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
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諸天、龍神、夜
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土諸來
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劫,
有佛號日月淨明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
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訶薩,七十二恒河沙大聲聞眾,
佛壽四萬二千劫,菩薩壽命亦等。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
,及以諸難。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垂寶華旛,寶瓶香爐
,周遍國界。七寶為臺,一樹一臺,其樹去臺,盡一箭道;此諸寶樹,皆有菩薩
、聲聞而坐其下;諸寶臺上,各有百億諸天,作天伎樂,歌歎於佛,以為供養。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是一切眾生
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
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
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
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旃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又
雨海此岸旃檀之香。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作是供養已,從三昧
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旃檀、薰陸、
兜樓婆、畢力迦、沉水膠香,又飲薝蔔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於
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燃身,光明遍
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
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
、末香、塗香、天繒、旛蓋,及海此
岸旃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
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
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
供養已,命終之後,復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於淨德王家,結跏趺坐,忽然化生
,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 我經行彼處
即時得一切 現諸身三昧
勤行大精進 捨所愛之身
供養於世尊 為求無上慧
說是偈已,而白父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眾生
語言陀羅尼,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頻婆羅、阿婆等偈
。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白已,即坐七寶之臺,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往
到佛所,頭面禮足,合十指爪,以偈讚佛:
容顏甚奇妙 光明照十方
我適曾供養 今復還親覲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猶故在世。爾時日月淨
明德佛,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涅槃時到,滅盡時至,汝可安施床座
,我於今夜當般涅槃,又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於汝,及
諸菩薩大弟子,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諸寶樹寶臺
,及給侍諸天,悉付於汝;我滅度後,所有舍利,亦付囑汝,當令流布,廣設供
養,應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淨明德佛,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已,於夜後分,入
於涅槃。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見佛滅度,悲感懊惱,戀慕於佛,即以海此岸旃
檀為,供養佛身,而以燒之。火滅已後,收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
萬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剎莊嚴,垂諸旛蓋,懸眾寶鈴。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
復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供養舍利。便語諸菩薩大弟子,
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眾: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作是語
已,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燃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
,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爾時諸
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喜見菩
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於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大
眾中,立此誓言: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
。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
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其所捨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
萬億那由他數。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
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
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
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宿王華!譬
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
最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
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
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
諸闇,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
此經亦復如是,於眾經中,最為其尊。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
是,諸經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
、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
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
,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
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
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
;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
,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
得船、如病得醫、如闇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闇。此
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若人得
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
若書是經卷,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旛蓋、衣服;種種之燈,蘇燈油
燈、諸香油燈、薝蔔油燈、須曼那油燈、波羅羅油燈、婆利師迦油燈、那婆摩利
油燈供養,所得功德亦復無量。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
量無邊功德。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盡是女身,後不復受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
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
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
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
諸佛如來。是時諸佛遙共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
受持讀誦、思惟是經,為他人說,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火不能燒、水不能漂,汝
之功德,千佛共說不能令盡;汝今已能破諸魔賊,壞生死軍,諸餘怨敵皆悉摧滅
。善男子!百千諸佛,以神通力,共守護汝,於一切世間,天、人之中,無如汝
者,唯除如來。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禪定,無有與汝等者。宿王
華!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隨喜讚善者
,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旃檀之香,所得功德,如
上所說。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
,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鳩槃荼等,得其便
也。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所以者何?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
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
,應以青蓮花,盛滿末香,供散其上。散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
於道場,破諸魔軍、當吹法螺、擊大法鼓,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
道者,見有受持是經典人,應當如是生恭敬心。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八萬四
千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讚宿王華菩薩言:善
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
無量一切眾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藥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見性成佛︾目錄
︻見性成佛︱第十五集︼
照見?一
止觀?二
何以無住者,為萬有之本也?三
持戒律?四
觀心法門?五
心滅相無?六
我本無我,我非真我?七
相非心生,乃意所引?八
攝用歸體?九
生心即會作意?一
修行之第一關鍵?一一
《金剛經》云:﹁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一二
虛空本不存乎,故幻化本無常態可言?一三
所知障乃其主因,執見反成刻薄之本?一四
行佛三千里,無須佛知見?一五
思惟?一六
轉識成智轉何智成何識?一七
六生永不滅?一八
何以部份佛學教派求性淨,不求心空?一九
一門修行此生無法成佛?二
孝行喧行?二一
於七層防護之中形成識心合一?二二
心行處滅?二三
意乃交識所影響?二四
同一宣流?二五
為何法法相通?二六
無心之時性自如如?二七
心自如如?二八
性自如如?二九
煩惱轉菩提?三
轉識成智?三一
如何轉識成智?三二
眼觀觀觀?三三
耳觀觀觀?三四
鼻觀心觀?三五
舌觀觀觀?三六
身觀觀觀?三七
凡所有法,皆是佛法?三八
二行所行?三九
超二見行?四
自不生法?何法之有?四一
何謂心法?四二
寂靜?寂然?四三
無記無念無功德?四四
不慌不亂之學習方式,乃最高之學習方式?四五
性滅?心滅?四六
不貪境故無取捨?四七
靈修使之靈性提昇?四八
出神?四九
大悲不悲?五
如何無法縛?五一
如何無見解?五二
其志天下,其層何者?五三
分別性提,無明續動?五四
識田動非自發?五五
如何使識田停止運轉?五六
如何置心一處?五七
無念?五八
如何成佛呢?五九
何謂不動修行?六
玄門無門,心開是門?六一
時空幻化,成無阻隔之狀態,故原點如起點,起點似過往,依循理而後成其道
?六二
玄門棄法?六三
淨心無污?六四
如何淨化意?六五
心?性?六六
唯心淨意法?六七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六八
類別相生?六九
解人見集?七
造法?生法?七一
情操能吸不能守?七二
覺被逼迫?七三
不取謂之空?七四
何謂修行?七五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心經)七六
遠離顛倒夢想?七七
究竟涅槃?七八
三世諸佛?七九
依般若波羅蜜多?八
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八一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八二
是大明咒?八三
是無上咒?八四
是無等等咒?八五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八六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八七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八八
菩提薩婆訶?八九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道德經)九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九一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九二
萬物作焉而不辭?九三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九四
不尚賢,使民不爭?九五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九六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九七
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九八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九九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一
︻見性成佛︱第十六集︼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一一
基督教僅是神教之一?一二
教派甚多,然僅大乘安心頓教牟尼法門,可直超佛地,而解脫嗎?一三
功德力?一四
雙重智是人智?一五
有修之靈?無修之靈?一六
亂謀之心?一七
凡俗雙修騙局為何?一八
小乘?中乘?大乘之行?一九
隨心行與隨意行有何不同?一一
巧智轉能力?般若轉法力?一一一
慧無法空?一一二
見是智慧寂用?一一三
菩提是涅槃寂用?一一四
地獄開白氣,亡魂得輪替?一一五
如何覺察?覺照呢?一一六
為何要止觀?一一七
性空有空性?一一八
無功用智狀態?一一九
非修靈性乃修靈覺?一二
不在意之意?一二一
頓悟漸修修行?一二二
佛有源頭,在靈上頭?一二三
波旬外道六師?一二四
修行者殺生食肉,必落神道嗎?一二五
每天早上禪定同時,心中自己能見萬法心生?一二六
學佛種性即是覺性,該入性海,何以……?一二七
元素無阻力?一二八
即定之時名為慧體?一二九
即慧之時即是定用?一三
空無一物之靈覺體?一三一
定位為先知先覺?一三二
原兇?一三三
山多霧氣正常,身處何處自明白?一三四
自性?本質?一三五
色染之源?一三六
道法自然,何以心與意需要互控?一三七
就人間道而言,生存即是競爭,清心寡慾是否缺乏競爭能力呢?一三八
魄氣不足,自認修行提昇所導致?一三九
甚多俗人,自認修行乃走回頭路?一四
反璞歸真?一四一
物換星移,根本同源,從未改變?一四二
三毒本無,何戒之需?一四三
六根收攝,根本無法收攝?一四四
心能無中自生萬法,故謂如來?一四五
起欲無由?一四六
智慧所以能高明,實因巧智盡除?一四七
行陰從未停歇?一四八
前世今生?一四九
感觀外放即其動念?一五
萬物作焉而不辭?(道德經)一五一
色陰魔,生起於感觀外放同時?一五二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德經)一五三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道德經)一五四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道德經)一五五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德經)一五六
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經)一五七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道德經)一五八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道德經)
一五九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道
德經)一六
理與法有何不同?一六一
取法為用,定有其理?一六二
人人皆修自性佛,各個驕傲自恃不得了?一六三
退居於人煙稀少處,清修者?一六四
戒持於何時?一六五
持戒何作用?一六六
善惡論斷,人各有差別,如何盡善盡美?一六七
六根如何轉換?一六八
六根根本不用收攝?一六九
想是識陰魔所引嗎?一七
何謂念功無功德?一七一
放縱第六識功用,人各有異嗎?一七二
靈淨白者,直覺能力較強?一七三
第六識感受能力,人皆相同嗎?一七四
走馬看花十二大法,便可出界?一七五
法有相?法無相?一七六
迷上心算的所知經?一七七
斷滅法?一七八
六度般若圓融之大乘菩提次第法門?一七九
觀音聞思法即止觀法?一八
本末倒置乃大部份修行者之不足處?一八一
修禪、禪修,境界狀態皆不相同?一八二
善因善果,惡因惡果?一八三
某法師云:﹁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恩師何觀此語? 一八四
修行者不與低等靈交?一八五
他人之邪知邪見狂言語?一八六
咒語皆用心觀想?一八七
何謂開悟?一八八
眾生學藥王恩師燃臂獻佛?一八九
供養道場?供養法師?一九
明心見性而後見性成佛?一九一
顯教和密教有何不同?一九二
天地合體法?一九三
菩提達摩心法?一九四
定淨雙運雙修法?一九五
心無相法門?一九六
相生共相法門?一九七
法無定相法門?一九八
魔說魔論法門?一九九
佛說解因了果解脫法門?二
荷澤神會︽顯宗記︾二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一二
三皈依二一六
一、照見?
答:時時檢測自己,照見。
二、止觀?
答:止,內自醒。
觀,觀思惟。
止觀乃自淨化靈性之需。
三、何以無住者,為萬有之本也?
答:《維摩詰經,觀眾生品註》
﹁什曰:法無自性,緣感而起,莫知所寄,故無所住,無所住故,則非無法
,非有無而為有無之本。﹂
四、持戒律?
答:細心觀照自性,使之正念自生,謂之持戒律。
五、觀心法門?
答:聞思修為其基本。
聽聞同時念力集中,觀自性。
六、心滅相無?
答:識之功能本具,相生相滅,乃心所造,故心滅相無。
七、我本無我,我非真我?
答:靈乃聚氣而得,幻化無窮無盡。
八、相非心生,乃意所引?
答:乃因於心與意,一體兩面。
九、攝用歸體?
答:自然法則,自然為體,萬象為用。
十、生心即會作意?
答:不戀生,不生心即可。
十一、修行之第一關鍵?
答:超凡入聖乃修行第一關鍵,持聖者心態方可得。
十二、《金剛經》云:﹁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答:轉法輪使眾生能自醒自覺自度。實無眾生得度。因於唯有自度。
十三、虛空本不存乎,故幻化本無常態可言?
答:虛空道乃自然道故無相。
十四、所知障乃其主因,執見反成刻薄之本?
答:氣度不足。
十五、行佛三千里,無須佛知見?
答:頓悟修行,此修非修靈性,乃修靈覺。
十六、思惟?
答:止觀乃思惟之修行,思惟觀修行為除色陰。
十七、轉識成智轉何智成何識?
答:轉阿賴耶成如來藏識,提化色心成佛心。
十八、六生永不滅?
答:禪悅生,自如如。
萬法源生,妙有。
般若生,空法而得。
義氣生,魄護體。
想感應生,神通。
涅槃狀態生,空心。
十九、何以部份佛學教派求性淨,不求心空?
答:本末倒置。
二十、一門修行此生無法成佛?
答:單一法門,局限學習。
二十一、孝行喧行?
答:庸俗凡間之孝道。
二十二、於七層防護之中形成識心合一?
答:心與意互為陰魔。
二十三、心行處滅?
答:無住是也。
二十四、意乃交識所影響?
答:意指作意才會納入識田。
二十五、同一宣流?
答:法法相通,謂之同一宣流。
二十六、為何法法相通?
答:法源同一道脈故。
二十七、無心之時性自如如?
答:無心,識陰魔即產生不了作用。
二十八、心自如如?
答:乃心意互控。
二十九、性自如如?
答:無須自控。
三十、煩惱轉菩提?
答:念轉境界變。
三十一、轉識成智?
答:自己清楚自性與外緣接觸所產之反應。亦即對境起修之意。
三十二、如何轉識成智?
答:無須離境乃於念頭與念頭之間自淨化。
三十三、眼觀觀觀?
答:即刻斷緣,空過。
三十四、耳觀觀觀?
答:無法即刻斷緣,此時轉識成智。
三十五、鼻觀心觀?
答:鼻息通心,直納第八藏識。
不憶即可想陰魔不生,可自無擾。
三十六、舌觀觀觀?
答:使感覺不合一,最容易,此形成無思狀態。
三十七、身觀觀觀?
答:身觸無覺,即可不在意。
三十八、凡所有法,皆是佛法?
答:因於眾生根器有差異,故八萬四千法門因此而設。
三十九、二行所行?
答:法離自性,無生法忍是也。
四十、超二見行?
答:法無須離自性,自無生忍。
四十一、自不生法?何法之有?
答:此乃無礙智之狀態,大涅槃是也。
四十二、何謂心法?
答:無想自生之法謂之心法。
四十三、寂靜?寂然?
答:寂靜有心。
寂然無心。
四十四、無記無念無功德?
答:無動功用智。
四十五、不慌不亂之學習方式,乃最高之學習方式?
答:道法自然。
四十六、性滅?心滅?
答:性滅性空。
心滅性淨。
四十七、不貪境故無取捨?
答:無生故說空。
四十八、靈修使之靈性提昇?
答:該言淨化靈性。
四十九、出神?
答:即是魂魄離身。
五十、大悲不悲?
答:平等心提,即無大悲之障礙。
五十一、如何無法縛?
答:無見解即無法縛。
五十二、如何無見解?
答:指色、聲、香、味、觸、法,五蘊皆空。
五十三、其志天下,其層何者?
答:施無畏。
五十四、分別性提,無明續動?
答:染污入第八藏識,判斷同時產生。
五十五、識田動非自發?
答:提識理,識田才動。
五十六、如何使識田停止運轉?
答:除非死亡。
五十七、如何置心一處?
答:無念。
五十八、無念?
答:性淨。
五十九、如何成佛呢?
答:地藏王菩薩云:﹁成佛非易事,順、和、柔、妄無﹂。
六十、何謂不動修行?
答:六根不動,常順。
六十一、玄門無門,心開是門?
答:玄學之門無門,因於無始有母。
六十二、時空幻化,成無阻隔之狀態,故原點如起點,起點似過往,依循理而後
成其道?
答:此乃玄門理論。
六十三、玄門棄法?
答:玄門之法乃自生化之法。
六十四、淨心無污?
答:諦觀修行之基本。
六十五、如何淨化意?
答:於未動念時,使意保持清淨,即使動念性亦平和。
六十六、心?性?
答:心指元神,本自存乎。
意能作用故謂之性。
六十七、唯心淨意法?
答:空寂無念時,心自起象,此象動即刻除。
六十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答:見聞覺知,本自圓寂。
六十九、類別相生?
答:隨其智高智低,自性狀態有異,此乃靈性定位之原由。
七十、解人見集?
答:隔之為禪,開之為自見。
七十一、造法?生法?
答:所差甚遠,造乏自然,生乃代謝。
七十二、情操能吸不能守?
答:心善念善,情操百分百,凡俗人等執於自認不同於人之高貴名譽,誤認情操
,實為偏頗,故真情流露,即解情操為何。
七十三、覺被逼迫?
答:覺乃第七識之功能。
通常抗壓性有問題。
七十四、不取謂之空?
答:無相非指不生相,乃指不取相。
七十五、何謂修行?
答:修行乃抽象的境界論。
七十六、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心經)
答:眾生當解修行乃為安心,心猿意馬從此不生。
七十七、遠離顛倒夢想?
答:借假修真一體兩面並存,修至如天地能容萬物般,汝之心,止善同時亦止惡
。
七十八、究竟涅槃?
答:無壽者相,極樂永生。
七十九、三世諸佛?
答:古佛。
今佛即住世菩薩。
未來佛,即眾生。
八十、依般若波羅蜜多?
答:當以心行經,佛心自求。
學佛菩薩,依法不依人。
八十一、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此大慈大悲觀世音心咒,傳於五濁人世,眾生依法奉行,定然可同登極樂淨
土。
八十二、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
答:此大神咒指定心咒。
四聖諦成,安心咒。
八十三、是大明咒?
答:明心見性,十二因緣法離。
八十四、是無上咒?
答:見性成佛之心咒。
佛咒。
八十五、是無等等咒?
答:虛空咒,成佛之咒也。
八十六、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答:信守奉行,此乃解脫生死之道。
八十七、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答:此乃通理達道之咒。
八十八、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答:佛菩薩加持之咒語。
八十九、菩提薩婆訶?
答:覺行圓滿,圓融之意。
九十、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道德經)
答:無門之門,玄妙門。
理通達道,解來龍去脈,心門是也。
九十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答:共同理念因於相同習染,謂之共業共相。
九十二、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答:聖者不干涉萬物,使其依循自然之道而行。
為無為。
九十三、萬物作焉而不辭?
答:道法自然,生生不息。
九十四、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答:造物者尊重生命。任憑萬物依循生命本具能力,自然生存,不干預。
生態其中,能見造物者之至德。
九十五、不尚賢,使民不爭?
答:比較心生,偏執亦生,瞋伴隨。
天造之材,皆有所用,比較何由。
九十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答:慾生同時盜心起。
九十七、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答:盼望使人心離道,難控之心猿意馬源於此。
九十八、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答:此乃道於虛中求之意。
無心故無貪愛慾求,解學無止境。
九十九、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答:大義具足,天地至德,效法天地,自當清白心境,自見山河大地,心戒持,
有眾生。
一OO、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答:轉正法輪,活用法即是道。
道乃動態,道源自然,取之不盡。
一、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答:使之靈性提昇,脫離輪迴之苦。
二、基督教僅是神教之一?
答:定然。
三、教派甚多,然僅大乘安心頓教牟尼法門,可直超佛地,而解脫嗎?
答:然也。
甚多法門亦可解脫,然無法一世成佛。
四、功德力?
答:清淨智慧。
五、雙重智是人智?
答:想一套,做一套。
六、有修之靈?無修之靈?
答:有修之靈,淨白無污。
無修之靈,頑愚自障屬常。
七、亂謀之心?
答:靈修自淨第八藏識,甚難,白晝修行識心運轉,無魔考之虞慮,夜眠倘使靈
覺無法保持清晰明白,無法正確運作,即自擾過甚,走火入魔是也。
八、凡俗雙修騙局為何?
答:雙修化氣,需佛菩薩加持方可成。
九、小乘?中乘?大乘之行?
答:小乘|身苦行。
中乘|隨心行。
大乘|隨意行。
十、隨心行與隨意行有何不同?
答:隨心尚有心。
隨意僅任其識田自然運作。
十一、巧智轉能力?般若轉法力?
答:凡夫與聖者之分。
十二、慧無法空?
答:慧性本具故。
凡聖慧性不同於濁淨之別。
十三、見是智慧寂用?
答:此指不動功用智。
十四、菩提是涅槃寂用?
答:此時真解脫。
十五、地獄開白氣,亡魂得輪替?
答:地藏王菩薩,於地獄設一修行之處。
十六、如何覺察?覺照呢?
答:沒有動念的時候不用覺察。
起念時以智慧照破無明,覺照是也。
十七、為何要止觀?
答:為自見本心。進而轉識成智。
十八、性空有空性?
答:七識非但能見聞覺知,且可空過、放下。
十九、無功用智狀態?
答:不以分別為分別,不以感覺為感覺。
二十、非修靈性乃修靈覺?
答:頓悟法門。
二十一、不在意之意?
答:無心之時,真性顯,無念之時智無生。
二十二、頓悟漸修修行?
答:六度般若,捨識用根,而後根塵無染,明心見性。
進而破識顯根,直至菩提涅槃,正覺成也。
二十三、佛有源頭,在靈上頭?
答:三輪體空法門。
二十四、波旬外道六師?
答:第一、飲酒食肉,污漫淨地。
第二、牽妻帶子,不僧不俗。
第三、被鬼迷制,滅佛種智。
第四、驅鬼遣神,滅佛正見。
第五、吉凶占卜,滅佛正眼。
第六、正法不識,未證言證。
二十五、修行者殺生食肉,必落神道嗎?
答:定然。
無分別,無殺生,食療養身,心無罪性,何犯之有。
二十六、每天早上禪定同時,心中自己能見萬法心生?
答:靈覺亦能見聞覺知,僅是不以見聞覺知為見聞覺知。
二十七、學佛種性即是覺性,該入性海,何以……?
答:本該入性海,摻雜前六識所用。奈何直覺搶先截斷,八識資料庫於收放被攔
截情況下,無法成主。
二十八、元素無阻力?
答:成形累成。
二十九、即定之時名為慧體?
答:真空。
三十、即慧之時即是定用?
答:妙有。
三十一、空無一物之靈覺體?
答:此乃完整之識,真心是也。
三十二、定位為先知先覺?
答:行動於覺行之後。
念動即已定位。
三十三、原兇?
答:識乃基本元素,幻化成千上萬物種,七、八識所為,乃原兇。
三十四、山多霧氣正常,身處何處自明白?
答:五濁人間即如此,故菩薩道行共相不共業。
三十五、自性?本質?
答:自性有染淨之分。
本質,淨白。
三十六、色染之源?
答:心所。
三十七、道法自然,何以心與意需要互控?
答:舉心能自見淨心與否。
道法自然源於無爭之心。
三十八、就人間道而言,生存即是競爭,清心寡慾是否缺乏競爭能力呢?
答:清心慾寡,因其靈淨。
眾生心性競爭能力從未停歇,修行乃尋獲真我,與人間行道實無抵觸。
三十九、魄氣不足,自認修行提昇所導致?
答:行者智高明,人間行道一日遊,百毒不侵,魄氣自生。
智慧高明,何來障道之理。
四十、甚多俗人,自認修行乃走回頭路?
答:真修行提昇神速。積極於生活,非倒退乃反璞歸真。
四十一、反璞歸真?
答:反璞歸真不容易。
赤子情懷因淨心。
心無一物乃樸實。
真性常顯即是真。
四十二、物換星移,根本同源,從未改變?
答:佛心佛性,眾生無異。
四十三、三毒本無,何戒之需?
答:於頓悟頓修,視空則無。
四十四、六根收攝,根本無法收攝?
答:該言根本無需收攝。
四十五、心能無中自生萬法,故謂如來?
答:真心空無一物,自擾自迷謂之庸俗凡性。
四十六、起欲無由?
答:因於自性本清淨。
四十七、智慧所以能高明,實因巧智盡除?
答:巧智尚不足高明,無法面面俱到,反易自障,此乃高明中之無明。
四十八、行陰從未停歇?
答:然也。
除非中陰身階段。
四十九、前世今生?
答:因果依循業力習染,定其種種,於六道輪迴之中。
五十、感觀外放即其動念?
答:於外能即相離相乃無相。
於內能自見本心,當下空過,乃無念。
五十一、萬物作焉而不辭?(道德經)
答:萬物依循著宇宙運行,而生生不息。
五十二、色陰魔,生起於感觀外放同時?
答:此即生心。
五十三、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德經)
答:針孔知見。自當學無止境。
五十四、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道德經)
答:圓融止善,從善如流,虛心能容,除舊佈新。
五十五、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道德經)
答:形成其累,諸如:牙乃象之累,反招禍……人亦同,故知己之長不揚,免招
禍,解己不足,反成提昇進步資糧。
五十六、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德經)
答:此同於周易之順來者數,知來者逆。
道常無為。
五十七、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經)
答:平和心氣不容易。
心使氣盛,爭心生起,此乃修行善道之大忌。
五十八、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道德經)
答:始終如一,能成事。
行者皆該如此情操。
五十九、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道
德經)
答:難以言語形容表白,所以言大,唯獨道能形容道。
然於細微處,可見道跡。
六十、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
(道德經)
答:自知之明,能自求。
無明乃真病。
能自見,病可除。
聖人淨白,百毒不侵。
六十一、理與法有何不同?
答:理是道貫古今。
法是視情況,因時因地制宜。
六十二、取法為用,定有其理?
答:因其見解不同,取法有其差異。
凡夫之理,執我所導致。
六十三、人人皆修自性佛,各個驕傲自恃不得了?
答:人間所謂之聖,亦屬凡夫。
若真成聖,心平氣和,驕傲何來。
六十四、退居於人煙稀少處,清修者?
答:吾視其,退修生活,老人心態,非真行者。
真行者,眾生未能離苦,何來清淨生活。
六十五、戒持於何時?
答:經心作意同時。
六十六、持戒何作用?
答:識開理通前之轉識成智。
六十七、善惡論斷,人各有差別,如何盡善盡美?
答:能容之心即是近完美。
六十八、六根如何轉換?
答:六根轉換,人各有異,修行非轉換六根,乃收攝六根,使之不任意而為。
六十九、六根根本不用收攝?
答:定慧等持,六根自收攝。
七十、想是識陰魔所引嗎?
答:資料庫資料不足,即無法伸展其想像空間。
皆心所引。
七十一、何謂念功無功德?
答:靈性提昇原因在於念功無功德。
七十二、放縱第六識功用,人各有異嗎?
答:有人感性,有人麻木……
就意識而言,第六識與第七識相通,有人感性,有人較為理性。
七十三、靈淨白者,直覺能力較強?
答:此即感覺合一。
七十四、第六識感受能力,人皆相同嗎?
答:功能相同,乃不同於轉換速度之快慢,有修之靈較不會於境上多做停留。
七十五、走馬看花十二大法,便可出界?
答:如來顯性滅因法、觀音聞思修法、天地合體法、斷滅法、菩提達摩心法、定
淨雙運雙修法、心無相門法、相生共相法、法無定相法門、魔說魔論法門、六度
般若圓融之大乘菩提次第法門、觀相念佛法門。
七十六、法有相?法無相?
答:法有相乃為顯義。
法無相,因緣聚合自生。
七十七、迷上心算的所知經?
答:困於見聞覺知之中。
七十八、斷滅法?
答:強力逼迫之意識,形成分裂狀態,此法使之大勇自生。
七十九、六度般若圓融之大乘菩提次第法門?
答:六度般若齊修,信、願、行、解合一。
八十、觀音聞思法即止觀法?
答:以耳根圓通為主軸之修。
此乃隔離識心影像之法。
八十一、本末倒置乃大部份修行者之不足處?
答:禪修非修禪。
八十二、修禪、禪修,境界狀態皆不相同?
答:修禪投生四禪天為最。
禪修才能真解脫輪迴六道。
八十三、善因善果,惡因惡果?
答:凡俗認為,因果論斷,乃己之認定。
八十四、某法師云:﹁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恩師何觀此語?
答:佛性指種性即本質。
法性乃本質遇緣發揮之能力。
故此語不盡圓融。
八十五、修行者不與低等靈交?
答:靈性低等之動物,無法弘法利眾。
八十六、他人之邪知邪見狂言語?
答:吾當他童言童語是也。
八十七、咒語皆用心觀想?
答:心咒,讀出聲音是誦文章。
八十八、何謂開悟?
答:念念自見本心,能清楚明白自性遇事之反應。
此乃所謂之明心見性。
八十九、眾生學藥王恩師燃臂獻佛?
答:吾燃臂乃為云云十方法界眾生,望之離苦得樂。
吾之金剛不壞法身,定然無殃,眾修行者弘法利眾有心即可。
九十、供養道場?供養法師?
答:非供養道場,乃成就道場。
非供養法師,乃供養眾未來佛。
九十一、明心見性而後見性成佛?
答:持戒定慧,直至無生忍。
九十二、顯教和密教有何不同?
答:顯教,顯揚宗教真理。
密教,密印心法,圓滿法身。
教義皆同。
九十三、天地合體法?
答:一心可二用。
對內能自理;對外能觀照。
九十四、菩提達摩心法?
答:唯一心,別無他心。
心自性用,別無他用。
九十五、定淨雙運雙修法?
答:此乃法身離體之修。
九十六、心無相法門?
答:空心法門是也。
識理不提,經心而不作意。
九十七、相生共相法門?
答:情識住空,感不及。
此法可使意成身。
九十八、法無定相法門?
答:達觀萬象,法理相融,心法自生。
九十九、魔說魔論法門?
答:解自性之動向,自見陰魔,乃為照見五蘊皆空。
一OO、佛說解因了果解脫法門?
答:佛言真語,以心印心,即身即佛。
住劫而後無壽者相。
荷澤神會︽顯宗記︾
無念為宗,無作為本,
真空為體,妙有為用。
夫真如無念,非想念而能知;
實相無生,豈色心而能見!
無念念者,即念真如;
無生生者,即生實相。
無住而住,常住涅槃;
無行而行,即超彼岸。
如如不動,動用無窮,
念念無求,求本無念。
菩提無得,淨五眼而了三身;
般若無知,運六通而弘四智。
是知即定無生,即慧無慧,
即行無行,性等虛空,體同法界。
六度自茲圓滿,道品於是無虧,
是知我法體空,有無雙泯。
心本無作,道常無念,
無念無思,無求無得,
不彼不此,不去不來。
體悟三明,心通八解,
功成十方,富有七珍,
入不二門,獲一乘理。
妙中之妙,即妙法身;
天中之天,乃金剛慧。
湛然常寂,應用無方,
用而常空,空而常用。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
空而不用,便成妙有。
妙有即摩訶般若,
真空即清淨涅槃。
般若是涅槃之因,
涅槃是般若之果。
般若無見,能見涅槃;
涅槃無生,能生般若。
涅槃般若,名異體同,
隨義立名,故云法無定相。
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
般若能建涅槃,故號如來知見。
知即知心空寂,見即見性無生,
知見分明,不一不異。
故能動寂常妙,理事皆如,
如即處處能通,達即理事無礙。
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
六識不生,即如如之力。
心如境謝,境滅心空,
心境雙亡,體用不異。
真如性淨,慧鑑無窮,
如水分千月,能見聞覺知,
見聞覺知而常空寂。
空即無相,寂即無生,
不被善惡所拘,不被靜亂所攝,
不厭生死,不樂涅槃。
無不能無,有不能有,
行住坐臥,心不動搖,
一切時中,獲無所得。
三世諸佛,教旨如斯,
即菩薩慈悲,遞相傳受。
自世尊滅後,西天二十八祖,
共傳無住之心,同說如來知見。
至於達摩,屆此為初,
遞代相承,於今不絕。
所傳祕教,要藉得人,
如王髻珠,終不妄與。
福德智慧,二種莊嚴,
行解相應,方能建立。
衣為法信,法是衣宗,
唯指衣法相傳,更無別法。
非衣不傳於法,非法不受於衣;
衣是法信之衣,法是無生之法。
無生即無虛妄,乃是空寂之心,
知空寂而了法身,
了法身而真解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
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
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
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
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
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
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
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
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堤薩婆訶
摩訶般若波羅蜜︵三稱︶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三皈依︾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