行是經者, 令得安穩,離諸衰患,消眾毒藥。佛告諸羅剎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擁護受 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何況擁護具足受持、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 香、燒香、幡蓋、伎樂,然種種燈、蘇燈、油燈、諸香油燈、蘇摩那華油燈、薝 蔔華油燈、婆師迦華油燈、優羅華油燈,如是等百千種供養者。皋帝!汝等及 眷屬,應當擁護如是法師。說是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東方琉璃境土光如來(三稱)

 


悟無高低開即是 法無旁門修即知 覺是菩提念力修 佛居心中莫遠求 


佛心佛性人皆有之, 尋根尋性有跡可尋。 
法相之視可助自己,明心見性。 
修改人性回復自性。 無明不生解脫局限。 
借境修真,回歸真如。 情歸佛,愛歸眾。 安心放下即可得, 得失同源根同體, 佛法自然法則中, 無須強求通不通。 
吾聖人層面觀看人世間 如浮雲片片,片刻即逝, 轉變俗情,得悟真諦, 志向必備,世間路死胡同。 塵世間貪、癡、疑之毒, 不可長居久留, 紅塵俗世,夢幻泡影, 不是棄,是不必。 
明者勝己之智, 常理比過真理。 

法輪常轉智慧門, 能納一切憂眾生。

順境逆境當自警 人生風華似幻影 若要明白事真理 理與情字必分離 用心不如明白理 理中須通正確因 因緣法則由此生 三世因果夠融通 修佛為斷因果路 來來去去幾回道 錯失方向時常繞 人性癡迷如這般 心眼自知放下難 凡人皆是慾中繞 聰明自知走正道 

人間─乃損德折福之地。 
人心─乃佛性最俱之物。 

人生之行 在於取捨中尋一正道 
佛心之旅 在於黑暗中點一盞燈 

人生本來一場戲 戲中有理可警惕 奈何世俗不通理 人人皆是從中取 佛法是寶善運用 派上不同之場地 道入心中心可見 法能入理理能融 

貪於起心動念的滿足點上。 
節制慾念愚不生,去慾自止。
慾之張是失的開始, 慾的節制是德的根基。
慾念即起即有念頭, 百念不生即成佛。
修行修片刻的止慾也。 

得失平常心不計 驚慌亂性只為己 
患得患失難自理 心正無得失不及

淨口為何?
一、為眾生少擾 二、為自身少憂 三、為弘法不必 四、為守戒必須

淨口必備佛性揚 口不猖狂禍不沾 
度化無須聰明露 祇須智慧心中坐 

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是覺悟,改之謂修。 
不知道自己的過失還修,沒得修。 

因果循環乃是定,一切隨念而生滅; 一切在於人之作為,定業亦可能轉。
人間至寶是佛書 人間至珍是道德 
心寶法寶意淨空 惟有真如居其中 

大智若癡真空智 大智若愚智無漏 
大智無智是平常 無智之徒性必衝 

大仁不仁心中放 大仁不仁是真仁 
真正大仁無分別 若起分別小人心

仁心並非一定人 萬物皆存慈悲性 
莫要無明眼界定 人形未必無虎心 

大仁必須智勇全 才不作為方寸間 
仁心沉浮為眾生 義薄雲天是大仁 

大愛不愛愛不張 大愛不愛平等心 
大愛必須無慾求 大愛不養虎為患 

大義不義不著相 大義不義理不揚 
大義並非口中存 言行舉止不擾人 

內直外方義正當 順他敬己理必然 
大義德處必相衡 真義不取氣自生 

大德無德德無德 大德無德存中良 
大德之人心必正 利字當頭德外行 

有德之人心中尺 丈量虛空心無癡 
情不入境度眾生 大仁同行德化真 

大勇無勇即是勇 大勇無心性最剛 
大勇不懼為何因 皆是良善心中存 

大勇之人全包容 難關面對不必慌 
以智化勇平常心 真勇無敵識真觀 

無智之徒不識勇 心中無我勇居中 
有勇無智成匹夫 君子之勇即無私 

英豪並非面對剛 處理事情有擔當 
利不傷面為那般 真柔似剛是這樣 

平和心最難修
順服乃最高招 
看破因緣法則
放下心中罣礙 

凡人修行皆一般, 病情一般三十六樣, 有急有緩有平常, 
只要心俗即稱凡, 凡人開口不離我, 三十六相實在妙, 
人人皆俱其中貌, 雖言自性不知道, 法神助悟必知曉,
不分老少富貴嬌, 自醒皆由自悟了。

【三十六相】

●庸人重複言必多
●粗人言詞不明白 
●傲者良藥自己開
●嬌相之人命必哀 
●無心有意口舌相
●多情多理明相藏 
●信以為真愚者存
●超凡人言必中傷 
●非凡人種理相通
●言語輕浮富者相 
●哀天嘆地貧者及
●慾重病者眼神利 
●癡心相貌存心氣
●行者順從識大義 
●清貴相貌必謙虛
●眉目傳情稱美麗 
●壽者相貌最為奇
●夭壽臉形氣短促 
●心中存疑刁相者
●貴人必定多病因 
●平平淡淡清相存
●脫俗笑聲大不同 
●動靜相貌識其中
●頑固相貌聽不懂 
●賢者生來仙人氣
●仁者自性懂法理 
●慈悲善目非凡語
●真相敦厚老實樣 
●聖者行動步調穩
●狂相誑言佛心離 
●念力相貌心中存
●童言童語無知相 
●望相迷失怪模樣
●疑惑嘴角常提起
●瞋心若起火躁急
●無相即是成果相 成果相貌眾不懂 行起坐臥自然中

【庸相】
庸俗相貌懶散行 行起坐臥覺不平 
語多少慮缺自重 庸人何以不自擾 
若能話語自行少 才能自身少煩惱 
能不自擾困先消 自困皆起沒主張 
主張並提明白心 化成力量知分寸 
若要人重先重人 重人必須自重先 
行為操守成灑脫 亦能極樂淨土遊 

庸由心生念力及 心不俗氣庸自離 
三言兩語法常提 庸相消除非凡比

【粗相】

粗相粗俗是真實 粗俗並非身外貌 
言語重複怪異誑 一思一語難自理 
定性不足心不密 若能多慮理事務 
淨口必備醜不露 知書達禮未必行 
禮義廉恥常經心 凡事但求自行好 
莫管閒事少困擾 厚道心念明現時 
佛祖接引西方道 

枝葉無根怎相依 凡人少智慧難提 
吾言粗行狂心裡 率真必備識大體

【傲相】
傲相之人自恃高 見識平凡認高超 
自性缺點從不找 見人缺失不得了 
低俗言語舌上繞 分寸不懂性格驕 
非凡人中多傲種 修為自認已非凡 
非常心念佛遠離 傲慢除卻才不枉 
般若智慧生於勇 離傲才有好前途 
佛之真心空虛無 放下自我見真如 

傲相難容善知識 知識並非全無誤 
人非聖賢當自知 虛心受教除己執

【嬌相】
嬌相欲除還欲生 皆因自滿心中存 
破嬌別無二法則 非常之情不包容 
正念正見加正言 才能使之心轉變 
人生無常他必知 情愛依戀是包袱 
責任承受習自立 去嬌才能懂法理
胡鬧個性不再起 分別情意不再及 
人見人愛皆和氣 脫俗未必非凡比
感念佛法心正念 才知嬌除似神仙

嬌寵本來非壞事 奈何人性常自誤 
借假修真難離癡 嬌非禍種癡是毒

【口舌相】
口舌相貌實難懂 凡事無解自己通
言多必失人皆同 只因偏激性格衝 
無事生非實不容 醜惡皆因口無容 
氣勢凌人無人從 瞋恨心常伴其中 
你非我是理不用 若言身在法理中 
事事應當法中從 無我有他習順從 
縮小自己理即通 淨口必備提昇中 
雖言難修亦要改 口不惡言理必悟 
明白見性自然來 極樂淨土坐高台 

痛心皆因無心語 蓮花吐於淨口裡 
莫要覺吾不仁慈 口舌不除修到毒

【明相】
明白心產智慧容 聞一知十識其中 
祇因其智非凡同 若能慈心加遠見 
仁心大愛多一點 大義成德化他眾 
即能並行佛門中 若想承傳佛門法 
必定情操高不同 傲心不起沒偏激 
一心一德必相融 般若智慧雖生勇 
沒有悟道勇不通 悟道並非容易事 
必須心中沒有事 佛坐心中法相通 
理是道路必須懂 修行並非朝夕中 
一生之責必順從 道非道來自然懂 
法是法則理能融 金剛不二習順從 
法神助悟必圓融 淨土之行即刻中 

心性非常本識勇 知義解理道理通 
心思良善法學擁 悟性最高此相容

【愚相】
愚者相貌遲鈍樣 不明不白不知道 
皆是無主成煩惱 佛之言語雖常繞 
問之道理不明瞭 人云亦云是他好 
善惡不分缺知曉 若想修行非常妙 
佛法理法須自找 習佛須求正確了 
求人未必佛自己 佛書沒寫歪道理 
阿彌陀佛舌上繞 汝讀佛書才正道 

愚人無明自覺高 可悲根性少知曉 
聖人尚知尋良師 佛法是藥可解毒

【超凡相】
超凡相貌智慧眼 心性超凡脫俗點 
並非明白心意堅 自性俱足勇與智 
滄海桑田無所求 超凡人種最自由 
遨遊並非大慾求 心中主張能挽救 
脫俗自性很好修 口齒伶俐是缺失 
若知聰明心中放 心寬勝凡不簡單 
超凡人品真風光 開己心眼往外觀 
淨土極樂是自然 

持聖者心情不欺 超凡了凡必定理 
自擁佛性超凡氣 超凡入聖真入理

【非凡相】
雖然名曰非凡相 性格相貌皆一般 
眼見為憑心意堅 心中含寶成良田 
良田並非方寸點 無邊無際在心田 
大仁大義大愛勇 必定學習樣樣懂 
去執從慧成佛智 佛法必備道理融 
道法自然必須從 淨白無塵佛心現 
淨土極樂一片天 

學佛法理無人及 智慧超群思慮密 
學以致用最得體 自然人生非凡比

【富相】
富相即是樂觀相 眉宇之間必自然 
心中光明口常開 身在悠遊人海中 
不知人生苦樂同 享福享樂不知過 
修行常常擦身過 若能折福損其足 
修行樂事及心眼 名譽並非滿足點 
良行良舉時刻見 布施行佛真正高 
將來才能正果報 

兩手空空佛心中 富有皆因心有道 
佛居心中理明瞭 富相之人凡人少

【貧相】
貧相消瘦見骨面 言行舉止一點點 
過瘦過勞失體面 寒酸只因心中苦 
回首光陰無建樹 空閒時光沒多時 
若能時刻把心放 庸庸碌碌是短暫 
心中清涼地方廣 那兒才可珠寶藏 
人生本來夢一場 富貴只在佛心安 
放縱自性佛法中 借假修真成富翁 

貪是病源貧自來 慾求不放運難開 
煩惱自困成奴才 錢非萬能是禍害

【慾相】
慾相之人分別心 心中主見隨機變 
心性缺失不自由 皆是貪念成苦由 
凡人皆是慾相求 僅是不可慾中游 
慾不擾汝汝自憂 為慾所拘反成囚 
能自留福報相求 沒有貪慾那煩憂 
去慾簡單視正常 貪不起知足自理 
若能自己成主人 才能富貴心中存 
富貴能棄執法理 凡人凡心沒得及 
此種弟子沒得比 淨土極樂盡收眼底 

世間寶物非真實 身外之物怎控制 
患得患失難自主 無底心苦爭虛無

【癡相】
癡情相貌愛難依 常常使之情難離 
焉知情愛不能提 患得患失失自己 
自性若能懂情理 癡情何必小人舉 
成人之美是必須 愛是無由慾不及 
癡情若言無是處 何必無慾心中住 
誠真才能把己度 度化眾生非易事 
自性必定把癡除 自信自重成良醫 
不貪不慾不自欺 並非藥知病即治 
必備精進把經讀 因果循環非常理 
法理能及才能抵 淨土極樂能自己 

若即若離如兒戲 癡非真病無藥醫 
兒女情長青春棄 世間情愛癡最低 
言語不提思不及 癡情無須藥來醫 
片刻轉變心與意 癡非真愛須遠離

【行相】
行者性格必脫俗 情操高尚可成師 
性格真實不服輸 過剛過硬是缺失 
若能時刻把心寬 助人利己柔情現 
情懷高尚人所欽 識情懂愛沒分別 
偏激性格不相連 事事皆繫佛法融 
超凡了凡因用功 將來必定真雍容 
極樂之事問他懂 

行如流水入大海 滔滔法則識性開 
心定意淨浪不在 佛度有緣該不該

【清貴相】
清貴之相上等相 言行舉止近自然 
雖言清貴非高貴 他人意見不相隨 
相者平和心中藏 我行我素任自身 
人是人非沒意見 淨心自然不犯戒 
身口意業無染著 凡人有此沒理由 
皆是前世有德修 戀戀紅塵到白頭 
福慧雙俱少人有 疑心成擾誤己修 
今生若能不虛耗 時刻佛法舌上繞 
正念正信正覺成 淨土極樂是末道 

清靜心存平和氣 修佛凡人能有幾 
虛有人生凡難離 明白心性識道理 
清非真清貴真貴 清貴相貌真智慧
真理全懂法理通 修行之中非凡種

【美相】
美相相貌實非常 常常使之惹禍端 
雖言凡人俗容貌 美貌相較比人高 
自性必定不得了 歲月容貌反成仇 
自戀性格無明起 焉知人身不自己 
著相非常可憐人 修行修到自家身 
若想美貌永留存 心中無相相最真 
非凡脫俗成自然 天仙氣宇如這般 
更存良善心中放 點點滴滴心感念 
化成願力成佛緣 捨己求真尋自身 
開悟了凡著相拋 同上極樂沒煩惱 

美相並非是真物 借用靈性暫居住 
細心保養理應當 切莫成癡失自然 

美相為何汝怎識 春風得意能幾時 
秋意落葉根無主 人身是假美不足

【壽相】
壽者相貌平和氣 生性好禮兼有義 
壽相之人非常道 禮義廉恥全知曉 
並非真正沒困擾 只是不喜尋煩惱 
事事愛與他人提 缺失留在自性裡 
若能執著心放棄 經文口齒常繚繞 
悠遊享壽齊眉高 時刻把握修淨道 
極樂淨土必定到 

公道人心非道理 世事難料壽不及
故情與之沒因緣 生死轉眼多幾年

【夭者相】︵短相︶
夭者相貌實可憐 人身難得似雲煙 
雖言凡壽差不遠 自性怎識壽命險 
若能時刻佛法念 念力能通壽能延 
悟性若開片刻間 脫俗了凡一線點 
菩薩行中必先行 照見人性多盲點 
佛心佛性提早現 更加精進苦修行 
必能時刻佛居間 若想佛心不退念
不戀紅塵無罣礙 佛心相伴極樂點 

因緣果報似有限 夭壽心堅定化險 
凡情那般不眷念 修為良善念力間

【刁相】
刁相相貌平凡容 自性以為大不同 
你爭我鬥他最勇 非常性格實難容 
聰明不足性太衝 人見人嫌不順從 
自身若能不縱容 才是人中真英雄 
方寸之為厚重存 才不性格誤子孫 
佛國道路非難行 心存善念平和氣 
自心即見佛真諦 

得饒人處知饒人 君子何以厚道存 
生不自己死難理 人生難料不自欺

【貴相】
貴相之相富貴樣 行為端正性高超 
相貌雖好易自擾 自困自性不知曉 
若言貴人多忘事 時刻莫忘自檢討 
該忘之事不知拋 舊事重提他之好 
明朝之事今日擾 若不困擾心頭攪 
必定心中存良道 正確道理為良藥 
心鏡時刻明又亮 清楚明白沒煩惱 
淨土極樂心願了 

貴氣凡塵染著少 天仙各個自然好 
真貴假貴天知道 凡俗貴相怎難拋

【清相】
清相存者志高超 皆因自性少困擾
無事生非他不找 自身事兒自己了 
不增他人成煩惱 並非人見人皆愛 
慧眼即知不成害 淨即空得不必找 
良知覺見少不了 慧力常提菩薩好 
佛性明現識正道 極樂淨土非常遙 
沒有助緣到不了 助悟能把自己度 
度己化他佛國住 

靜非真空空似靜 真空似靜除心病 
了凡尚須智高超 智高焉能煩惱拋

【脫俗相】
脫俗並非貌中容 自性超凡不相同 
行為操守全都懂 言語時而笑聲中 
心寬識理不服從 識其性格不從容 
精進才能大不同 法理自然即能通 
修佛修心自身容 明心見性尋芳蹤 
禮義廉恥汝皆懂 只要慧心增大勇 
大仁大德高僧中 大多擁有此相容 
修至明淨透徹空 淨土極樂自己通 

脫俗相貌凡人無 聖心淨潔凡性除 
人心聖心差於此 脫俗聖心尋真如

【動靜相】
動靜相貌識玄機 凡俗人等無人及 
士農工商皆能語 世態冷暖心自理 
識大體解道義理 出將入相超凡氣 
心不狂傲慈悲情 舉手投足心意定 
真柔似剛利不傷 言出必行信且良 
心思細密真高強 若能順理法理揚 
平和正氣非凡比 他日修成必定器 

動非真動靜非靜 動能似靜沒有病 
心動意動動真動 心和意靜靜是空 
動靜方寸即成天 人間天堂在眼前 
動似浮雲靜如煙 心動意靜似神仙

【頑相】
頑相又名固執相 其心存疑剛且強 
凡事只往單面看 解其理來不解意 
事事必須順他氣 自己意見無明白 
糊裡糊塗端上台 不清不楚不明白 
就事論事理不通 與之說明道不容 
凡此三十六相貌 此種相貌最難料 
若想成佛非常道 必定去執少不了 
尚且順理習法理 固執習氣必定棄 
若能明白真事理 亦是佛門真良器 
凡人凡心凡事觀 莫道聖賢不同凡 
貪瞋癡疑樣樣枉 凡人心思雖細密 
各個皆是往裡鑽 人生無常亦有常 
心眼應當知放寬 寬理容道佛心揚 

頑質傲性最難教 隨緣盡份盡己能 
沒有道心佛難找 福德俱足頑相拋

【賢相】
賢者相貌氣宇中 氣勢相貌不同眾 
生於富貴行列中 四書五經能相從 
若言其相有缺少 性格了了不相較 
凡事不較自然妙 心中存善少不了 
自然即是修行好 賢者之德凡人缺 
重他輕己自然隨 偏激本無少分別 
倘使賢者能明瞭 佛之法則通聖道 
超凡入聖離輪迴 佛之法理永相隨 
凡人心境沒人替 佛門中人能有幾 
若言無心成佛道 怎樣才算性情高 
道高路遙非常道 平常心態佛不遙 
咫尺之間心裡找 自知修行好不好 

真正賢者無憂慮 清心寡慾賢能及 
仁愛慈心佛性擁 賢人唯一乏大勇

【仁相】
仁者生來慈眉目 心存善念能自助 
言詞之間多警惕 修行必定存心計 
道理未必常常提 佛心確知居心裡 
汝欲言理他能懂 汝想言法他能容 
仁者缺點大不同 智慧若足能用功 
悟性若開法即通 活用法理佛心中 
大勇行於生活中 修成正果必不同 

仁者責任無人及 凡務自助無他事 
仁愛最忌無智助 仁心受制無法度 
清涼地方任憂添 眾生無苦憂可減 
仁心難得人間尋 聖德才能真仁現

【慈相】
慈相悲心藏於中 慈悲相目凡不同 
仁心若能伴其中 各個皆似慈母容 
慈者心性若要改 即是道義從中擺 
慈仁並非乏大勇 僅是憂心阻隔中 
大仁不仁真慈愛 一視同仁才是該 
祇須了凡悟性開 良藥無門自己摘 
心中淨白無塵埃 透徹心境化眾生 
即是真正佛門人 

慈心無力度眾生 皆因凡性心中存 
了凡尚須智慧增 慈母之心是明燈 

菩薩悲心藏 心中無方向 迷途似羔羊 燃己度他航

【真相】(信相)
真相之人實在行 任何事務盡己能 
確實求真不誑言 言行舉止信為憑 
凡事不喜麻煩人 執於己見是缺失 
行為差錯不寬心 心思細密焉知苦 
困擾自私沒源頭 若想心寬活快意 
拋棄執著是必須 執於何處因人異 
凡事智慧得警惕 無須強求爭道義 
公道皆由佛心理 佛居心中多用功 
修心通達淨土中 

信誠相融行得通 執理修佛反成空 
道法自然悟即懂 感念何須置心中 
能是作為信且誠 真非得理不饒人 
善惡得失本有分 道理尚存真非真

【聖相】(實相)
實相之人性溫良 性格非常不一樣 
若問道理凡人想 行為方寸自思量 
處事重義識情感 一步一印不癡狂 
修行高僧一般樣 若言缺失為那般 
死心眼兒最不良 聖者相貌凡人性 
皆因頑固心中存 知書達禮識大體 
心留餘地能自理 規規矩矩守法理 
明明白白真實義 超凡入聖無人比 

聖人心存真良道 道貌岸然心似礁 
虛虛實實自然找 厚薄無記法相拋 
並非僧侶性非凡 德行高超眾所望 
佛心佛性聖人藏 佛之光芒通十方

【狂相】
狂相無主為那般 皆因性格本異常 
非是佛祖不顯靈 其性已經樣樣行 
收起狂心非易事 心中實在沒支柱 
狂相之人是難度 並非沒有法能治 
當他無心不須主 耳不聰來目不明 
沒有樣樣我皆行 佛坐心中心先空 
淨口必備融法中 明白心性不強留 
只管心中有了佛 狂心不起佛自己 

草木無根豈能活 人性無主怎自求 
春花秋月有時定 狂心狂性是真病 

自勝者強有原由 面對難關不退縮 
逆來智化勇承受 大勇相伴心無求

【念力相】
念力相貌前世修 皆因心中早有佛 
佛坐心田早居住 今生才能把人度 
正念生來念力歸 行起坐臥皆相隨 
淨土極樂提早現 戀戀紅塵為感念 
我佛慈悲明心見
【念力相】
念力良善佛心現 心存利益佛不見 
修善道法佛理間 心存良理道可添 
道非常居輪迴間 理非理成地獄員 
焉知善惡一瞬念 善用良器仁義現 
莫待黃泉路難前 

觀心一處不顛倒 念力作用知多少 
正氣通暢沒阻擾 疑心若起念力消

【無知相】
無知相貌實可愛 從來不會把人害 
活於自困性情中 大德大義皆不懂 
言之有理他亦懂 童心童性不自重 
皆因仁愛想不通 大勇非無不知用 
棄執實難非凡種 修善並非不能容 
必備耐心細心從 習得道理不自用 
不苟私來情能通 通情達理心中存 
修行並非不會成 

慧性無能曰無知 性格剛烈很辛苦 
忍氣吞聲心不服 作繭自縛少了智

【望相】迷相
迷相之人沒有相 皆因自性失方向 
言之無常亦有常 言之正常不一樣 
此種相者心茫然 自己亦是很緊張 
病情時好時異樣 慢性病來如這般 
若要根治不簡單 法醫問診必時常 
智慧若起勇相伴 修行佛法必非凡 
精進未必佛口中 心中佛號必先容 
迷信終止誠信通 才能佛祖現心中 

無心怎怕常非常 心中無佛懼必然
迷途知返法相伴 大勇相隨佛心揚 
茫然疑惑失志向 悲哀心性本良善 
可歎悟己佛性難 度己必定自信藏

【疑相】惑相
疑者相人失自信 皆因心中少了定 
若言疑生自信中 此番言語怎麼通 
疑者缺明信者擁 疑相自性多猜想 
無明若起疑心揚 與人必定少參商 
若想良善智慧伴 必須定心多思量 
有因有果實正常 自信才容識那般 
不慌不亂疑惑散 才能知理通道場 
惑相不露明相生 平和之氣心中擁 
誠於外來信於內 誠信相伴佛相從 

問題不難因自困 心事難解怕自擾 
疑能不及自信生 非凡人中無疑人

【瞋相】
瞋恨相貌人皆懂 實因心中少了勇 
勇者必剛性自理 急躁難辨真道理
瞋相之人不識體 只因心氣難自己 
若想修為消恨語 自覺覺他必定理 
事事絕不用理比 才能了解真道諦 
遇事反觀思自己 沒有瞋心找道理 
心眼常存平和氣 是是非非不能及 
修成正果亦不提 

面對難關成問題 大勇承擔必先習 
推卸言詞不自欺 瞋心若起人心離

【無相】
無相名曰成果相 雍容華貴算那般 
凡人見之感念糟 聖人見到成仙了 
神仙本來凡人為 只是凡人心無寶 
不知法寶心中找 空修佛道至終了 
若能明白見自性 佛心怎會識不見 

吾下斷言實不該 修成正道成果來 
不見庸俗氣宇在 自然法力從中來

【後記】

賢聖心性真且明 眾生頑愚視不清 
非是高人自吹噓 虛有人生凡難離 
榮耀枷鎖寵辱驚 人重自重分不清 
真樸無德逍遙遊 泊求自然無所求 

心經無知智 心經乃用心觀想,讀出聲音是誦文章 
人心若去掉染著 即成聖者之心 

人性無明起於執 執於分別無明智 
人間道路雖容易 莫把聖賢書本棄 
機關深謀識良機 知書達理理成律 
凡人皆須習大愛 德化眾生本應該 
義氣若足仁自來 仁心慧力須相伴 
大勇最堅凡塵開 凡塵不除智難在 
無智化勇勇成災 非是難關把己礙 
明心見性由此來 


有法而行通 無法而為阻 

大義不義不著相 大義不提為那般 
大義並非口中存 言行舉止不擾人

觀相無相不偏激 相貌絕不嘴上提

搜尋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